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篇 不速之客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不速之客梁晓声在我们寻常的或不寻常的世俗生活之中,有些事情听来似乎太戏剧化,使人怀疑其意义究竟何在。然而细细一想,你的心灵不能不为之感动,你会不禁潸然泪下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 1985 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
2、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他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
3、,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
4、么?我说:爸,是我啊!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地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
5、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
6、晓声文集 ,有删改)第一组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 “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C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 “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答案 D解析 “关键性人物”不当, “我”只是引出事件的见证者,不是关键性人物。2.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
7、群体的形象特点。答:_答案 (1)无私奉献,责任感强。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的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2)团结友爱。为了父子能相聚,为了家人能团聚,从油田领导到普通工人,上下一心,出钱出力。(3)善良。为了小侯的家人的心愿, “他” “老孟”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继续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3.“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 (示例一)没有必要
8、。(1)从情节上看,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没有任何暗示和铺垫,老孟的话显得很唐突,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 “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更合情理。(2)从人物上看,删掉这一情节,更能突出“他”善良友爱的形象特征,照应题目。 (3)从主题上看,通过“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高尚可贵的精神品质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示例二) 有必要。(1)从情节上看,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之前一直不知道,直到这时才说出,使情节跌宕起伏,出乎读者的意料。(2)从人物上看,这一情节有利于突出石油工人善良友爱的群体特征,而不仅仅是个体。(3)从主题上看,这一情节深化了主旨,更深刻地表现了石油工人
9、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第二组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侯在作品中虽着墨不多,却是作品的灵魂人物,他先是对工作不满,后恪尽职守因公殉职,这是典型的先抑后扬手法。B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地设置了“父子”均是冒充者来相会的情节,跌宕起伏,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C画线语句中“父子”沉默相对,既表明两人对小侯父子的悲惨遭遇满是同情,也是敬重钦佩、痛惜伤心等复杂情感的体现。D本文以“不速之客”为题,直接点明叙述对象, “不速之客”的突然造访并没有引起“我”的微微不满,听完“他”讲的故事后, “我”对其充满敬佩之情。答案 A解析 “灵魂人物
10、”夸大了人物作用;“他先是对工作不满”在文中不能体现出来,因此“先抑后扬手法”也就不存在了。2.作品是怎样叙述“不速之客”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答:_答案 (1)以第一人称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2)以“会亲”为话题和线索,展开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谓匠心独运,引人入胜;(3)多用对话形式,以 “我”和“不速之客”之间的对话展开“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3.有人说,首段有些多余,删去首段,作品更显简洁,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_答案 不赞同删去。(1)结构上,首尾呼应,以“感动流泪 ”开篇,以“流泪赠礼”收束全文,结构严谨。(2)情感表现上,强调“感动” ,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 (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思想内容上,以他人的“感动流泪” ,突出了石油工人的崇高精神,凸显了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