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限时集训(二十) 文言文阅读( 二)(建议用时:3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19 分)送方希则序宋 欧阳修蒙庄以绅笏为柴栅,班伯以名声为缰锁。夫轩裳、辉华,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激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 ,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余自来上都,寓谒舍,化衣京尘、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
2、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遊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遊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搢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识业而沈冥郁堙 者,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邅回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蜺,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
3、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详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 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注】 贲、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沈冥郁堙:埋没湮灭。祖离:谓饯别出行之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 奇:命运不好B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 枉:冤枉C岂假予详言之哉 假:假装,冒充D操觚率然,辞不逮意 逮:及,达到C 假:借助,凭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A A 项,均为结构
4、助词,的。B 项,代词,那些;代词,其中的。C 项,介词,相当于“ 于” ,在;助词,形容词词尾。 D 项,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方希则学识渊博,有君子之风,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尽管如此,他却始终没有被任用。B作者应方希则之邀写了这篇序,尽管作者与方希则认识较晚,但他们一见如故,成为知己,交往很有默契。C方希则是一个通达之士,才能出众,但却命运坎坷。作者既为他感到惋惜,又觉得他一定会被后世儒生仰慕。D本文虽是一篇送别之作,但很少抒写离别之情,而是重点表达作者对方希则的评价及态度,送别之情寓于其中。A 由“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
5、,夺席见罢”可知, “他却始终没有被任用”错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1)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4 分)译文:_(2)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3 分)译文:_【答案】 (1)不被当朝所用,当然要平静地离开,顺遂自己的心意做事,推求好坏运气的征兆,看淡身外之物的去留。(关键词“见” “否泰” “轻”各 1分,大意 1 分)(2)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因为和我是朋友,向我索要文章作为赠物。(关键词“赍装” “索言”各 1 分,大意 1 分)【参考译文】 庄子把官位当作栅栏,班
6、伯把名声当作缰绳锁链。官位爵禄、显耀的名声,是人们非常希望得到的,它们难道会被憎恶吗?大概只是有激发作用罢了。因此,道德修养高的人把担任或不担任官职看得很轻,行为顺应自己的心境,财物的富有、地位的高贵不能诱惑他们。所以,他们的气节正大恢弘,他们的勇气超过孟贲、夏育,别人的毁谤或赞誉都不放在心上,他们的气量宽阔泰然,欢喜和怨恨的感情不表现出来。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具有了事理通达人士的节操,博学多才人士的风范。方希则凭秀才的身份被举荐担任官职,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考中,命运屡次遭遇不幸。不被当朝所用,当然要平静地离开,顺遂自己的心意做事,推求好坏运气的征兆,看淡身外之物的去留,修养深厚是一个高雅
7、的君子,几乎就像古代的贤者啊!我自从来到上都,寓居在旅舍,为尘俗之事奔波劳顿,已经过了两个春天了。恰好赶上皇帝这时正倾心于儒学,招揽贤能优良之士,广开官吏选拔之道,命令乡里举荐人才,因而各地的有才能的前往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成百上千。我虽然是后辈出生较晚,但我也前搭后连挤在他们中间,兴奋地与他们交往,结交的人确实已经很多了。后来才遇到方希则,一见如故,相见甚欢,行为上不拘形迹,内心里相知默契,即使庄子与惠子那样的交往也比不上这样啊。不久,方希则经由皇帝面试选拔做了中台,因被有司冤枉,而被罢免官职。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
