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构建,章末整合,专题一 板块构造理论与地质构造 1.板块构造理论(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 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和南极洲 板块。(2)板块构造及地壳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 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 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 比较活跃。(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专题讲座,需要注意的地方:赤道经过六大板块,自西向东依次为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中,仅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大洋部分组成,其他板块均既有大陆部分
2、,也有海洋部分。如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洋的一部分。,安第斯山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大西洋西部属于美洲板块,东南部属于非洲板块,东北部属于亚欧板块;印度洋的西南部属于非洲板块,北部和东部属于印度洋板块;北冰洋分属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2.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足迹”,是研究地 壳运动的重要依据。在复习时主要掌握地质构造 的类型及实践意义。(1)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判断,在判断地质构造时,应注意: 断层与褶皱的差别。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 大挤压作用时,会发生弯曲
3、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受到 挤压力或者张力过大,岩体发生破裂,形成断层。 因 此,褶皱岩层是连续的;断层岩层是断裂的,且断裂面 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A.原始形态应是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即所 谓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B.受外力作用背斜容易成谷,向斜容易成山,被称为 “逆地形”或“地形倒置”。,C.判断背斜或向斜最根本的方法是比较岩层的新老 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 斜反之。不管是原始形态,还是变化后的“地形倒 置”,上述岩层新老关系是不变的。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
4、油构造。 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 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 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地下隧道的开凿应避开向斜部位,背斜是隧道的良 好选址。,专题训练 1.(2009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 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 ( ) A.乙处为河流冲积扇 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 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2)岛内最大零售商业点位于甲村,主要形成原因是 该村 ( ) 地形地坦,交通便利 商业从业人口多 商业 组织形式复杂 人口数量大 A. B. C. D. (3)在海岛开发的过程中,该岛 ( ) A.人口容量主要
5、受耕地资源、矿产资源限制 B.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甜菜、香蕉和橡胶 C.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开阔,适宜建设深水港 D.需要防范强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解析 认真读图,结合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综合分析 是解答本组题的关键。第(1)题,分析图像可知,乙处 为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而河流冲积扇应位于山,麓地带;丙处为凸岸,河流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对岸 为凹岸,河流侵蚀作用较强;天然气为沉积矿床,并且 应位于背斜的顶部,丁处不可能有天然气;从岩层的 形态看,戊处岩层明显上拱,应为背斜。第(2)题,商 业中心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产品 的销售区,二是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图中甲村 附近位
6、于沿海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该地聚落密集,说 明人口数量大。第(3)题,单凭图中信息不能做出该 地人口容量限制因素的判断;该地位于热带地区,不 能种植甜菜;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淤积严重,不适宜建 设深水港;该地位于北半球热带,台风危害严重,要防 范其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的危害。 答案 (1)D (2)B (3)D,2.下图甲为我国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中的一个小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该地的一月均温在5C左右,年降水量在1 100 mm以上。十年间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明显提高。据此回答问题。,(1)根据所给信息,判断该小区域的地貌景观与图乙中的图类似。 (2)该小区域聚落的形态将有可能发展成为带
