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分类号 密级 UDC 编号 云南省区域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学 院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研究生姓名 学号 导 师 姓名 职称 2010 年 4 月 20 日I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2、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_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年 月 日3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胡锦涛总书 记、温家宝 总理、刘延 东国务委员等中央领导同志对职业教育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最大目标是实现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使人们更好地赢得尊严;职业教育是大有希望的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素质的重
3、要途径,要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并反复强调要有具体措施,确立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改革措施,使职业教育质量、规模、结构适应经 济、社会 发展要求,发挥 更大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云南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云南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驶入了快车道。然而,教育资源、经费投入不足
4、等问题仍是制约云南中等职业教育的“瓶颈” 。为此,本文就云南省区域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展开研究。作者通过梳理近年来的一些文献,认为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参与整个教育运作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总和,或是说服务于教育系统的所4有要素的总和;而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对具有稀缺性质的教育资源进行的分配和使用,从而解决教育服务的产出、结构等问题,最终是达到资源的利用效益最大化。目前国内外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与云南省的具体实际情况相比,仍然不能忽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云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是否具有完全可行的指导意义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有必要有所扬弃,一方面认真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一方面还需要认
5、真抓住一些细节,分析其合理性,研究更切合云南省实际的、可操作性更强的对策和措施,借以真正找到先进经验和云南实际的充分的结合点,真正为推动云南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这才是本文探讨的初衷。本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直面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难题与困惑,对解决教育资源匮乏与浪费的矛盾,建立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文献法即通过阅读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对职业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与云南省实际有机结合;访谈法即选定职业教育的参与者,包括学生(初中毕业生和职校在校 生),家长,教师,学校校长,企事业 用
6、人单位负责人等,通过访谈了解研究对象,分析问题。本文共分四部分。导论部分,从中国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出发,提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这些重大矛盾问题的根源,并以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而思考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关于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对5云南区域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云南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6Abstract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ptimal allocation7第 1 章 导
7、论一、问题提出教育资源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可资利用的所有“资源” 的组成部分,是教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具体地说,教育资源就是指教育领域通过社会总资源配置所取得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能否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是当前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影响到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非常关键。一方面,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规划指导和人才市场的基础导向作用下,应该有效地将总体教育资源分配到各级各类教育,使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且能够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机构;另一方面,在资源总量分配既定的条件下,各类学校还要学习好组织并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 们对
8、 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正视缺点和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使得教育服务能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伴随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体系。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配置,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胡锦涛总书 记、温家宝 总理、刘延 东国务委员等中央领导8同志对职业教育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最大目标是实现择业自由
9、和全面发展,使人们更好地赢得尊严;职业教育是大有希望的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要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并反复强调要有具体措施,确立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改革措施,使职业教育质量、规模、结构适应经济、社会 发展要求,发挥更大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10、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市 场和技术 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历史过程,新一轮的国家能力竞争已见端倪,为抢占 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教育科技投入,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百年大计,教育 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前 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
11、人力资源强国作出全面部署。发达国家的实践表9明,工业化进程一刻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 际化加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样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在近年来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基础上,又高瞻远瞩地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既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
12、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中央对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期望,更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 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促进民生改善、建设小康社会、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因此,教育 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就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十一五 ”开局以来,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全省职教工作会议,2005 年出台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
