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师一号】高考语文新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17810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高考语文新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名师一号】高考语文新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名师一号】高考语文新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名师一号】高考语文新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名师一号】高考语文新课标版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时练(计时:45 分钟 满分:54 分)频考点 12 代词专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 分)(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B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C谨食之,时而献焉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解析 C 项,代词,它。A、B、D 三项中的“焉”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无实义。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与例句中的“何”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A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C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D齐人未

2、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解析 例句中“何”为疑问代词,怎么。A 项,疑问代词,怎么。B 项,通 “呵” ,呵叱。C 项,疑问代词,多么。D 项,疑问代词,为什么。答案 A频考点 13 副词专练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 D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项,乃: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判断,为、是。B 项,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C 项,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的人。答案 D4对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良乃入,具告沛公

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乃翁A和意义、用法均相同B 和意义、用法均相同C和意义、用法均相同D和意义、用法均不相同解析 副词,就;副词,就;副词,才,这才;却,表转折;副词,竟然;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代词,你的。答案 B频考点 14 介词专练5下列各项中,对“以”的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连词,表修饰,而)B今以钟磬置水中。(介词,表处置,把)C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比)D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名词

4、,原因)解析 C 项,动词,认为。答案 C6下列各组句子,对虚词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 ,译为“在、比”)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助词,吗)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助词,吗)D日食饮得无衰乎?(介词,于)解析 D 项,助词,表测度语气,吧。答案 D频考点 15 连词专练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 分)( )A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C及日中则如盘盂D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解析 A 项,连词,表转折,却。B、C、 D 三项中“则”均表顺承关系,于是,就。答案 A8下列

5、各句中,对虚词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如,像)B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代词,你)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代词,你,你们)D公曷为出若言?(指示代词,这)解析 B 项,若:连词,如果。答案 B频考点 16 助词专练9对下列各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拔剑割肉,一何壮也A判断 肯定 肯定 疑问 感叹B肯定 判断 肯定 疑问 感叹C判断 肯定 感叹 疑问 感叹D肯定 判断 感叹 疑问 感叹解析

6、A 项,正确,应了解“也”表达的各种语气。答案 A10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助词,表提顿语气)B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特殊指示代词,的事情)C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与“也”构成“者也” ,表判断)D昔者,吾舅死于虎。(助词,用在时间后,助音节,可不译)解析 A 项,指示代词,的人。答案 A语段专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指受骊姬陷害一事) ,晋人伐诸蒲城(当时重耳的封地,在今山西省)。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 对抗) ,罪莫大焉。吾其奔也

7、。 ”遂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卫地,在今河南省),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重耳的舅父)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采桑的女子)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11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Error! Error!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

8、“之”相同,两个“以”相同C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不同解析 前“之”助词,取独;后“之”代词, “这种生活” 。前“以”介词, “把” ;后“以”介词, “拿” “用” 。答案 D12下面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中的 “其”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B吾其奔也C蚕妾在其上D其闻之者,吾杀之矣解析 B 项,为祈使语气,与例句中“其”的用法相同。答案 B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Error!A.Error!B.Error!C.Error!D.解析 A 项,一为兼词,一为

9、代词。B 项,一为“向” ,一为“在” 。C 项,一表转折,一表顺承。D 项,均为“的人” 。答案 D14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野人与之块 B齐桓公妻之C姜氏杀之 D醉而遣之解析 C 项,代蚕妾,A、B、D 三项均代重耳。答案 C参考译文 晋公子重耳遭受骊姬祸难的时候,晋国派兵在蒲城攻打他。蒲城人想要迎战,重耳不同意,说:“依靠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有养生的俸禄,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的拥护却去跟父亲对抗,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奔吧。 ”于是就亡命到狄国。重耳在狄住了十二年之后离去。(重耳)路过卫国,文公不以礼相待。从五鹿经过时,向乡

10、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一块土块。重耳很生气,想鞭打他。子犯说:“这是上天的赐予啊!”重耳叩头道谢,接过土块放在车上带走。公子到达齐国,齐桓公为他娶妻,送他二十匹马。公子安于齐国的生活(不想离开),跟随的人认为不能这样。准备出发前,他们聚集在桑树下面商量。恰好有个采桑女子在树上采桑听到了,把这事告诉了姜氏。姜氏(怕走漏消息就) 杀了她。然后告诉公子说:“您有(回晋国争取君位的 )远大志向,听到这种打算的人,我已经杀掉了。 ”公子说:“没有这回事。 ”姜氏说:“走吧!留恋妻室和贪图安逸,足以败坏(您的 )名声。 ”公子不肯(离开) 。姜氏同子犯商量,用酒灌醉后,把他送走。途中公子酒醒,(气愤中)

11、拿着戈追逐子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 ”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 ”曰:“请客入。 ”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埏(以水拌土) 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 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其所止。 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Error!Er

12、ror!A相同,相同B 不相同,不相同C相同,不相同D不相同,相同解析 句末表判断语气;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答案 C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 C 项,前“则” ,表转折, “却” ;后“则” ,表假设, “那么” 。答案 C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B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C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D王好战,请以战喻解析 D 项同例句,介词,用。A 项,语气助词,可不译。B项

13、,动词, “认为” 。C 项,顺接连词, “而 ”。答案 D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 分 )( )A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B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C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解析 A 项,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C 、D三项都为助词, “的” 。答案 A参考译文 孟尝君将准备前往秦国,劝他不要去的人成百上千,可是他都一概不听。说:“人间的事我已经都懂了,我所没听说过的,只有鬼神的事而已。 ”拜谒的人进谏说:“有人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您接见。 ”孟尝君说:“请他进来吧!”门客对孟尝君说:“这次臣来齐国,当我

14、经过淄水时,看见一个泥偶和一个木偶在那儿谈话,木偶对泥偶说:你的祖先是土,用土把你捏成一个人,遇到天下着大雨时,淄水一上涨,您可就被冲坏了。 土偶说:我被冲坏反而又返回我的本真,我冲坏后还是西岸的土。可是你是用东岸桃木所雕刻的木偶。雨季一到淄水一来,水就会把你冲走,到那时你将不知道漂泊到何处。 现在秦国是一个四面都有要塞的强国,有虎狼之心,恐怕有木偶人一样的祸患呀!”因此孟尝君退回了兵没有应战,最终不敢向西攻打秦国。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纠错练(计时:45 分钟 满分:38 分)一、(2015安徽省江淮名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19 分)韩愈,字退之,

15、邓州南阳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 ”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 ”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