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简本).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192327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简本).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简本).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简本).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简本).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简本).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一、物理学之“道” 二、东方文化东方神秘主义之道 三、平行性王殿夫(物理系),缘起-科学与文化之“光”,圣经 创世纪: 起初上帝创造世界。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是第一日。 有了光就有了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 有了光就有了自然科学的火种。 1.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是将经验知识与数学相结合的第一人,因此被尊为现代科学之父。光速有限及其测量前人对于光速是否有限从来没有明确 的认识。伽利略观察了闪电现象,认为光速是有限的,并设计了 测量光速的掩灯方案。,牛顿 (ISAAC . NEWTON

2、 16421727),2. 牛顿提出光的粒子性假说;惠更斯(C. Huygens,16291695)与牛顿同时代的 物 理学家,提出了光的 波动性假说;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 发现导致波动说 胜出。3.麦克斯韦(J. C. Maxwell 18311879)电磁场理论的 建立进一步证明了光就是电磁波。,经典物理学略说,三要素: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 (时间、空间、 质点)。描述质点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经典物理学是指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核心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物理学。包括经典的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等。在牛顿的体系中,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发生在三维的经典欧几里得空间(“绝对空间: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

3、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中发生,这是一种绝对的、静止的、不能变化的空间。在这个物理世界中发生的一切变化都用另外一个一维的时间(“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由其特性决定,自身均匀地流逝,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又名延续。”)描述,它也是绝对的、与空间无关,并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在这种绝对的时间和空间里,牛顿世界的元素就是物质粒子,在数学方程中则把其处理为“质点”。在牛顿时空中,时空仅仅是质点(物体)运动的舞台,而质点对时空背景没有任何影响。,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方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任何物理体系在初始条件确定以后,未来任意

4、时刻的状态原则上都可以通过求解运动方程得到。巨大的宇宙机器似乎是因果完全确定的,未来完全可以预测。这是一种机械决定论的体系,在此哲学基础上“我”和“世界”可以分割开来,由于这种分割就可以对世界作出“客观”的描述。牛顿力学的辉煌成功鼓励了物理学家将其推广到物理学的所有分支中去,以至于热学、电动力学 。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扩张”过程中,酝酿并产生了经典物理学天空中两朵在当时并无大碍“乌云” 。恰恰是这两朵小小的“乌云” ,却导致了经典机械观的终结,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现代物理学革命!,第一朵乌云:“以太”(aether)佯谬,电磁场作为一种“波动”,按照经典的理解应该是在某种介质中的电

5、磁振动。若果真存在以太,那么光速相对于(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应该是可变的。麦克耳逊莫雷用实验测量了地球穿过以太运动时对表观光速的影响,给出了否定的结果,以太假说失去了支持。爱因斯坦抛弃以太,假定真空中的光速恒定,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第二朵乌云:固体比热与黑体辐射,首先,观测到的物体的比热总是低于按照经典统计物理中的能量均分定理给出的值。在黑体辐射问题中,无论是维恩(Wein)的半经验公式还是瑞利-金斯(Rayleigh-Jeans)根据经典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得出的公式都无法完全符合实验的结果。 1900年普朗克(M. Planck 18581947 )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引进普朗克常数)成功

6、地解决了黑体辐射问题,开量子论之先河。,还是“光”惹的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相对论:爱因斯坦(A. Einstein18791955 )1905年创立 狭义相对论, 彻底改变了人们对 时空的认识。他所提出的光量子假说 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量子理论:1900年普朗克(M. Planck 18581947 )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引进普朗克常数 ),光的本质-是粒子还是波?,量子理论的回答: 波粒二象性 19251926量子力学诞生海森堡(W. Heisenberg,1901年1976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立人之一。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量子力学(矩阵力学),可用于研究电子、质

7、子、中子以及原子和分子内部的其它粒子的运动,从而引发了物理界的巨大变化,开辟了20世纪物理时代的新纪元。为此,1932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继爱因斯坦和波尔之后的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德布罗意物质波与薛定鄂方程,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 1892-1987) 法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1924年),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 (Erwin Schrodinger, 18871961),奥地利人,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的基础上建立 了著名的量子

8、力学波动方程。薛定谔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做过工作(著作:生命是什么?)。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不识庐山真面目物质波的本质,德布罗意物质波薛定谔波动方程的解,到底该如何理解?玻恩(M. Born 18821970 ),德国 理论物理学 家,量子力学的奠 基人之一。海森堡的老师。提出了著名的“几率解释”, 开启了认识物质波的大门。,物质波一切微观粒子(包括光子),既是粒子又是波 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 还不是粒子和波的简单综合它到底是什么?它在我们的感官知觉之外不可言说-道可道非常道现代物理学概念与东方宗教哲