7、状, 其自然条件受 的影响。,(3)从图甲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与80年代初相比,该小区域变化最大的是 。简析这一变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4)扼要说明该小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 a 山地(低山、丘陵)中河流谷地 交通(铁路和公路增多),解题技能 地理图像解读型选择题,【题型特征】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试题展 示地理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 地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现在的高考试题基 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模式。从 近年各省区高考试题来看,作为试题切入点的地理图 像非常丰富,主要的地理图像有:经纬网区域图、等 值线图、
8、统计图、剖面图、示意图和景观图等。,【答题技巧】(1)先读图名。读图分析时,首先要读图名,图名 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 区域和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考题的知识 范围,在有限的范围内思考问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 确性。如读中国一月份气温等值线分布图,其表明了 图示区域是中国,主要内容是“一月气温分布”。(2)细辨图例。图例是地图的特殊语言,是地理 信息的载体。只有阅读图例才能把握图中所包含的 内容,这样才会提高图表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但 学生们要注意的是图中所给的图例既有常规习惯性,图例,此种图例只能靠平时记忆来掌握,也可能是设 定的新图例,要因题而异,不可一概而
9、论。如“ ”等符号就是常规图例,它们分别表示铁矿、煤 矿、城市。若有特殊的图例,要根据题目所给的信 息确定。 (3)挖掘信息。前两点是该步骤的前提,提取有效的 地理信息是图表分析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归宿。,【典例示范】(2008江苏地理)下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 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 图片。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 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解析 珠峰大本营位于海拔约5 200米处,其附近碎 屑堆积物应为冰川堆积而成;雁荡山位于浙江省,该 地降水
10、丰富,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答案 B,【题型专练】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 图”。读图回答(1)(4)题。(1)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 ) A.4 B.5 C.2 D.1,(2)观测发现,一条源自山区的宽阔河流穿城而过,河 流两岸气温较低。由图可知,该河在城区的走向大致 为 ( )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 (3)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4)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 合的示意图为 ( ) A. B. C. D.,解析 第(1)题,从图中等温线
11、分布来看,O、P的温差 在35之间,即温差大于3而小于5,所以选 A。第(2)题,P点以北等温线向城中心弯曲(向南弯), 以南的等温线也向城中心弯曲(向北弯),这种弯曲是 由气温较低引起的,说明穿城而过的河流大致呈南北 走向。第(3)题,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温度高,气压 低,P点为热低压中心,美国在北半球,风向右偏,据此 可知N点风向为东北风。第(4)题,上空气压与近地面 相反,根据地面气温分布可知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 然后判断出高空气压分布状况,M、P、N三点近地面 气压为高、低、高,则高空气压为低、高、低。 答案 (1)A (2)B (3)B (4)C,【样卷批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
12、题。(8分)材料一 泉州市水系图(甲)、泉州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乙)和河谷形态图(丙)。,规范答题 仔细揣摩设问,材料二 晋江发源于戴云山东麓,干流上游俗称西 溪,在南安双溪口汇入支流东溪后始称晋江,最后在 丰泽注入东海,全长182千米。晋江是泉州市最主要 的河流,也是福建省的第三大河,它可以说是泉州 市千百万人民的“母亲河”。 (1)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晋江的流向是_,其 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_。(2分) (2)图甲中晋江上游M处形态应是图丙中的_(填A 或B),此处河流的外力作用是以_为主。(2分),自西向东,雨水,B,侵蚀,(3)从晋江上游到下游,沿岸城市(聚落)的疏密程度 是越来越_
13、(填密集或稀疏),试从河流地貌对 聚落发展的有利影响方面加以简要分析。(4分)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河网密布,适合 聚落发展。 【评分标准】(本题共8分) (1)自西北向东南 雨水(每空1分,共2分) (2)B 侵蚀(每空1分,共2分) (3)密集(1分) 河流的下游多地势平坦开阔的沖积平原,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河网密布,有便利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 输,更适合聚落的发展。(3分)(本小题共4分。聚落 发育的自然条件2分,运输条件1分。),密集,【失分溯源】该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河流地貌及其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阅卷过程中发现出错频率较高的有两点: 一是对河流流向判断不准;二是对河流地貌对
14、聚落 发展的有利影响把握不牢,原因分析不透甚至缺少 分析。 【得分技巧】恰当而正确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是地理大题 获取高分的重要条件,其基本要求是描述知识正确、 阐释全面规范,在答题是仔细揣摩设问,然后结合 设问信息组织答案。例如该题第(1)题,晋江流向由,于读图能力问题导致叙述流向不准,造成失分。第 (3)题中造成失分的原因,一方面没有说明聚落在 “河流下游冲积平原”上发育是由地势地形、土壤、 水源和河网等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没分析出 聚落发育的有利条件还与“便利的内河航运和海上 运输”有密切关系。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 养应注意以下几点:仔细阅读教材,把握基础要点; 认真听课,吸纳老师讲评;研读真题答案,揣摩答 题规范;把自己作业与参考答案对照,发现自身的 疏漏点等。,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