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文类文章阅读 05十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 题。大河家张承志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
2、,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 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
3、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
4、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
5、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有删改)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解答时,要分析前三段的段意及前后段落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点出了题目的含义;第二段则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明主题,预示下文;第三
6、段介绍写作缘由,抒发对大河家的依恋之情。2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 )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2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文章第二段是说明大河家的基本情况,而“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是对大河家作用的高度概括。这句话的含意,不仅要在本段和文章中找出,还要结合全文主旨理解。第二句的含意,关键是要理解“随波逐流”和“去大河家住一阵”这两个短语的深刻含义,还要明确出作者的情感及写作的意图。【参考答案】(1) 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2) 我们不能在世俗生
7、活中放任自流;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16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首先应把握题干的要求及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综观全篇” 。这就要求在文章整体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所给句子的作用。这句话的前文提到了“船客子” ,可能有很多人不清楚其含义,而且文章最后一段还提到了“金客” “麦客” ,所以这句话就予以解释说明。插入这句话,也舒缓了文章的叙述节奏。考虑这些内容,即可整理出恰当答案。【参考答案】 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为
8、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 、 “麦客”等的含义;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3、 (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 ,这是为什么?(2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文章对韩三十八老汉坎坷人生经历作了介绍,就是用来说明老汉与黄河的关系,所以老汉喜欢看河是因为河与老汉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可以从黄河对老汉的人生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其实老汉的“默默无语”是对自己坎坷人生后的醒悟。作者写韩老汉,是将他当作了底层人的代表,写韩老汉的动作,就是写意韩老汉为代表的大河家人、底层人与河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思考。【参考答案】第一问: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壮观
9、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第二问: 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在今日的世界,
10、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
11、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
12、,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
13、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有删改)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 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答案】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做铺垫。解答本题应注意先结合全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答案的区域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一、二段上,从两方面进行作答,一从内容上,一从结构上,这样答案才会比较合理【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本题应注
14、意先结合全文,整体阅读,然后大体确定作答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整合组织答案。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定有路途。答: 。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答: 。【答案】 (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世界,迷失了自我。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 【答案】 (2)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保持清醒。两个题目考查的是精神世界与外部
15、生活的关系,一个人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怎样赢得生活,只有真正“记住回家的路” ,才会找到真正的内心生活。【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及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两个句子看似矛盾,实则适合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解答本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答: 。【答案】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 ) ,在社会的纷扰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活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考点定位】本题以标题为切入口,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标题的作用,联系文章中心,来分
16、析命名的原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窥知中心。4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答: 。【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自己的心灵家园。回答这一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抓住几个关键性的词语“开放的心态” “人生魅力的源泉”“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去理解,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
17、破的家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考点定位】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对语文学习的较高要求。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耕作的诗人张炜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大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
18、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
19、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
20、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 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 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 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
21、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 ,有删节)文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答: 。【答案】 “它们”指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或事物。 “踩出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扎根
22、大地。解答本题,需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不但要把这些重要词语的表层含义读出来,更要挖掘它们的深层含义。【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D。侧重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求结合具体语境对表现文章主旨和传达作者情感的词句加以阐释。2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 ”。答: 。【答案】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死在去往更遥远的土地的路上。写作与日常劳作联系紧密,稿纸相当于田园。在生活中投身到日常劳动中去,和土地上的一切打成一片,从中获得诗情与创造力。解答本题,我们需要通读全文,思考、挖掘“土地”对托尔斯泰的意义,几
23、个方面就是几个答题的角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 D。侧重于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赏析作品的内涵,要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形象,赏析作品的深刻内涵。3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答: 。【答案】“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概括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认同。表达作者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观念和人生态度。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解答此题角度(思路)是关键, “耕作”一词太重要了,必须从多方面挖掘它的深刻内涵。对托尔斯泰、对作者以及对中国当今的文坛都
24、有意义。【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能力层级 F。考查对作品中“耕作的诗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能够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对作品的创作意图有所探讨,并能体现“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重点考查在分析和鉴赏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的能力。十六、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4 题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 “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
25、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 2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 ,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 “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
26、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 ,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
27、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
28、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答: 。【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文章开篇三个问句的作用,考查的是规律性的内容,只要考生能够记住这些规律性的内容,答案是很简单的。【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 E。对于开篇的部分起的作用,要从总领全文,为下文铺垫等角度考虑。2文中说都江堰“ 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答: 。【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方法科学:“低作堰
29、、深淘滩” “分四六、平涝旱” ;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回答这一问题,要先回到原文中,找到它的出处,然后结合上下文,来作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理念、方法、功效。然后结合文章语句充实即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点句子的能力。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带着问题,到原文中找答案,可以用原文中的话,也可以变成自己的话,要言之有物。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答: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
30、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回答这一问题,涉及到考生对全文的把握,主要是回答都江堰的意义和影响,这种意义和影响都是抽象的,需要考生认真的把握和思考的,并不是生搬硬套的。【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解答这一问题,可以从都江堰对人的影响开始谈,然后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这一基础上加以分析即可。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 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答: 。【答案】以水比喻“上善” ,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