9、学思想具有惊人的平行性!,平行性略说:东方哲学的表述,东方文化:东方神秘主义佛教与道教的宗教哲学。它的特点是强调宇宙的基本统一(天人合一)。它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明显地区别于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机械的”、“局部的”世界观。东方神秘主义坚持,终极的实在(“道“、”真如“、”第一义“、”真谛“)永远无法成为理性的对象或用显现的知识来表达。它永远无法用言辞来表达。因为它超越了我们的言辞与概念所达到的感觉和智力的范围。物理学家面对微观世界时遭遇到了同样的处境!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奥义书:这里看不到,言不明,也想不到,我们不知道,也不理解,又怎能教别人。 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说似

10、一物即不中。 五灯会元卷10-清凉文益禅师 :我向尔道是第二义。,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六祖慧能临终传授宗旨的“秘诀”: “先须学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平行性略说:现代物理学的表述,海森堡:“语言的问题确实很重要。我们想以某种方式来谈论原子结构但是我们无法用一般的语言来谈论原子构。” 玻尔:“近年来我们经验的显著扩展,暴露了我们简单机械论概念的不足之处,其结果是动摇了对观察结果的惯常解释所依据的基础。”“

11、在生存的大戏中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其义在于:原子现象是我们观察到的自然界的表演,但也是由我们想出办法施用手段强迫自然界呈现出来的。玻尔认为要把这种对立的“主体”与“客体”两方面调和起来就只有乞求于物理学以外的领域,例如佛教或道教(其族徽图案即为太极图)。主、客对立是西方文化的痼疾,它与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机械观互为因果,不断加强。致使在量子实在与理论出现后人们在理解上产生困难。,科学的抽象方法是非常有效、极为有力的,但是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代价。当我们更加精确地定义我们的概念体系,使它们更加严谨地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整体时,就离实在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必须用语言的解释来补充理论及数学模型,并不可避

12、免地使用能直观理解的概念,而这种“语言的解释”与“直观理解的概念”必然伴随着不精确与模糊性。数学模型与其所对应的语言解释之间是有区别的,前者就其自身结构而言是严格而自洽的,但是它的符号系统与我们的经验无直接关联。相反,语言的解释可以直接理解,但无法精确。因为语言是关于实在的一幅抽象的、近似的图画,因此用语言来解释科学理论与实验或者神秘主义的领悟总是不精确、不完全的。现代物理学家与东方神秘主义者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二者在此产生了“平行性”。,相关书籍,物理学之“道”F卡普拉 易经老子金刚经六祖坛经,新物理学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狭义相对论: 基本假设:1. 狭义相对性原理2. 光速不变原理著名结论

13、: 1. 长度收缩 2. 时钟变慢 3.四维时空 4. 质能关系:,在所有的惯性参照系中,物理定律的形式相同,对于所有惯性参照系真空光速具有相同的数值,广义相对论: 基本原理:1. 广义相对性原理2. 等效原理著名结论: 1. 时空弯曲 2. 水星进动 4. 黑洞 5. 动态宇宙,在均匀引力场中物理学定律与处在匀加速参考系中的相同.,物理学的定律对于无论以哪种方式运动着的参考系都是成立的.,量子力学理论基础: 1. 量子状态2. 状态叠加原理3. 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海森堡方程4. 可观察量的测量-测不准原理,佛教说略,佛禅 印度中国,公元前五世纪佛教在印度创立,前三世纪阿育王光大之。公元十

14、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玄奘归国后不久,那烂陀被毁),佛教在印度衰亡。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在达摩来华前,经志公(大乘禅)、傅大士(维摩禅)、僧肇、道生等人的发展,禅学思想已经萌芽。,相传佛陀就是在这棵菩提树下悟道的,圣山灵鹫,鹿野苑遗址,曾是黄金铺地的祇树给孤独园,佛教的目的,求觉悟觉悟自心实相本来面目、诸法实相、清净法身,佛教的性质,从佛教的本质上论,佛教并不属于偶像崇拜的宗教,它是以宗教隐喻的方式表达的心性之学,所以,我们称之为“佛学”。佛教是“唯心”的,佛教的“心”是指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形而上);佛教的“物”是指“心的现象”(形而下),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唯物论所说

