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2,1.引言,1.引言 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了申请者(生产者)建立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的要求,以保证环境标志产品及其申请者(生产者)能够持续有效的符合环境标志标准的要求。(材料/产品/生产制程) 本指南不适用于境外企业申请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3,2.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环境标志用来表达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因素的声明。 2.2环境标志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环境标志产品标准(也称技术要求)是用来对申请环境标志的产品进行认证时,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民间组织对产品的质量性能
2、、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确认的依据.也是判定申请产品能否成为合格的环境标志产品的依据.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的组织、制定、批准、发布,有规范的程序和要求.,5,2.3申请者申请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的客户。2.4生产者 实施保障措施,从事环境标志产品生产的客户。注:生产者可以是申请者,也可以是申请者以OEM或ODM方式委托生产的企业。,6,理 解 要 点 申请者是申请获得环境标志证书的组织。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质(工商营业执照);具有申请环境标志产品的营业范围,应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生产者是实施保障措施,从事环境标志产品生产的客户。申请者与生产者可以是同一组织,也可以不是同一组织。
3、如果申请者与生产者不是同一组织,申请者应能够对生产者实施控制。,7,3.总则,申请者(生产者)应建立符合本指南要求的保障措施,并使之有效地运行,且具备批量生产符合环境标志标准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注:(1)当申请者(生产者)已有体系或相关制度能满足本指南要求时,可以不重新建立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 (2)对于本指南4.2部分条款,可根据产品生产实际情况作必要删减,删减由申请者提出申请,认证机构审定。,8,理 解 要 点一、建立保障措施:必须建立保障措施,对建立措施的形式不要求统一,强调的是必须要有符合指南要求的保障措施;二、有效实施保障措施:强调保障措施的建立不是形式,不是搞花架子,而在于实施的可
4、行性和有效性;三、保持批量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批量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能够持续、稳定的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即能够保证生产产品的一致性。,9,4.保障措施要求,4.1管理要求 4.1.1职责 申请者应规定与认证产品有关人员的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在组织的管理层内指定一名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负责人,确保能够履行以下方面的职责:a.建立与保持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以保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在认证有效期内持续有效的符合环境标志标准的要求;b.相关方对申请或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的投诉得到有效处理。,10,4.1.2资源 申请者应为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的建立与保持提供必要的资源,确保: a.
5、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能满足产品持续有效符合环境标志标准的要求; b.从事对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环境行为有影响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11,理 解 要 点提供资源的目的资源主要包括:与环境标志产品有关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 生产设施保证生产的环境标志产品能够满足质量性能指标和环境性能指标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对设备进行识别、提供、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能力和状态;应提供满足正常生产设备的证据(设备清单、设备管理规定、保养计划、设备运行记录、维修记录、生产现场设备、设施状态),12,2.环境因素治理设备、设施的配置 如对废水处理、烟尘治理、废气排放、噪声治理和固体废弃物的
6、处置需要的设备、设施的配备; 应保持这些设备、设施完好状态和正常运行; 对这些设施、设备的运行控制及管理应明确责任人和相应的措施; 生产现场应能够看到这些设备及设施的良好运行和运行的效果。,13,包括各种木材、纤维板、密度板、饰面板、布料等加工及装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重要环境因素有:粉尘、固废、噪声。 粉尘的治理措施一般采用袋式收尘器回收, 对备料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特别是木材、纤维板等加工过程中的噪声,可通过隔声、减振等措施予以控制。,,14,3. 检验试验设备、设施 应提供满足产品标准(国标、行标或企标)出厂检验要求相应的检测设备,满足产品标准型式检验要求的相应检测设备(有条件时)工厂至少应具