13、006 年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要任务分解,将工作职责落实到各地、10各部门。为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2007 年8 月,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同时,成立了以省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云南省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协调,领导。2008 年5 月,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和措施,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做了全面部署。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导,促使云南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驶入了快车道。然而,教育资源、经费投入不足等问
14、题仍是制约云南中等职业教育的“瓶颈” 。 为此,本文就云南省区域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展开研究。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一种错置的资源就无异于配置的是一种低生产率的资源。 ”1中等职业教育资 源配置不合理是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弊端,笔者把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课题,主要源于本人对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强烈关注。期望研究成果能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重视,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益产生一定作用。二、文献综述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轻,在我国 该学科的研究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
15、职业1 西奥多W 舒尔茨著.吴珠华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06.11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西德职业教育、 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
16、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 中专教育概论、 职业技术教育导论、 中国职业教育史、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国内对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虽逐渐引起重视,但对其全面深入地研究探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大多数文章主要以其为探讨整个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侧重点进行论述,比较具体全面的分析文章有胡淑文的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等文章,该文对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和资源配置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出了对策,主要为:以人才市场为导向,解
17、决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职能性浪费问题;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与社会需求层次相匹配;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动态调整;职业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化与市场化,解决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12结构性与规模性浪费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解决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管理性浪费问题;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推进职业教育法制建设,以法律形式保障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等。作者通过梳理近年来的一些文献,认为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参与整个教育运作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总和,或是说服务于教育系统的所有要素的总和;而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对具
18、有稀缺性质的教育资源进行的分配和使用,从而解决教育服务的产出、结构等问题,最终是达到资源的利用效益最大化。三、研究意义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核心,是在实践中解决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 钥匙” ,研究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对 解决教育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整体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虽 然目前国内外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比较丰富,但与云南省的具体实际情况相比,仍然不能忽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云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是否具有完全可行的指导意义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有必要有所扬弃,一方面认真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一方面还需要认真抓住一些细节,分析其合理性,研究更切合
19、云南省实际的、可操作性更强的对策和措施,借以真正找到先进经验和云南实际的充分的结合点,真正为推动云南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这才是本文探讨的初衷。本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直面职业13教育资源配置的难题与困惑,对解决教育资源匮乏与浪费的矛盾,建立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一)理论意义1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课题,最初来自经济学对教育领域经济现象的关注,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经济学。但仅仅从经济学的视角还不能解释和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中许多问题,而应该由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尤其是教育学,必须在这个领域贡献自己的
20、思想,与其他学科形成对话与合作。本研究正是围绕着中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各种理论问题,与其他学科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对话,并尝试着理解和吸收多学科相关研究成果,有利于教育学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方法论的创新,促 进教育科学的发展。2本研究从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出发,对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与外部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理论阐释,以多学科视角从理论上探讨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深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3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厘清学校、政府与市场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避免对经济学研究的简单移植,丰富和发展教育宏观管理理论。(二)实践意义
21、1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核心,是在实 践中解决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钥匙” ,研究中等职14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对解决教育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整体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2本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直面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的难题与困惑,对解决教育资源匮乏与浪费的矛盾,建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学校产权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3本研究关注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环境和改革动向,揭示和批判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可为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民办教育的规范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四、研究思路和方法本研究突破以往教育学局限于对
