收藏 分享(赏)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三第一讲考点四 探究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683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三第一讲考点四 探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三第一讲考点四 探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三第一讲考点四 探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三第一讲考点四 探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金版优课】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三第一讲考点四 探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 点 四 探 究基础点:近几年高考传记类阅读加强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是新课标极力倡导的能力之一,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也将其列为考查的六种能力之一,并列为最高能力层级。 新课标高考语文大纲中的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当中,主要考查的内容为:(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此类题目不限定标准答案,不限定答题思路,考生可从多个角度思考发掘,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自圆其说。重难点:相对于文学类文本

2、,传记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传记类文本的此种探究往往要求结合时代,结合自身来作答,这就大大提升了探究题的难度。找到文本中的观点与时代、自身的相通之处就成了重中之重。考法综述 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不论哪种类型的探究都必须紧密联系文本,以文本为基础来作答。命题法 1 启示类探究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3、成问题。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韩爽1988 年, 平凡的世界乘着央广的电波飞入无数青年人内心。27 年后,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版登陆卫视频道,岁月流转,感动常在。路遥,这位离开了 20 多年的上世纪作家,从来没有消失在人们的书单上,即便评论界并不怎么看好他的作品。终生与贫穷为伴路遥 1949 年 12 月 3 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原名王卫国。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对于在父母家的生活,路遥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人们哄堂大笑。贫困艰难

4、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创伤。1973 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大学里,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卡服是他的礼服, “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路遥的人生在全国获奖了,但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跟四弟王天乐借的。路遥曾对朋友说过, 平凡的世界那点稿费,还不够他那几年抽烟的钱。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文学殿堂的艰难跋涉路遥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可他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当中央还没有对“文化大革命”作结论、别人还在喊“文化大革命”好的时候,他逆风而动,以超常的勇气与远

5、见卓识,写出一篇声讨“文化大革命”的六万字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 。他寄给了全国各大刊物,可都给退回来了。没有人理解他的小说,也没有人敢发。后来, 当代慧眼识珠,尤其是得到老作家秦兆阳的欣赏, 惊心动魄的一幕才得以在这个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获奖,增强了路遥前所未有的自信,这部作品成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1981 年 6 月,不到 32 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 21 个昼夜,创作完成了 13 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 。他自己认为这是可以开创一个时代的作品,写出来后先后寄给几家刊物,可还是被退稿。但他坚信并预言:要么取得巨大成功,要么彻底失败。结果人生果然

6、让路遥一举成名。平凡的世界这座辉煌艺术大厦,路遥建造得并不轻松。第一部全部完稿了,过去发表过他的作品的一些刊物(都是些有影响的大刊物),看过这部作品后,都纷纷退稿了(大多认为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稿件辗转了几个编辑部,最后由谢望新主编的广东花城杂志表示愿意发表。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问世之后,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喝彩,相反,却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很多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相较人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倒退。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路遥

7、对好友白描说他要继续写下去,写第二部,写第三部。可就在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本来就没有恢复好的身体再次出现了问题,吐了血。六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 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他顽强毅力的支撑下圆满完成,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但此时的路遥已明显感觉到了死神的侵袭,感觉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这位原准备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发表演讲的作家,又坚持完成了不朽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 ,而后带着未竟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路遥的成功与失败“路遥是一个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李星这样评价。他和路遥是文学刊物延河的同事,目睹了路遥的成长和上升,灿烂的生和光辉的死,作为同时

8、代的文学评论工作者,他说路遥在生前似乎就不断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野心,一步一步地建构着自己非凡的人格形象,尽管生命短暂,但他却成功了。从路遥文学馆馆长、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厚夫的新书路遥传可知,这种勇气和野心在路遥 10 岁的时候就已见端倪:在延川“顶门”的他,成为了村小学里的孩子王,因为他曾因口音问题被冷落嘲笑;在与养父上不上中学的斗争中胜利,把握住了命运之船的航向。他曾经用这样一句话解释他创作的初衷:“我起点太低。我要改变命运,要成大事,就得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甚至牺牲。 ”(有删改)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路遥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答:_ _答案 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