7、备产品出厂检测项目所需的检测能力。 对检测设备的要求:齐全、精度、能力、准确度。,15,原材料、产品检测,可能包括的检测项目: 人造板尺寸:宽、高、深;翘曲度、邻边垂直度、平整度、分裂等; 厨柜其他部位板件理化性能:表面耐水蒸汽、表面耐干热、表面耐龟裂、表面耐污染、表面耐液、表面耐磨性、表面抗冲击等; 人造板柜体力学性能:搁板弯曲试验、加载稳定性、支撑件强度、柜门安装强度试验、柜门水平载荷试验、底板强度试验、柜门耐久性试验、拉门强度试验、主体结构和丹架强度试验; 中密度纤维板:含水率、密度、吸水厚度膨胀率、内结合强度、静曲强度、甲醛释放量; 这些检验项目需要的检测设备,16,4、检测和试验设备
8、要求 准确度能满足检测要求并在检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在法定计量部门不具备检定能力时,应制定相应自校规程,并提供已校准合格的证据)。 证据包括(检验设备清单、管理规定、校准计划、校准实施、自校规程、自校记录) 生产现场看检验和试验设备的实际能力和校准状态。,17,5、人力资源 工厂应识别从事产品有害物质限量控制活动的各类人员的能力需求,能力应体现在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四个方面,并按需求合理配置人员; 规定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是为了保证从事产品有害物质限量控制活动的各类人员能够满足相应的能力要求; 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上述人员的能力满足要求,对采取措施进行评价与考核,并提供有关培训记录。
9、生产现场通过交谈、观看操作等方法,检查各类人员实际胜任工作的能力。,18,6、 工作环境 应提供满足产品生产要求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不仅仅包括硬件要求,还包括满足生产要求的一组条件,包括生产者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如:人类工效学的要求;温度要求;湿度要求;光线照度要求;噪声值要求、洁净度要求等方面。在检测室、车间、库房观察,评价其工作环境的符合程度。,19,4.1.3标志与证书的管理 申请者应建立与保持标志与证书管理的保障措施,以确保中国环境标志及其认证证书的使用符合中国环境标志使用管理规定的要求。,20,理 解 要 点 中国环境标志是经过工商注册的、受到法律保护的,因此,商标使用应遵守双方协
10、议要求。标志管理包括:标志申购、保管、使用,确保不合格产品和未获得认证的产品不加贴环境标志,未经过检验确认合格的产品不加贴环境标志;认证产品发生变更未经认证机构确认的产品不加贴环境标志。落实标志管理责任人,提供相关管理要求及标志使用、发放记录或台帐。查仓库产品包装,看产品标志使用情况,包括标志粘贴位置、产品名称、型号、执行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有无对证书使用管理的规定。,21,4.1.4文件及记录 应建立与保持符合本指南要求的相关文件及记录。,22,理 解 要 点文件是保障措施运行的依据,适宜的文件能够保证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和落实。工厂应建立对产品中禁用物质和有害物质限量控制的文件(计划),应
11、包括产品设计标准(规范)、设计方案、原材料采购控制文件、生产过程控制文件、环境行为控制文件、产品检验控制文件、产品变更控制文件等;还应包括保障措施有效运行的文件,如: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内审、管理评审、不合格控制等方面文件。产品变更控制文件应包括:标准、工艺、关键原料种类、来源和配方变更如何保持产品一致性的控制文件。工厂应具备申请认证产品相应的产品环境标志标准。,23,记录可用于实现和证明可追溯性,提供验证的证据。 记录的形式可多样,应方便保存。 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置应符合规定 与有害物质限量相关的记录应清晰、完整,如人员培训、产品设计评审、验证、确认;主要原料采购检验、供方评价;投料
12、记录;过程检验、成品检测报告;设备管理、不合格控制等。 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运行记录,包括内审、管理评审记录;不符合与纠正预防措施。 质量记录保存期应满足追溯要求。,24,4.1.5信息交流 申请者应建立与保持必要的信息交流保障措施,以确保: a.所执行环境标志标准、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性; b.申请者与认证机构信息交流渠道畅通,有关认证产品变更的信息及时通报认证机构。,25,理 解 要 点信息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载体,建立信息交流保障措施能够确保获取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准确和有效;对相关法律法规适宜性、全面性、有效性进行识别、获取、评价与更新;明确获取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13、的途径、形式、频率、责任部门或人员;应提供有效法律法规、标准清单;保证申请者与认证机构信息交流渠道畅通,有关认证产品变更的信息及时通报认证机构的责任部门或人员等。,26,4.1.6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申请者应对不符合项进行处理与调查,并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和防止类似不符合的发生。,27,理 解 要 点工厂应建立不符合项的控制程序,内容应包括:a)不符合项(主要指保障措施运行中的不符合项)调查与处理的方法、针对不符合产生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要求;b)对不符合纠正措施实施有效性进行验证的要求;)应提供不符合项发生、整改、验证证据。d)检查类似不符合项有无再次发生