22、微观教育过程中的要素分析,以功能形态的“ 教育资源 ”替代实物形态的“教育要素”,突破了 “教育要素” 的实物形 态的局限性,使分散的关 于各“教育要素”的微观研究能够在宏观层次上进行整合,同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打通了教育与社会经济领域之间长期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扩大了教育学的视阈,提高了教育学分析能力。而教育资源配置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涉及到不仅仅是教育中的产权和教育的经济效益问题,还包括教育权、受教育权、教育公平等法律问题,以及政府与社会、学校责权关系等政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视角,关注的问题也不一样。如教育 经济学关注的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等经济问题,政治学关注的是教育
23、资源配置背后的政治意义,而教育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关15注定则是人的发展和年轻一代健康有效的社会化过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文献法即通过阅读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对职业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与云南省实际有机结合;访谈法即选定职业教育的参与者,包括学生(初中毕业生和职校在校 生),家长,教师,学校校长,企事业 用人单位负责人等,通过访谈了解研究对象,分析问题。本文共分四部分。导论部分,从中国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出发,提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这些重大矛盾问题的根源,并以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而思考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
24、是关于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对云南区域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云南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出对策建议。16第 2 章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一、区域教育资源及其配置概述1、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从构词上看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联合词,主词是“资源” ,“教育”是对“ 源” 进一步界定。那么什么是资 源?主体所有一切可资利用的物质和精神的能力储备实物积累,对主体而言都可以视为“资源” ,这里的主体泛指个人和社会。因此,教资源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可资利用的所有“资 源” 的组成部分 ,许多“ 资源”的属性和途是不确定的,或者不具有专用性,当这些资源被运用于教育产业领域,构
25、成教育产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则那些被投入到教育领域的“资源”就叫做“教育资源”。从占有的资料来看,国内最早使用“教育资源” 这一概念是在1982年, “指社会为进行各种教育所提供的财 力、人力、物力条件 ”2。在而后的十年间, “教育资源” 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对与之有关的问题的研究一般使用“教育投资” 概念。一直到1993 年才又重见天日。近十年来, “教育资源 ”已经成为国内教育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和核心概念,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 领域通过社会总资源配置所取得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 ”3可见, “教育资源”是一个移植的概念, “资源”是一个经济学研究范
26、2 韩宗礼.试论教育资源的效率J.河北大学学报,1982(4).3 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2.17畴, “教育资源”这一概念的应用,意味着对教育和经济关系及其教育经济效益的关注,目前对于这一范畴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教育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界定教育资源,不仅意味着研究领域局限在教育中的经济现象,也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的依赖,不利于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化研究。本研究认为教育资源不仅包括上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经济资源,还应该包括: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制度 资源等,教育资源是在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一切要素和条件的总称。教育
27、资源问题虽然从经济学范畴提出,但不等于教育学不能研究教育资源,教育学对教育资源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它的教育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学生是构成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但学生不是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和条件,而学生是学校教育服务的对象。2、区域教育资源的界定区域教育资源这一概念是由两个亚一级的概念区域和教育资源复合而成,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有必要先对区域和教育资源这两个概念进行剖析。区域也叫地域、地区或地方,在英文中则表述为Region 或Area, 是地理学中经常提及和用到的一个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地球表面具有相似性质的某一空间范围。区域
28、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个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另一个是区际之间的差异性。区域的划分因人、因研究目的等不同而有较大的主观性 4。教育资源是18教育经济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马克思曾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5。可见,要进行教育活动首先需要从社会总劳动中抽出一部分劳动力,这就是从事教育的劳动者和进入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他们是教育发展的载体;要进行教育活动,还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如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等。 这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投入教育的资源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就
29、是教育投资,这是教育发展的支撑系统和推动力。这些用于教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称为教育资源。综上所述,区域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3、教育资源配置从词义上看,配置(allocate),意思是“把分配、划拨给”, 资源配置是指“把 资源分配 划拨到” 。几乎所有的 研究者都望文生义,认为教育资源配置就是把既定的教育资源分配划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级各类学校中去。如有研究者认为, “教育 资源配置通常是指在教育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进
30、行分配,以期所投入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尽量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需求,以求4 武友德区域经济发展导论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1-2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5-367 19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6上海市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课题组认为“教育资源配 置是指全社 会(政府、社会、企 业 、家庭及个人)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规划指导和人才市场的基础导向作用下,如何有效地将总体教育资源分配到各级各类教育,使
31、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且能够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机构;微观的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资源总量分配既定的条件下,各类学校如何组织并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 ”7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保持着能量、信息或 资源的交换,教育资源与其他领域所需要的资源具有“ 同源性” ,教育资源是从社会总资源配置中获得的。教育 资源配置首先是教育产业如何参与社会总资源的分配,然后是这些教育资源如何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分配问题,而且在教育产业运作过程中,社会资源配置是开放的、 动态的,不存在一个封闭的教育资源体系,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实际上是从教育产业的角度探讨社会资源配置问题而已。本研究认为,教