9、要有顽强的毅力。路遥很多作品的诞生,都是较为艰难的,甚至达到呕心沥血的程度。其作品有时还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但他并不气馁,而是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创作。不屈从命运,敢于挑战自我。路遥没有在困窘的生活和众人的嘲笑中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抬起头,坚强地生活,最终取得不凡的成绩。生活的磨难不是打垮我们的敌人,而应成为我们挑战人生的动力。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一些坎坷,我们也应该有路遥那种勇气和力量,别人的不认可甚至是批评嘲弄,要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别人的看法,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 路遥的成功经历会给每位考生不同的思考和启示,考生答题时应不拘一格,可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

10、验,做出较客观的分析评价。但要注意,探究题并不是完全开放的,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解题法 1 1常见设问方式(1)传记中传主的某某做法给了你什么样的联想或启示?(2)你从这篇传记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答题步骤(1)首先概括文本中的传主事迹,从事迹中整理出传主形象。此步骤中概括要全面,不可遗漏。典例 1 中主要记叙了路遥的创作历程,时间、体力、疾病、不被认可都成了路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只是面对,路遥凭借勇气和野心勇敢无畏地解决了这些困难。文末的一句“我起点太低。我要改变命运,要成大事,就得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甚至牺牲”更成了路遥的性格写

11、照。(2)确定答题的角度,然后从传主的事迹、性格、形象中理出自己的启示,此步骤不可夸大,要恰到好处的理解。(3)回答时要联系传主的经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适当地深入挖掘,不可蜻蜓点水。命题法 2 观点类探究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玩家王世襄童涵冰骑马架鹰、玩转京城,在晚年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的王世襄在 1939 年遭逢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转折母亲病逝,这个噩耗似乎让王世襄在顷刻间变得成熟,他深感自己这几年将精力都花在了“玩”上却忽视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而叫他们伤心。于是,他决定放弃从前一切用来玩乐的物什,或送给好友或挪作他用,以潜心攻读来告慰

12、母亲的殷殷期盼。其实王世襄的母亲金章亦非等闲之辈,她的一手小楷颇得晋唐风韵,擅长国画又以鱼藻闻名于世。毫无疑问,她深厚典雅的艺术涵养也对王世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年王世襄在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的论文题目便是“中国画论研究” 。在燕京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王世襄南下谋生,但却未能如愿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得到理想的工作因为傅斯年的一句“燕京毕业的不配到我们这里来” ,年轻的王世裹遭到了一次小小的打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王世襄从古代建筑的“大木作” “小木作”开始最终落实到古代家具的研究,尤其是对明清家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走上了他不同寻常的收藏之路。“我没有收藏书画,没有收藏瓷器,没有收藏玉器,

13、更没有收藏青铜器,因经济所迫,对这些都不敢问津,只是用几元或十元的价钱,拾掇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自难有重器剧迹。在收藏家心目中,不过敝帚耳,而我珍之。 ”所谓收藏,一凭自己爱好,二靠一双慧眼,三是肯花力气,再加上一点审时度势的机灵便万事具矣,而那锦衣华服的劳什子不过都是浮云。一辆破自行车,一身草根打扮,便足以成就一个名副其实的收藏家。 “逢年过节我都出门,骑辆车,近在九城,远到郊县,那时候连打鼓的都跑不过我,我的车一次能驮两把椅子或一只小型桌案,受的累不少。找着有价值的东西真高兴,忘了疲劳。遇到人家不卖或我买不起的时候就拍照或描绘,碰上不理解我的人还得说好话,赔笑脸。 ”王

