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20.1 平均数(1)平均数的意义 总第 48 课时课标要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能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导学核心点:1.导学重点:算术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2.导学难点: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导学关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4.导学用具:学案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一)课本 P130 例 11.讲解观察图表的方法:第 1,要看清
2、坐标表示的意义:这里横坐标表示每人种了几棵树,纵坐标表示人数.第 2,要理解每个矩形的意义:左起第 1 个矩形表示有 8 个人,每人种了 3 棵树;最后一个矩形表示有 1 个人种了 8 棵树.2.提问,有几个人种的树最多,每个人种了多少棵树?3.要求学生自己计算本题的问题.学生计算完后给出计算方法:4.要求学生思考:植树总量、植树量的平均数和人数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5.学生回答后,提问:这里求平均数为什么不能这样计算:每个人的种树数量3、4、5、6、7、8 棵的都有,所以平均的种树量为:(棵)(78)65.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醒:因为种不同棵树的人数不一样,所以不能这么算.(二)课本 P131
3、例 21.先教学生看懂分布图,然后分析解题思路:先通过已知的(1)班人数(40人)及图中所反映出的百分比算出全年级的人数.然后再按每班人数在年级中所占的位次比算出每班的人数.2.给出计算过程并板书:(见课本第 131 页)3.解完上题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图 20.1.3(b),在你所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中画出一条代表平均人数 40 的水平线,图中代表各班人数的五个条形,有的位于这条线的上方,有的位于它的下方.想一想,水平线上方超出部分之和与下方不足部分之和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总结:因为平均数是 40,如果把超出的部分记为正数,不足的部分记为负数,那么它们之和应该为零.(三)用计算
4、器求算术平均数1.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以课本第 130 页中某户居民 2010 年全年水费费这组数据为例,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的按键顺序:你还可以根据计算器使用说明书动手试一试,怎样修改已经输入的数据,怎样简便地输入多个相同数据.2.计算器使用提示应向学生提示,不同型号的计算器按钮的标识不一样,使用方法应以说明书为准.教师要以当地学生使用的计算器为准进行教学.二、合作解疑(25 分钟)练习:课本第 133 页练习;第 134 页练习三、综合应用拓展1、已知下面的一组数据:1,7,10,8,x,6,0,3,它们的平均数是 5,那么 x 等于( )A、6 B、5 C、4 D、32、如果一组数据
5、x1,x 2,x 3,x 4,x 5的平均数是 ,则xx1,x 21,x 32,x 43,x 54 的平均数是( )A、 B、 2 C、 D、 10xxx52x3、已知 a1、a 2、a 3、a 4、1、2、3、4 八个数的平均数是 4,则 a1、a 2、a 3、a 4的平均数是_.4、小亮家上个月支出伙食费用 800 元,教育费用 200 元,其他费用 500 元,本月小亮家这三项费用分别增长了 10%,30%和 20%,小亮家本月的总费用比上个月增长的百分比是多少?5、某校举行黑板报评比,由参加评比的 10 个班各派一名同学担任评委,每个班的黑板报得分取各个评委所给分值的平均数,下面是各评委给八年级(6)班黑板报的分数:评委编号1 2 3 4 5 6 7 8 910评分8.28.58.48.66.2108.48.68.58.2(1)该班的黑板报的得分是多少?此得分能否反映其设计水平?(2)在这 10 个评委中,你认为哪几号评委给出了异常分?四、作业:P137 习题 1、2、3、4板书设计20.1 平均数(1)平均数的意义1、自主预习 2、合作解疑 3、综合应用拓展导学反思本节亮点: 待改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