15、的“心”(主观反映),佛教称之为“识”,属于佛教“物”的范畴;唯物论所说的“物”(客观对象),佛教称之为“尘”。佛教的“心”与“物”,是不同于唯物论的“心”与“物”的。,佛教(禅宗)思想略说,佛陀(觉者):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基本思想:一观:空观二岸:此岸世界,彼岸世界-涅槃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教基本概念,四圣谛:苦、集、灭、道五蕴: 色、受、想、行、识五戒:杀、盗窃、淫邪、妄语、酒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十二因缘(缘起说缘起性空):,无明行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 三世

16、二重因果缘起说(无作者义;有因生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生则彼生,若此灭则彼灭。,禅宗说略,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世尊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瞩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摩诃迦叶-禅宗初祖菩提达磨-西天二十八祖-中土初祖达磨慧可僧粲道信弘忍慧能,达磨来华与“禅宗第一公案”,“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 (明)莲池大师正讹集梁普通七年丙午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

17、谴使斋诏迎请,当大通元年()丁未岁也。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 帝不领悟。祖知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居于洛阳。当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五灯会元,顿渐之别:法无顿渐,人有利钝,神秀身是菩提树,心

18、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曹溪绝唱,百丈清规,怀让 马祖道一 百丈百丈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正是因为禅宗不依赖经典、自食其力,才使得独有禅宗能在大灾难(唐武宗灭佛)中幸存下来,并发扬光大。野狐参禅不昧因果 师(长庆大安禅师)即造百丈,礼而问之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五灯会元,烦恼与菩提;人性与佛性,众生以菩提为烦恼我佛以烦恼为菩提“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成佛

19、。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坛经人性即佛性人人皆有佛性一阐提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孟子:人皆可为尧舜)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不立文字”与“不干文字”,(安国和尚)因举六祖为行者时,到刘志略家,夜听尼转 涅槃经。尼便问行者:“还读得涅槃经不?”行者云:“文字则不解读,只解说义。”尼便将所疑文字问之,行者云:“不识。”尼乃轻言呵云:“文字尚不识,何解说义?”行者云:“岂不闻诸佛理论不干文字”祖堂集,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他日师(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也

20、无?”泉曰: “拟向即乖。”师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师于言下悟理。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度口。五灯会元,楞伽经 金刚经 六祖坛经,“相”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破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21、。 离四句绝百非: 四句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百非只破不立,否定一切。 金刚经禅宗逻辑:“说,非,故名。”“非,非非。”,佛法筏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非法非非法”) 无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的最高境界无法无天!,本性、本心、自性,自性清净:于相离相,光明自现。“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 -坛经- (坛城)本心如镜:能照见一切,如不执着,离染去遮,则此自性与佛性无别。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语出坛经 苏东坡 与佛印

22、故事与此类似,心法真要不可言说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整部金刚经只在教人“自悟自肯”。成佛见道不能依赖他力,只有自己站起来,要你自己绝后再苏,然后才能成佛。四祖告牛头法融禅师心法真要:“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具自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念,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棒喝截流德山“棒

23、”、临济“喝”,(782一865)是四川简州人,早年出家。他“精研律乘,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可见他对中观、唯识两家学说都曾下过功夫,并能融会贯通。正因为此,所以他特别反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类说法,愤然到南方去“扫荡”禅宗。哪知到了湖南溜阳,遇到一个卖点心的婆子用金刚经问他:“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师父你点的是哪个心。”德山是金刚经的专家,却张口结舌,回答不出,这时才方知禅宗确有其妙,于是往参龙潭崇信禅师。一天晚上,龙潭禅师说:“天晚了,你回去修息吧!”德山说:“外面黑”,龙潭点一支烛给德山,德山正准备接时,龙潭却一口把烛火吹灭,这一下,德山就大悟了,并把自己平时所

24、爱读的书付之一炬说:“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德山以“行棒”扬名天下,法语不多,但却深得禅髓 。,德山禅师,“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佛亦无祖,达摩是老躁胡,释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磐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五灯会元卷七) 在德山这里,一切执着和迷信全都荡然无存,抱着这些思想内容来求法的,他只好用棒子来打了。所以他接人的方式是:“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临济禅师听到了他这种禅风,对他弟子洛甫说:“你去问他,为什么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若他要打你时,你

25、接住棒子送一送,看他还有什么话说。”洛甫奉教而行,见了德山、如此这般一问,德山果然挥棒就打。洛甫依临济之教,接住棒头一送,德山便丢下棒子回方丈。洛甫回去向临济禅师汇报,临济说:“我从来疑着这汉,虽然如此,你还认得德山吗?”洛甫正准备回答时,临济也抓起棒子就打。,临济禅师(?)曹州人,少年出家入黄檗希运门下得法。后住河北真定临济院,大弘禅法。每以棒喝,显其机用。是临济宗的创始人,法遍中华。师(临济禅师)谓僧曰:”有时一喝如金刚王,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师应机多用喝,会下参徒亦学师喝。师曰:“汝等总学我喝,我今问汝,有一人从东堂出