32、育资源配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机构如何从有限的社会中获取一定数量的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也就是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获得了最佳的收益。另外,在诸多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的论著中,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不明确,给人的印象是教6 范先佐.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1997(3).7 上海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课题组.上海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主报告J.上海高教研究,1995 (5).20育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整个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成为资源分配的对象。然而教育系统是一个产业总称,既没有自身的主体利益,也没有的行为的主体能力,因此,教育系统不能构成资源配置的主体的,
33、只有教育行为人或法人(机构)才能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这里的主体包括政府和市场主体,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是指教育机构(学校)如何获得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社会资源的投入又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教育产品,使得教育服务能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教育资源配置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过程:教育机构如何获得投入和如何提供产品。4、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教育能否获得稳定的,不断增长的资源投入,投入教育的资源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区域教育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的配置。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区域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由于人类资源的有
34、限性,社会所能用于教育的资源只能是满足人的生产以及所需要的物质再生产以后,社会所能提供的资源,所以是有限的。第二,教育需求的无限性和多样性。教育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所提供的人才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 规格种类的匹配及文化的传承、知识的演进、技术的更新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个人职业、成就的需要对教育发展所提供的受教育机会的要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ABMaslow,1908-1970 年)在 1943年出版的 调动人的积极性理21论一书,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且是无休止的。教育需求作为人类需求的一种,因此也具有多样性
35、和无限性。尤其是随着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现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需求的方面也越来越多。要解决区域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教育需求的无限性和多样性的矛盾,就必须将有限的区域教育资源按照一定的客观比例进行合理的配置,以获得最充分、最有效的使用。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该国家、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和经济振兴。二、区域教育资源的类型与特点1、区域教育资源的类型教育资源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其归属性质和管理层次区分,可分为国家资源、地方资源和个人资源;按其办学层次区分,可分为基础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按
36、其构成状态区分,可分为固定资源和流动资源;按其知识层次区分,可分为品牌资源、师资资源和生源资源;按其政策导向区分,可分为计划资源和市场资源,等等。在区域教育资源的界定基础上,我们可大致地将区域教育资源划分为以下若干类型:从区域教育资源的组成要素来分,可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从区域教育资源的运动特征来分, 可分为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 从区域教育资源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现实资源和22潜在资源等等。2、区域教育资源的特点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 、教育技能、教育 资产、教育
37、费 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千万年来,教育资源伴随着教育实践,不断积累着、扩展着、丰富着自身精神的和物质的内涵,成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教育史家认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历朝历代的圣贤们,基于对各种各样的与教育有关的资源的认识、利用和积累,使得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今天这样内涵丰富、理念纷繁、结构庞杂、产业兴盛、自成一体的资源系统,成为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 上说来,教育本身没有高低、上下、公私、贵贱和内外之分,有教无类。由于教育的客观性赋予了教育所具有的公共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在实践中
38、,教育资源便呈现类型的多样性。制度作为教育资源,它既可以是市场导向的,从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其它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可以是计划导向的,从而使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难以有所作为。古往今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因各自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对于教育资源的属性、价值、用途、利用方法和实现途径等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新资源观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某种资源利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23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问题。教育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受教育者(公众)始终是受益主体。
39、因此,自从有教育历史以来,教育资源便承载着人类理想和社会公德的负荷,被视为厚德载物的载体。教育资源是公共社会资源和市场经济资源的混合体。教育资源在具备其他公共社会资源所具有的属性和功能的同时,也具备其他市场经济资源所具有的属性和功能。区域教育资源的构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区域教育资源在具备社会资源的一般性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自身特点:(1)、以体 现公益性 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性。区域教育资源的公益性是指公众受益的特性。公众受益是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体现。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这是人们对教育的利益属性和价值特征的基本判断,事实上也是人们从利益归属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教育运行规律的基本概括。维
40、护 教育的公益性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地方政府的责任,是在制定涉及教育的地方法规时,要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前提下,首先考虑以区域教育资源的投入使用方式来确保公益性的维护。区域教育资源的公益性的实现,是教育本质的根本体现,也是教育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2)、受市 场价值规 律支配的产业性。教育的产业属性是与工业经济的发展、知 识经济的出现,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变化紧密相关的。同时 ,也 应看到教 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群体,具有多重性、类别性、动态 性和交错性。教育的属性并不是单一的,它既有传统观24念的社会公益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但两者并不对立。区域教
41、育资源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3)、志存高 远的理想性。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寄希望于未来的事业。教育理念、教育方针和教育价值观念,通常直接体现着现实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中国春秋时代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的教育道德修养。战国时代的教育家孟子所推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浩然之气,唐朝教育家韩愈所倡导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