8、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因为和我是朋友,向我索要文章作为赠物。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方希则是通达的人,完全可以和他谈。当初公孙弘曾经退隐归居乡里,乡里人再次推举他,射策应试取得第一;刘向几十次上书皇帝,常常听说不被准奏,然而,最终他成为了汉代名臣。凭着方希则的禀赋学识却被埋没湮灭,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困顿到这种地步呢?手艺高明的工匠最晚做成的是珍贵的器物,最后出发却最先到达的是马中的良骏。将来有一天像彩虹一样光芒四射,平步青云,让那些读书的年轻人仰慕都来不及,这本来
9、就是方希则所拥有的学识与才华,难道还用借我详细来说吗?饯行的酒已经进行到一半,在座的人都将要离开,我轻率贸然地写下这些文字,言辞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也分别写诗表达送别之意,那么,饯行叙旧的深情也都详尽地说出来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5(2015四川卷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 8 处)(3 分)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选自隋书 经籍志四)【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内容,然后借助虚词“乃” “因” “卒” “遂”和词语间的语法关系,结合句意逐
10、步断开。【答案】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 乃著离骚八篇/ 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 /因以讽谏 /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参考译文】楚国有一位贤臣屈原,被奸臣诬陷后被放逐,于是写了离骚等诗文共八篇,表达自己的离愁别思,申明、抒发自己的心志,表明自己没有罪责,于是借此讽喻规劝君王,希望君王能够醒悟,最终君王没有省察,于是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19 分)繁昌县兴造记曾 巩太宗二年,取宣之三县为太平州,而繁昌在籍中。繁昌者,故南陵地,唐昭宗始以为县。县百四十余年,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用材与力一取于民,出入无门关,
11、宾至无舍馆。故世指繁昌为陋县,而仕者不肯来,行旅者不肯游,政事愈以疵,市区愈以索寞,为乡老吏民者羞且憾之。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瞰江以纳四方之宾客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步廊门之上为楼敛敕书置其中。廊之两旁,为群吏之舍,视事之厅,便坐之斋,寝庐庖湢,各以序为。厅之东西隅,凡案牍簿书,室而藏之,于是乎在。自门至于寝庐,总为屋凡若干区。自计材至于用工,总为日凡二千三百九十六日而落成焉。夏希道太初,此令之姓名字也。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此成之年月日也。始繁昌为县,止三千户。九十年间,四圣之德泽,覆露生养,今几至万家。田利
12、之入倍他壤有余,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资,而无贫民。其江山又天下之胜处,可乐也。今复得能令,为树立如此,使得无岁费而有巨防,宾至不惟得以休,而耳目尚有以为之观。令居不惟得以安,而民吏之出入仰望者,益知尊且畏之。予知县之去陋名,而仕者争欲来,行旅者争欲游,昔之疵者日以减去,而索寞者日以富蕃。称其县之名,其必自此始。昔孟子讥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呜呼,如夏令者,庶几所谓知为政者与!于是过子产矣。凡县之得能令为难;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幸而事兴,而得后人不废坏之又难也。今繁昌民既幸得其所难得,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得卒兴其所尤难,皆可喜无憾也。惟其欲后人不废坏之,未可必得也。故属予记,其不特
13、以著其成,其亦有以警也。某月日,南丰曾巩记。(选自曾巩集 ,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政事愈以疵 疵:糟糕B而垣其故基 垣:城墙C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 便:有利D其不特以著其成 著:彰显B B 项中的“ 垣”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应该是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修建城墙”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A A 项,两个“ 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可解释为“来” 。B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因果,理解为“因而” ;后一个表转折,理解为“却” 。C 项,第
