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考点: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07-14年广东省高考,选择题:“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08)、“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08)、“实践与认识(14)”;非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09)、“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1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1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注意3点:,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活
2、动不是实践),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的不是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纯主观思维活动、物质都不是实践),考点一 实践,1.实践的概念,1、蜜蜂筑巢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学生听课学习 3、老师讲课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6、嫦娥三号的探月活动,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教育实践,第二: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发射窗口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再次重返月球的开始。发射“嫦娥三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三: 1、“嫦
3、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 2、中国的探月工程三步“绕、落、回”,现在还只走到第二步,没有完成第三步,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一: 1、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科学家研制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 2、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体、对象、手段),(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 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A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要素
4、:主体(人)、对象(自然界和社会)、手段(工具和设备)都是客观的。 B.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能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东西。)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B.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2012苏州三校联考)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使销量大
5、增,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D,D,(2013广东卷)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6、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B,(2013安徽卷4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破解当前家庭 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 B. C. D.,B,(2013浙江卷29题)十年前,科学
7、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 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实践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 B. C. D.,D,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
8、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注意:意识源于物质,认识源于实践,两者从不同角度讲。,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认识从哪里来?,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启示:,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教材质疑,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实践,符合,客观事物,认识,指 导,改造,不符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过程就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9、。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特别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是认识从无到有的过程;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认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不等于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
10、的目的和归宿,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吃一吃,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坚决批判“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的统一,什么是认识(了解),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C、认识形成的过程:,实践,感觉器官,感性认识,抽象思维,理性认识,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世界观: 正确的认识、科
11、学的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 树立正确认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总之: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基础(决定),反作用(双重作用)依赖于,方法论要求: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理:,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
12、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识别的关键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2013四川卷8题)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
13、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方其知之, 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 B、 C、 D、 (2013 山东卷23题)“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人类的心灵需要到理想甚于需要物质”,C,C,(2011高考福建卷3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
14、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 B. C. D.,A,(2014全国大纲)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
15、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B. C. D.,C,认识,事物,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考点三 真理,2真理的属性,1对真理的正确把握 (1)对真理客观性的认识:包括两重含义,第一,真理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
16、)对真理有用性的认识:真理作为正确的意识,能对人们的实践起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真理必然是有用的;但“有用即真理”的观点错把“有用性”当做真理的基本属性,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是错误的。 2怎样正确对待错误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谬误是正确认识的先导,在批判谬误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和发展真理。,(08广东)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2012大
17、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B C D,C,B,(2012安徽高考)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科学认识能够
18、创造理想的世界 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 B C D (2012福建高考)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C,A,(2011广东文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
19、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答案: 1.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2.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
20、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1.认识具有反复性,考点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思考:为什么认识会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主体来看:实践水平;人的立场、思维能力等的制约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主体(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世代延续,不断发展,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认识发展的有限性,构成了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1)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2)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3.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的认识运
21、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3)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理: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需要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实践
22、中追求和发展真理,(2013新课标全国)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 B. C. D.,C,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
23、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B它揭示了真理是无限发展的 C它揭示了人的认识永远都达不到真理 D它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B,B,(09浙江)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24、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B. C. D. (2010广东高考)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D,B,(2014浙江)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
25、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未成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 B. C. D.,D,(2014北京)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 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
26、高境界 A. B. C. D.,D,1、哲学是人类智慧之源。 2、有用的就是真理。3、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和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终极真理。5、真理中包含着谬误。6、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7、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注意:真理是客观的,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不能以有没有用、领导人物来衡量),(注意:是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意: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没有终极真理,任何真理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完善。),(注意: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注意: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27、性活动),(注意:实践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大会于2010年9月6日上午在深圳隆重举行。在深圳成立30周年之际,某班同学就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进行了一次研究型学习,请你一同参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人们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最初有限制的允许,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益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你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变化历程。(6分),实践
28、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人们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3分),(08全国II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本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种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