42、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的德育主张,以及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了教育无私奉献精神,无不闪烁着教育理想的光芒。(4)、一脉相承的 继承性。和所有的资源积累一样,区域教育资源也不是现代人独有的发明创造,是伴随着教育的传承,一代一代继承而来的。是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许多先行者教育理论思维的结晶。所不同的是,区域教育资源的继承总是带有鲜明的公共性和崇高的社会理想性色彩。区域教育资源的继承多以社会化公共产品为载体,以精神文化成果为体现,最终为实现教育自身价值服务。教育资源,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核心所在。25(5)、客 观上的差异性。
43、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所造成的区域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管理体制和供给方式的差异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形成的。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普遍存在于人类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构成了教育行为过程和效果的差异。在我国,教育资源的地区和城乡差异,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也是中国教育差异性的显著特色和具体体现。区域教育投入的差异,区域教育环境及条件的差异,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教师收入的差异,师资水平及教学质量的差异等,说到底,都是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地区和城乡之间明显地、普遍地存在着,直接影响着区域教育的整体平衡发展,是制约区域教育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
44、6)、构成因素的 流动性。区域教育资源的构成因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教育资源本身的不稳定性。其中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还有政策导向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的因素等。区域教育资源流动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资源的流动、学生资源的流动和经费资源的流动等方面。 三、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1、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资源配置方式是指社会资源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进行分配的手段的结合方式,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分配手段的不同组合产生了多种资源配置方式。但总起来说,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有两种:计划配置26和市场配置。在计划配置的方式下,社会的人、财、物等经济资源主要通过行政权利、行政层次和行政机制的计划指令来
45、实现的。对于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主要是通过计划方式实现资源配置。在市场配置方式下,社会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流动,在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和各企业之间实现组合和利用。在国民经济的不同的发展时期,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都发生过重要的作用,这两种配置方式往往交替出现或同时存在。一个完善的经济体制是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机的结合。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指以一定的方式将区域教育资源分配到国民教育各个组成部分中去,保证区域教育正常运行和区域教育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使用,以满足一定区域内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要,包括个体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与合格劳动者培养的需要。总体来看,区域教育资
46、源配置有两种基本方式:市场方式与计划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具体到各教育阶段,要根据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的性质选择其教育供给的调节方式。(1)、义务教育纯公共产品,理论上应由地方政府提供完全的财政支持,因而区域教育供给的调节偏重于计划方式。然而在我国现阶段,为 了适应家长的教育需求且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并不排斥社会或私人办学收取学费,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那些具有较高教育质量的公办、民 办、私立学校实行优质优价,以激励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办好学校。与此相适应,应允许家长在一定范围内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27(2)、高中阶段教育准公共产品,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且从其内部来看,各类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职业
47、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校等)的公共化程度又不尽相同。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阶段教育供给的调节方式应该是计划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一般来说,普通高中所传授的知识主要为全社会所共享,其属性近似于纯公共产品,它的供给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一般性职业技术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不仅对受教育者个人、个别行业或企业有用,而且对其他行业或企业也适用,这类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应由地方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专门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所提供的是私人利益,其供给原则上应完全由市场来调节,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具体来说,职业技术教育的修业年限、专业设置、教育内容等应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学生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行情和
48、就业前景在较大范围内自由选择学校, 毕业后自主择业。各类企业所需的劳动力可由企业自办,企业间联办或与教育部门合办职业技术学校来解决,或通过劳动力市场加以调节。 这样不仅能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还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化社会资源为区域教育资源,相应地提供更多的国民教育机会。(3)、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双重性质。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除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外,还可以采用成本分担或成本补偿的办法,从社会团体、学生家庭及其他可能的渠道筹集一部分教育经费来保证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282、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活动中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
49、一,间接分配原则:公共资源不对生产者进行直接分配;第二,公平分配原则:公共资源应对受益者进行公平分配。理论和实践表明,按以上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可以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两大政策目标,任何违背以上原则的政策方案,或者不利于公平的改善,或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都是不可取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上述公共资源配置的两个基本原则在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中都没有得到遵循:区域教育资源仍然由地方政府在生产组织之间进行分配对学校直接分配教育经费;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由公共教育经费支持的教育条件差距巨大。3、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区域教育资源一般有两种配置方式,一种是区域教育资源从地方政府流向学校再流向学生(区域教育资源的传统配置方式,图 1),另一种是从地方政府流向学生再流向学校(区域教育资源的“教育券” 配置方式,图 2)。政府 学校 学生图 1 区域教育资源的传统配置方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