26、,一人从西堂出,两人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宾主吗?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以后不得学老僧喝。,赵州禅师语录,赵州从谂禅师(778-897),曹州人。从小出家,后参南泉普愿禅师得法,六十以后住持赵州观音院,世称赵州和尚。 师上堂谓众曰:“此事的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老僧到沩山,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云:与我将床子来。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学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庭前柏树子。”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曰:“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问:“如何是学人本分

27、事?”师云:“树摇鸟散,鱼惊水浑。”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下禅床。学云:“莫便是否?”师云:“老僧未有语在。”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师云:“老僧半句也无。”学云:“岂无和尚在?”师云:“老僧不是一句!” 问:“狗子还有佛性否?”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丹霞焚佛,(丹霞天然禅师)于慧林寺,遇天寒,焚木佛以御次。主人(即院主)或讥。师曰:“吾荼毗觅舍利。”主人曰:“木头有何也?”师曰:“若然者何责我乎?”祖堂集,禅宗逻辑,禅宗之“道”:物自体、第一义现象界、对世界的认识思维、认识,三个层次的“二谛义”理论认为:第一个层次:

28、普通人以为万物实“有”,而不知“无”。佛教认为万物实际上都是“空”、“无”。在这个层次上,认为万物是“有”,这是“俗谛”;认为万物是“无”是“真谛”。第二个层次:认为万物是“有”与认为万物是“无”,都是片面的。因为“无”并不只是没有了“有”的结果。事实上“有”同时就是“无”。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一物此时此刻的存在状态与其在另一时刻的存在状态是不同的,在这种意义上,此时此刻的“有”在另一时刻就是“无”了。故在这个层次上,说万物是“有”与说万物是“无”,都同样是“俗谛”。只有不片面的中道,认识到万物非有非无才是“真谛”。,“真谛”与“俗谛”,第三个层次:这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本身就是片

29、面的。故在这一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就是俗谛了。真谛是: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大藏经卷四十五)。禅宗的第一义指的就是这种“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的境界。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种“非非”的境界是经验之外的,是普通的逻辑思维达不到的,是不可言说的。所以“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我向尔道是第二义”(五灯会元卷10-清凉文益禅师),“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道家与道教略说,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家”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这时, 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司

30、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也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予了道家最高的评价。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代淮南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武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31、。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

32、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汉末,张角成立太平道,后率“黄巾”起事失败,太平道衰败;与此同时出现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也即正一道)却发展起来。南北朝时期,北朝道教经寇谦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经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的改造,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有了较大发展,其中,陶弘景为代表的上清派是这一时期的著名道派。隋唐时期,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诸多小

33、派,修炼方式由修炼外丹向修炼内丹转化。经五代前蜀杜光庭的弘扬,到宋初有陈抟太极图的出世。金元时期又产生了一个较大教派-全真教(王重阳、丘处机等)。此后,各派之间逐渐融合,发展至明清时,正一道成为符箓派的代表,全真道成为丹鼎派的代表。民国后,由于连年战火,道教受到冲击,宫观多被毁,其势渐微。,太极图,天师道:江西鹰潭,全真道祖庭,又称重阳万寿宫、祖庵,在陕西户县,南怀瑾:中国文化,为东方学术思想之主流,此为世界学者所知之事。而中国文化之中坚,实为道家之学术思想,此则往往为人所忽略。按:道藏中去其宗教成分外,实则包含有天文、历算、阴阳术数、地理、丹药(化学)、医术、养生术、风水术等等。汤川秀树:当

34、重温中国的古代著作时,最使我惊奇的是,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竟能在那么早的年代就摆脱了各种原始成见。印度、犹太民族以及希腊都很早从原始愚昧状态中摆脱出来。但是,我觉得中国人是这些人中最早进入精神成年时期的人。而老子则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卡普拉: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统一。,“道”之奥义,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经-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

35、妙之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由它展开而引出“有”、“无”的概念。老子的“道”的奥义就在于“有”与“无”的统一。“无”中能包含万有;“有”是“无”的显现。现代物理学对“真空”研究与认识正逐渐与老子的“道”合流。,一、二、我所理解的禅宗文化(或 禅宗文化之我见)要求:1、 统一用A4纸2、不得少于500字3、独立完成,严禁抄袭联系方式:,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之 “平行性”浅说,期末大作业(2010-2011第一学期) (下列题目任选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