14、一个“之” 用在主谓之间,不译;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 项,前一个“ 其” 为代词,理解为 “那、那些” ;后一个“ 其”也为代词,理解为“他们的” 。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以兴建繁昌县的经历为写作中心,通过写繁昌县由曾经的贫困县变为富裕县的过程,表现了一个好的县令对一个县的重要性。B繁昌本来属于宣州,后来归到太平州。当地的地理环境很好,但当初因治理不当,成了一个别人都不愿意来的地方。C县令夏希道上任后,对繁昌进行了整体的建设,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将这里建成繁荣昌盛的地方,因而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D夏希道到繁昌县后将繁昌县治理得非常好,曾巩认为他非
15、常有处理政务的才能,将之比作子产,甚至认为他超过子产。D “将之比作子产 ”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子产虽然聪明却不懂政务,而夏希道却是懂政务的人” 。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即门之东北构亭瞰江以纳四方之宾客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步廊门之上为楼敛敕书置其中【答案】 即门之东北/ 构亭瞰江 /以纳四方之宾客 /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步廊/门之上为楼 /敛敕书置其中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1)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4 分)译文:_(2)凡县之得能令为难;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3 分)译文:_【答案】 (1)任何事物到了
16、尽头都会发生变化,因此,现在有贤能的县令出现,顺应百姓的想法做事情,拆除所有的竹障。(关键词“穷” “变” “因”各1 分,大意 1 分)(2)一个县想要得到有才能的县令是一件难事,有幸得到有才能的县令,而想兴办政事更加困难。(关键词“难” “幸”各 1 分,大意 1 分)【参考译文】宋太宗二年,将宣州的三个县合并为太平州,繁昌县便是这三个县之一。繁昌县,是以前的南陵一带,唐昭宗时才把这里设为县。繁昌县设立有一百四十多年了,没有城墙,且靠近大江,常常用竹子编成屏障来保护自己,每年都更换,所用的材料和人力全都取自民间,进进出出没有门和关口,客人来了也没有馆舍可住。因此世人都说繁昌是一个贫困落后的
17、县,官员都不愿意到这里来做官,出游之人也不愿意到这里游玩,县里的政事越来越糟糕,城里越来越萧条,乡里的长者,还有官吏百姓都感到羞耻、失望。任何事物到了尽头都会发生变化,因此,现在有贤能的县令出现,顺应百姓的想法做事情,拆除所有的竹障,在城墙原址上建起城墙,修建大门使往来之人顺畅通行,并修建了房屋来确保安全。在靠近城门的东北方向,建了一座亭子俯瞰长江,来接纳从四方到来的宾客。然后又自行扩大了县衙的面积,设置了层层大门和走廊。大门上修建楼阁,收集历代皇帝的诏书放在楼阁中。在走廊的两侧,是各位官员的住所,处理政务的场所,接见客人的厢房,休息的房间,厨房、浴室,这些各自都按照次序修建了。大厅的东西角落
18、,所有曾堆满了桌子的官府文书和书籍,都搬到屋子里收藏起来,于是都保存下来了。从大门到休息的地方,一共建了好几个部分的屋子。从计算材料到施工建筑,一共用了两千三百九十六天便建成了。夏希道,太初,这是县令的姓名和字。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这是建成繁昌县的年月日。当初,繁昌作为一个县,仅有三千户人家。经过九十年的时间,因为四位皇帝的恩泽,这个地方得到荫庇繁衍,现在已经将近一万户人家了。种田获得的收入超过其他地方一倍还多,鱼、虾、竹、苇、柿、栗等物资,足够用来自给自足,并且没有贫苦的百姓。这里的江山又是天下闻名的风景名胜,值得高兴啊。现在又有了有才能的县令,为繁昌建立了这样的业绩,使这里的百姓能够不缴
19、费,还有坚固的城防,客人到来不仅可以在此休息,而且还有可以用来欣赏观看的地方。县令住在这里不仅可以安心,并且那些进进出出仰慕他的百姓和官吏,更加懂得尊重敬畏他。我知道繁昌县摆脱了贫困落后的名声,为官之人争着想来做官,出游的人也争着想来游玩,曾经的不好一天天地少了,凄凉萧索的县城一天天富裕起来。将这个县称为“繁昌” ,一定是从这时开始的。曾经孟子嘲笑子产虽然聪明却不懂得处理政务,唉,像夏希道这样的县令,差不多是所说的懂得处理政务的人吧!所以他算是超过子产了。一个县想要得到有才能的县令是一件难事,有幸得到有才能的县令,而想兴办政事更加困难;有幸政事兴盛,而能够让后人不破坏它又是很难的事。现在繁昌的百姓有幸得到了这些难得的东西,县令也有幸没有遇到阻挠自己的人和事,能够最终兴办了那更难做的事情,都是值得高兴没有遗憾的。只是希望后人不破坏这些成绩,不一定能够实现啊。因此人们委托我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不只是来彰显夏希道的成就,也有着警示后人的作用啊。某年某月某日,南丰曾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