14、,28,4.1.7保障措施的评审 申请者应对保障措施的建立与运行状况进行定期评审,以确保保障措施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评审过程应形成文件。,29,理 解 要 点工厂应制定对保障措施建立与运行评审的程序,评审可包括内审、管理评审,评审程序包括:.评审的时间(频率)要求;.评审目的、范围、内容、准则要求等;.评审方法、实施人员要求等.评审过程应形成文件: 如评审计划、评审输入、评审记录、评审报告、不符合报告、不符合报告原因分析、纠正预防措施及对纠正措施有效性验证等;.看保障措施评审有效性。,30,4.2产品环境行为要求,4.2.1环境标志产品的设计/开发 a.申请者应制定申请环境标志产品的设计标准或规
15、范,其要求应满足环境标志标准的要求。 b.申请者应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策划并形成设计/开发方案,应能在设计/开发方案和相应文件中确定产品环境行为和主要性能指标要求。 c.申请者应对设计/开发结果进行评审和验证,并对其是否满足环境标志标准进行确认。,31,理 解 要 点.检查申请者是否制定了申请环境标志产品的设计标准或规范,该规范是否满足环境标志标准要求,是否有对产品中禁用物质和有害物质限量控制的质量计划。b.申请者是否依据设计标准或规范要求对产品进行了设计/开发策划并形成设计/开发方案,是否在设计/开发方案和相应文件中确定了产品环境行为和主要性能指标要求。c.申请者是否对设计/开发结果进行评审
16、和验证,并对其是否满足环境标志标准进行确认。.对评审、验证、确认中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了整改.应提供产品设计标准(规范)、设计方案、设计评审、验证、确认相关证据,32,4.2.2受控部件和材料采购 a.申请者应建立采购控制措施,以确保供应商提供使产品满足环境标志标准的受控部件和材料。该措施应明确受控部件和材料采购技术要求,且符合环境标志产品设计的要求。申请者应将采购技术要求与供应方进行有效沟通。 b.申请者应建立对供应商管理的相关措施,应包括对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相关内容。,33,理 解 要 点工厂应建立受控部件和材料的采购控制措施,明确采购的技术要求。关键原料识别与有害物质有关的关键原
17、料可能有:板材、涂料、粘合剂、塑料配件、表面清洁剂等。,34,供方评价 应根据采购原材料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对采购原材料和部件进行分类管理; 工厂应规定选择和定期评价供方的准则,应体现分类管理原则; 对供方进行评价,保存评价记录 从合格供方处采购关键原料,对关键原料应明确质量等级、牌号及有害物质含量指标的要求。 应提供原辅材料有害物质含量的检测结果,或验证供方提供的检测报告。,35,采购及进货验证 对采购关键原料及部件进行检验或验证,保存检验/验证记录,应包括有害物质的检测。 检验可采取多种方法,包括全检、抽检、送检、供应商提供检验报告。保留检验或验证报告,36,4.2.3生产过程控制 a.申请
18、者应对影响产品环境行为的关键生产工序进行控制,必要时应制定相应的工艺文件,以确保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b.申请者应具备满足生产需要的设施、设备、工装和工作场所,并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应建立并保持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制度。,37,理 解 要 点关键过程识别与控制.工厂应对影响有害物质限量控制的工序加以识别,.对关键过程进行控制,必要时编制工艺文件,严格按产品配方和工艺文件实施操作,严格工艺检查、精确计量、记录等,保证关键过程受控。C.基本生产流程:采购(板材、五金件)裁切封边组装包装出厂,38,有关材料组成的信息应明确,如: 各种材料占整个产品总质量的百分比; 所用材料可能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9、及减少或消除的方式; 所用材料可能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减少危害的方式; 生产过程中所用表面清洗剂的要求; 产品组装时,应有图示的组装说明; 产品中所用材料对环境有益的回收或处置的方式。,39,关键原料变更控制.工厂应建立关键原料来源变更及配方变更的控制措施;.应识别关键原料配比变更、来源变更是否影响最终产品有害物质限量持续满足要求;.认证产品的变更在实施前应经过试验或验证,证明产品能够满足环境标志标准要求。,工艺参数控制 .对适宜的过程参数进行有效控制.在适当的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41,4.2.4检验和试验 a.申请者应对受控部件和原材料进行有效检验,检验项目和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采购技术要求
20、的规定。受控部件的检验可由申请者进行,也可以由供应商完成。当由供应商检验时,申请者应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检验要求; b.申请者应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应规定过程检验要求和方法;形成符合环境标志标准和工艺要求的过程检验文件或规定,并按文件规定进行检验; c.申请者应建立成品检验控制措施,规定其环境指标的检验要求和方法;并按要求进行抽样、检验,检验结果应满足环境标志标准的规定。,42,理 解 要 点生产者应形成对采购原材料和部件进行检验的文件,明确检验文件参照的相关标准,文件应规定检验的项目、方法(可由生产者检验,也可由供应商提供检验结果)、指标要求及判定准则(技术指标要求应满足采购产品技
21、术要求);生产者应形成产品生产过程检验文件,文件应规定检验的阶段、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抽样准则等。工厂应制定最终产品检验文件,文件内容应包括检验项目(产品性能要求,环境指标要求)、检验方法、抽样要求、判定准则等。提供的检验文件中检验项目、检验指标应满足相关的产品标准和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43,检验记录 工厂应保存检验记录,记录内容应覆盖并符合环境标志产品标准要求(包括产品质量安全、卫生和环境指标要求)。 包括进货检验、生产过程检验和最终产品检验记录 检验记录可包括生产组织进行的产品检验、供方提供的进货检验、委托检验、型式检验等方面,44,4.2.5不合格品的控制 申请者应建立不合格品的控制措