14、世襄的快乐也许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但正所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内心的充实让王世襄体会到了巨大的满足,那既在收藏的过程中也在那些与“宝贝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很多人在采访王世襄时都会问他将收藏的 80 件明代家具悉数捐给上海博物馆是否会有些不舍?王世襄的回答干脆而简明:“不会。 ”此话不假,正所谓“由我得之,由我遣之” ,这些曾令王世襄在感官上获得莫大愉悦,而这些“宝贝们”也将因捐赠而得到更加稳妥的归宿。千金散尽,王世襄只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念想,那便是他和夫人袁荃猷买菜时用的一只小筐,作为两人几十年来相濡以沫的见证。“文革”爆发,拖着久病未愈的身体,王世襄被下放到了湖北咸宁,

15、每天都需要蹬着三轮车往返 30 多里地运水泥。虽然潦倒至此,王世襄也咬牙坚持挺了过去,并且还在这些困顿的岁月中完成了竹刻鉴赏 髹饰录解说等重要著作。痛苦自不必多说,他甚至一度希望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终结这些可怕的灾难,然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选择了相信希望夫人袁荃猷无悔的陪伴给了他莫大的勇气,还有他内心对于文化执着的热爱以及强大的信念都促使他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里看淡世态、坦然面对。 “三反冤狱,故宫除名,五七扣帽,不仅敝帚之不如而直弃同敝履矣。大凡遭受极不公正待遇者,可能自寻短见,可能铤而走险,罪名同为自绝于人民 ,故万万不可。我则与荃猷相濡以沫,共同决定坚守自珍。自珍者,更加严于律己,规规

16、矩矩,堂堂正正做人,惟仅此虽可独善其身,却无补于世,终将虚度此生。 ”时间和历史都证明王世襄的坚持是正确的。2003 年,王世襄因其在明代家具研究和收藏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荣获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 ,可他并没有把命运的垂顾看作理所当然,而是懂得用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这样的收获,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 10 万欧元的奖金捐赠给了“希望工程” ,在福建修建了“武夷山市中荷友好小学” ,期望将文化的火种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传递开去。相关链接王世襄(1914.52009.11),字畅安,祖籍福建省福州市,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他使市井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 ,他不但能玩,也能写,玩物并研

17、物,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 ,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百度百科)他治学不走熟路;兴趣或爱好罕见地广泛我年略长于王先生,在北京住六十年以上,见闻中学术界的人不少,还没有一个既读说文解字又养鹰兼斗蛐蛐的。此之谓天生的奇才,世间罕见者也。(张中行)王世襄从小爱“玩” , “骑马架鹰、玩转京城” ,让市井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玩”出了学问, “玩”出了文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请结合王世襄先生的事例,谈谈你对“玩”的看法。答:_ _答案 玩物不能丧志。王世襄爱玩,但他也意识到他的有些爱好是在浪费精力,母亲去世后他变得成熟。“玩”也能玩出名堂。王世襄爱玩,玩出了文化,

18、成为了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并且获得了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 。“玩”也需要勤奋和专注。王世襄在玩的时候专注、认真,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并且不怕辛劳,所以才能成为“京城第一玩家” 。“玩”也要有审美趣味。王世襄爱玩,也玩得不落俗套,他收藏、研究古代家具,事实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解析 作答本题,一方面要纵观全文,从整体上把握王世襄“玩”的独到之处,另一方面要注重把握王世襄在“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处世态度、生活情趣等。解题法 2 1常见设问方式(1)结合 的事例,谈谈你对的看法。(2)有一种观点认为,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你认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3

1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中传主是一个的人,也有人认为他是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2观点类探究结合文本及自身经历言之成理即可。两种观点比较类探究必须确定一种观点作为探究对象。典例 2 中要求探究对“玩” 的看法,而对“玩”的看法必须以王世襄先生的事例为基础,这就是说要以文本为据,切不可脱离文本作答。命题法 3 关系类探究典例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莫言不倦的探索者杨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

20、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瑞典文学院还认为, “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 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 檀香刑 生死疲劳 ,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 ,莫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

