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8 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 中扫盲教育和义务教育1 2高等教育的发展 4 3、5、6一、选择题1.1982 年国家将扫盲列入宪法,从根本上说明了( )A.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B.文盲的大量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C.中国为了尽快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D.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解析:A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将扫盲列入宪法,足见扫盲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性,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非从“根本”上说明的问题。2.(2018山东济宁期中) 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49 年 19
2、53 年 1957 年 1962 年33.1% 14.9% 9% 6.8%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B.“左”倾错误的泛滥C.民主与法制观念滞后 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解析:A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国民经济,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其与材料中的文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减少相吻合,A 项正确;文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减少与“左” 倾错误无关,B 项错误;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滞后与文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减少无关,C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D 项错误。3.1957 年与 1960 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年份 学校数目 招生人数 在校学生数19
3、57 年 229 所 10.5 万 44 万1960 年 1 289 所 32.5 万 96 万以上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B.实施“教育大革命”C.“文化大革命” D.高校扩招解析:B 1958 年,伴随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因此出现了 1960 年中国的高等院校数目、招生人数、在校学生数大大增加的现象,但这种教育上的“大跃进” 导致高校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故本题选 B 项。4.根据教育部规定,1952 年下半年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学校的模式设专业。二是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材连同欧美教育
4、体系完全被否定。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B.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C.苏联教育较适合新中国需要D.中国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解析:B A、C 两项均未体现材料的本质,A 、C 两项错误;1952 年国际形势是美苏两极对抗,中国实行“一边倒”(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政策,故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学习苏联模式,而完全否定欧美教育内容,B 项正确;中国在近代就已经建立高等教育体系,D 项错误。5.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
5、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解析:C 材料反映了 1977 年后,除了恢复高考制度,各大专院校恢复录取新生外,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也出现和发展,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人才,故 C 项正确;A 项本身叙述绝对化,是错误的;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故 B 项错误;D项高等教育的普及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二、非选择题6.1952 年,中国
6、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 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的分布表(部分)大学名称调整前总人数调出人数留校人数调进人数调整后总人数清华大学 65 52 13 1 14北京大学 52 41 11 20 31南京大学 27 18 9 3 12浙江大学 26 24 2 0 2私立岭南大学6 6 0 0 取消武汉大学 5 3 2 0 2金陵大学(私立教会大学)5 5 0 0 取消北方交通大学5 4 1 0 1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19911994 年材料二 1947 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
7、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 24%,到了 1952 年这一比例下降到 2%。1946 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 18.9%,1952 年达到 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 现东南大学) 、华南工学院( 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陈辉1952 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材料三 2005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 不出杰出
8、人才。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 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 20 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 15 个是 1951 年前大学毕业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 1952 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952 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952 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解析:第(1) 问 ,从材料一中理工科教授的变化来看,理工科教授人数下降,特别是如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下降最多,而私立岭南大学、金陵大学等私立大学则被取消;从材料二分
9、析可知,政法系科在校生急剧下降,而理工科在校生则呈现上升趋势,以及产生许多专门院校;结合 50 年代初国内建设的背景来分析归纳。第(2)问,依据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与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外交和思想等方面归纳背景。第(3)问 ,依据前两问的变化特点和背景,结合材料三及所学,从人才结构上的问题分析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产生的积极作用及从长远来看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综合性院校 (或者著名大学) 中理工科教授人数急剧下降;取消私立大学;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 照搬苏联模式或者全盘苏化等。(2)政治上 ,人民政府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教育事业的自主权;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计划经济体制即将展开,需要大量工业建设人才;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方针。(3)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严重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和综合性大学; 大学由“通才教育” 变为“专才教育”,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 ,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