22、施,对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控制。经返修、返工后的产品应重新检测。应保存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置记录。,45,理 解 要 点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工厂应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容应包括:a)不合格品的范围: 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品以及产品出厂后发现的不合格品;) 对不合格品标识、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要求;)返工后的产品复验的要求及实施;,46,程序的实施 )不合格品是否得到有效控制防止其非预期使用。 )保存不合格品的处置及复验记录。 )是否存在有害物质检测超标的经历,查处理措施及实施记录。 )生产现场看不合格品控制情况,特别是类似不合格品有无
23、重复发生现象(纠正措施有效性)。,47,4.2.6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a.申请者应对批量生产产品与提交认证检验合格的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以使申请认证的产品持续符合环境标志标准的要求; b.申请者应对认证产品的受控部件和材料的变更进行控制,确保变更后的产品环境指标符合认证要求。,48,理 解 要 点组织应对保持产品一致性的要求进行控制,控制措施包括:.关键原材料保持一致的要求及措施;.关键原材料供应商保持一致的要求及措施;.产品生产配方保持一致的要求及措施;.生产过程操作程序保持一致要求及措施;.产品生产过程工艺参数保持一致的要求及措施;.对原材料、供应商、产品配方等变更进行控制,确保变更后的产
24、品环境指标持续符合认证标准要求。,49,4.2.7产品的包装、标签、储运 a.申请者应保证产品的包装、标签符合相应标准要求,包装材料尽量选择对环境有益的材质。 b.申请者所进行的任何搬运操作和储存环境应不影响产品的性能,同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在搬运,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50,理 解 要 点在包装设计中,尽量采用再生包装材料,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不易回收的包装材料;在不影响质量、外观、运输强度的情况下,考虑少用包装,简化包装,达到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工厂对产品搬运和原料贮存应作出规定,防止损坏变质,影响产品的性能,影响产品一致性;同时应规定在产品搬运,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产生
25、污染的有效措施。标签上产品名称、型号、执行标准是否符合标准要求。,51,4.3产品生产过程环境行为要求,4.3.1生产者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 4.3.2生产者每年应提供通过计量认证的环境监测部门出具的污染物排放监测报告。 4.3.3生产者应对其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噪声、危险废物进行识别与评价,并实施有效控制。 4.3.4生产者应制定并保持保障措施,以确保: a.污染治理设备的正确使用与正常运行; b.污染治理与检验设备按规定进行校准、维护。,52,理 解 要 点生产者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包括“三废”排放标准、环评及批复、三同时验收、标准等;生产者应对生产过程
26、中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针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保障措施的有效运行和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将环境因素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生产者每年应由具备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对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检测,提供满足要求的监测报告。a. 保证污染治理设备的正确使用与正常运行;b. 保证污染治理与检验设备按规定进行校准、维护。应获取生产者环境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和环境因素控制措施实施有效的证据;获取在有效期限的环境监测报告。,53,4.4产品质量、安全、卫生要求,4.4.1申请者应建立相应的措施,用来确定认证产品所应执行的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有效性及该行业强制实施、开展的许可证制度,建立获取更新这些要求的渠道,确保按照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实施产品质量检验。并按要求提供由国家或省市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安全、卫生合格检验报告。,54,4.4.2 申请者应建立成品检验控制措施,至少规定其主要性能指标的检验要求和方法;并按要求进行抽样、检验,检验结果应满足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规定。成品出现不合格应按文件规定进行评价和处置。申请者不能进行检验的项目,可采取委托检验的方式,并定期请有关检验机构进行检测,以保证质量安全、卫生指标的稳定。当采取委托检验方式时,申请者须保留相应的检验结果。,55,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