21、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 ”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 ”他说:“我从1976 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 年 5 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 ”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 檀香刑 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莫言小

22、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 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现在莫

23、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 30 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 M.Yhomaslnge 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 ”对此,莫言表示, “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

24、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 50 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 ”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东西。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 “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

25、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选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 年 10 月 13 日,有删改)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原因有很多,请你就“阅读与写作” “故乡与文学” “民族与个性”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_ _答案 观点一:阅读经典对莫言的写作有促进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模仿的对象,莫言最初写作,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作品。优秀作家的作品,是学习的对象,莫言的语言,就是从传统的经典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学来的。优秀作家作品是后来者学习的榜样,如莫言认为鲁迅、老舍创造了独特的文体,他们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他阅读了福

26、克纳、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奠定了他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观点二:故乡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故乡和文学关系密切。理由:故乡的文化元素渗透到作品。莫言的作品都留有他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文化元素,甚至决定了他的作品风格。故事素材和人物原型离不开故乡的影子。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他的作品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故乡能激发写作灵感。莫言写不出作品时,想到过去,想到故乡,文思如泉涌。观点三:个性化的民族的作品才是世界的。理由: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特色的作品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莫言的作品展现的是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正是体现了这个特点。强调本民族的文化

27、心理、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一条道路。就像莫言写高密县,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个性化的民族的作品会成为经典。莫言最初多是模仿,他意识到作品要有自己的特色,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包括个性化的语言。解析 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莫言成功的经历和他的文学成长经验的角度来阐述理由,总结出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如文章中体现的,莫言最初写作模仿优秀的作品语言,创作风格,选材等方面的经验可得出,阅读经典能提高写作的水平。组织答案时,就可以从观点、理由方面答题即可。解题法 3 1常见设问方式(1)本文

28、对传主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A” 和“B”关系的认识。(2)本文传主 的原因有很多,请你就“A”与“B” 、 “C 与 D”、 “E 与 F”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答题步骤第一步:选择一种关系类型,结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用一个高度概括化的句子概括两者关系。如典例 3 中从 “阅读与写作” “故乡与文学”“民族与个性”三者中选择“阅读与写作” ,观点可表述为“阅读经典对莫言的写作有促进作用” 。选择“故乡与文学” ,观点可表述为“故乡为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第二步:从文中相应段落寻找依据,用跳读法整合信息,分条论述。

29、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决定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联系实际的角度。命题法 4 句意类探究典例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马荣真 彭广舟“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 ,还有一种是大师 。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1920 年,绍兴城徐家的第四个儿子出生,曾就读于政法学院的徐宜况给儿子取名“宪” ,与姓、辈合起来,就是“徐光宪” 。宪,是法中最高的。徐光宪十几岁的时候,徐家家道中落,徐光宪在父亲的影响下,抱着想要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愿望,考入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杭州高工位于浙江大学西南角,

30、与浙江省立图书馆仅一门之隔,在繁重的课程之外,徐光宪和他的同学们常常跑到图书馆去借书自习,学习知识如饥似渴。不久,抗战爆发,杭州沦陷,杭州高工随之解散。1938 年夏天,徐光宪转学至宁波高工,继续艰难的求学之路,吃、住、上课都在一座小寺庙里。1939年,徐光宪又辗转到了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为了省钱,他考取了学费最便宜而且有奖学金的交通大学。当时的交通大学一部在法租界的震旦大学教室上课,上海租界是血气氤氲的孤岛租界内的中国同胞既要承受日军刺刀的威胁和“思想战”的巨大压力,还要忍受外国人的欺辱。然而在这座孤岛内,徐光宪和同学们挤在简陋的教室里解析艰涩的化学方程式,用残留下来的仪器做实验,大家学习的热情格外高涨。在那期间,徐光宪做了大量的习题,徐光宪曾说, “这些学习对我打下基本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生受用不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