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2-5.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196620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2-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2-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2-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2-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2-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5讲 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

2、黄金时期” 。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伴随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在社会习俗和服饰等方面出现向文明化方向发展的现象,如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西式婚礼的出现和中山装的流行。,考向一 辛亥革命的背景、结局、特点及意义 【典例1】 (2012福建文综,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题干“空壳”和“成果象征”等

3、关键词。根据题意,辛亥革命的成果虽成“空壳”,但仍保留着象征意义的东西。从题干辛亥革命成果的角度判断,选项A、B、C三项中的“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均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而是推动辛亥革命的政党组织和思想理论;只有D项中的“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象征。 答案 D,【考向感悟】(1)辛亥革命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频率较高;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涉及;多运用比较灵活的图片、表格、文字史料为载体,考查对辛亥革命特点、结果及影响的理解和评价,特别突出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2)复习备考时,应注意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4、革命指导思想和革命成果;运用新材料,设计新情境,注意与三民主义相结合,对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内容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运用多种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地位和影响等。,【方法必备】 评价型选择题的命题形式及解答方法 1命题形式一是主体评价类,即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选项提供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评价。经常呈现的形式是“关于某某(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评价(或者说法、解释、表述、分析)正确(或错误)的是”。二是评价主体类,即题干给出对某事物的评价,选项提供与评价相关的主体,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主体。,2解答方法(1)理论法。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对

5、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许多题目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2)史论结合法。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结论,分析其与选项中的史实的关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3)直选法。这种方法有时会用到,如解答非组合型否定式评价型选择题时常用此法。,【预测1】 (2013湖北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6、(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失序”等,说明辛亥革命建立的民主共和国并未真正解决近代社会问题,故选B项。A项说法无法从题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排除;C项中的“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项中的“没有任何成效”歪曲了史实,皆排除。 答案 B,考向二 近代中国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演变的特点、影响 【典例2】 (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

7、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 本题以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和对比近代思想流派主张的能力。题干信息提供的思想流派的主张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反对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根据这一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显然指的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其他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项。 答案 D,【考向感悟】(1)近代中国前期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内容及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多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对近代不同阶级、不同派别思想主张、特点的理解认识。(2)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各阶级、各阶层主张所体现的思想解放的特点,

8、辨析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主张的异同,理解近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深化必备】 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主张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统治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2)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上升到制

9、度层次。 (3)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又深入一步。 (4)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向西方学习推进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预测2】 (2013淮北模拟)严复曾说:“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余,于其实际,从未讨论。”还说他们“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彼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这类的说法,“令人呕哕”。由此可见严

10、复 ( )。A反对学习西方的“格致诸学”B反对“扬己抑人”的西学起源论C坚持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D批评“中体西用”的“自居名流”,解析 通过严复第二句话,可知他反对向西方学习时“扬己抑人”,说西方科学技术起源于古代中国,故选B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严复反对“西洋格致诸学”、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排除A、C、D三项。 答案 B,考向三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社会风俗、思想观念的变化,【典例3】 (2013江苏单科,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

11、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生活变迁大众媒体的变化,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A、B、D三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故答案选C。 答案 C,【考向感悟】(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都有所考查。命题大都通过设置微观历史情境,主要集中于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中的服饰、婚丧嫁娶、社会交往习俗的变化等方面。,(2)复习备考时,一要准确记忆近代生活变迁的有关

12、史实及影响,同时结合近代列强侵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综合分析其影响、特点;二要以征婚启事、婚俗记载、民谣、打油诗、新闻报道等为背景,结合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理解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三要运用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影响及特点等。,【深化必备】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风俗变迁及思想观念变化的特点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以下特点:(1)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

13、汽车等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2)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由古代的封建等级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由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由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 (3)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这表现在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预测3】 (2013梅

14、州质检)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此广告反映出 ( )。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由“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可以看出人民物质生活的时尚变化,故选D项。题干商行的广告,仅反映出饮食上的变迁,A项排除;B项也反映不出来;C项“新变化”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D,考向四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综合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典例4】 (2012课标全国,30)1895年,身

15、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解析 本题利用张謇创办民族工业为突破点,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角度考查近代抑商思想观念的改变。解答关键一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身为状元的张謇、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迁移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逐项分析。从题干看,张謇身为状元,弃官而办实业,说明他毅然冲破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符合题干主旨,故选A项。投入民族工商业竞争,既不能说明张謇的状元身份,也无

16、法印证张謇的“捐弃所恃,舍身喂虎”,排除B项;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张謇的话并不是说要冒险追求利润,不符合题意,排除D。 答案 A,【考向感悟】(1)从近年高考命题看,利用某一重大现象为切入点,横向考查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的相互影响。如辛亥革命的爆发、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等。(2)复习备考时,一要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阶段特征,注意每一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中国近代化发展、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作用等;二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之间的横向联系,理解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共同

17、作用的结果。,【深化必备】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 1政治领域(1)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但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3)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

18、实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政治更为黑暗。,2经济领域(1)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列强纷纷在华投资设厂,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孕育了先进的因素。(2)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之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3)社会生活方面,西方新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传入,加上中国的政治运动的推动,引起了中国社会在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种种变化。维

19、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1875年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1909年航空业开始出现;报刊在唤起民众启蒙方面作用重大。,3思想领域(1)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兴起和发展。(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促进了革命的进步和发展。,【预测4】 (2013江

20、西六校联考)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文化运动 D为民主革命转入新的阶段奠定了基础 解析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A项;近代企业中,华资企业并没有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C项表述不确切;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都在壮大,为近代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一、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西方列

21、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2)因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2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

22、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轻工业领域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工业结构和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不平衡的特点,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应用训练1】 (2013福建文综,19)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解析 本题从工厂数量变化的角度考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图表内容“外资在

23、华工厂数量”。 A项不符合史实;实业救国兴起于19世纪末,故B项不正确;国货运动使外资工厂的产品受到冲击,工厂数量减少,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时间不符,D项不正确;故选C项。 答案 C,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2)新文化运动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都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新文化运动存在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2马克思

24、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1)促使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转变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中国革命准备了领导力量。(2)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应用训练2】 (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解析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新文化运动。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本题应选D项;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不符。 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