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核舟记》教案11页.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170777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舟记》教案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核舟记》教案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核舟记》教案11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核舟记》教案11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核舟记》教案11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题 核舟记 授课人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 400 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顺畅朗读课文,作到

2、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简单介绍作者。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一些疑难语句的翻译。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课型 阅读课板书设计核舟记魏学洢(明)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在一

3、长 2.9 厘米,宽 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2.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

4、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先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1. 默读课文,订正读音。2. 听朗诵录音。3. 自读课文。体验倾听教师讲述介绍作者默读课文听朗诵录音自读课文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四、布置作业:4. 齐读课文。5.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提出疑难语句,待集体解决。6. 集体翻译疑难语句。7.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8. 假定这件雕刻品就摆在你的面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

5、下面几种说法。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9. 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10.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翻译课文,写在笔记本上。齐读课文翻译课文提出疑问集体解疑概括课文内容浏览课文思考回答问题摆造型扮演角色翻译课文订正读音,培养语感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提高语言概括能力提高筛选信息的的能力,把握我课文内容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加强文言积累课题

6、核舟记 授课人 纪春玲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 400 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本文采用空间顺

7、序来安排材料。能力目标:能说出本文行文顺序,并用具体语句说出这样写的原因。情感目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这样写的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这样写的原因。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课型 阅读课板书设计核舟记魏学洢总说: 奇巧分说: 船舱 船头 船尾 船顶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一、复习导入:二、研读课文:1.朗读课文。2.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 “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2要求学生仔细

8、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4.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

9、朗读课文回答重点字词解释浏览课文回答问题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说明顺序思考交流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删选信息的能力培养精读能力培养复述能力提高整体把握篇章的能力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三、布置作业: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1.背诵默写 2 至 4 自然段。2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工艺品。思考交流背诵完成练习理解说明顺序丰富文言积累把握

10、空间顺序,提高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课题 核舟记 授课人 纪春玲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 400 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1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对重点的实词和虚词进行分类整理。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奇巧“做说明。3.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教学重点 对重点的实词和虚词进行分类整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奇巧“做说明。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奇巧“做说明。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课型 阅读课板书设计核舟记 (魏学洢)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灵怪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一、复习导入:二、研读课文:检查背诵1.本文名为“

12、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3怎样表现奇巧、灵怪?4核舟大小如何? 5.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6.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一尺 10寸,一寸 10 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 0.9 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 厘米,“

13、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 3 厘米。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丰富文言积累了解文体特征条筛选信息的能力落实情感目标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三、布置作业:7.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8.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9. 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妙笔生花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两“舟子”

14、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落实情感目标把握顺序提高写作能力怎一个“奇”字了得魏学洢核舟记赏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要数那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可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

15、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诗句课文核舟记 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感叹于它的“奇”:一、技艺之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作者由“奇巧”入笔,首先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等等各种各 男巫矗 萌司 妫欢医呈 谛 牟牧仙希 癯鍪裁聪袷裁矗 薏弧耙蚴葡笮危 骶咔樘 保 萌嗽尢尽鼋鋈 喔鲎郑 呈 牡窨碳家罩 姹阏孤对谖颐敲媲啊? 二、核舟之奇如果说首段的概略介绍还让人对雕刻技艺的“奇”停留在表层认识的话,那么主体部分对核舟的详细介绍,则是对“奇

16、”的具体展示。1、 内容丰富 奇之一核舟从头到尾大约“八分有奇 ”,高也只有二分上下,体积之小可想而知,可就是这样一只长度不足一寸的小小的桃核,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三十四个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所刻内容之丰富让人称奇。2、 人物逼真 奇之二核舟虽小,但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丰富想象,使其所雕刻的人物形神飞动,神态逼真: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可见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

17、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舟子中的“居右者”“若啸呼状”,动作粗犷,神态悠闲;“居左者”“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神色平静,神态专注。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舟尾的二个舟子,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鲜明的对照更显雕刻之功,人物形象之逼真让人称奇3、 笔触细微 奇之三雕刻家笔法工细,注重细节。“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佛印左臂上的念珠“可历历数也”;船舱刻有八扇小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船背上的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让人称奇。4、 构思巧妙 奇之四核舟的

18、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这在核舟上是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王叔远精心设计,借苏轼赤壁赋及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把它们分刻在八扇小窗户上,来引发读者的联想,以展开舟外的艺术空间,从而巧妙地暗示核舟的主题;又通过舟尾一楫“横卧”,二舟子分居左右,神情平静悠闲,给观赏核舟的人造成了江上泛舟的实感,与苏轼后赤壁赋中“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合,巧妙地来表现主题,构思之巧让人称奇。三、语言之奇核舟作为古代雕刻的艺术精品,它离不开雕刻家的精雕细琢,核舟记作为课本的一篇范文,它亦离不开作者的精美语言。1、语言准确。如课文第二段只用 80 来

19、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五项内容。作者的文字稍不简洁,就不是 80 字能说清的,又因核舟的工艺是微型的,所以用词稍一马虎就可能欠准确,如二段中的“约”“有奇”“许”“旁开”“右刻”“左刻”和三段中的“卷端”“卷末”“微侧”等语词都恰好其分,却又十分精练,使读者一看就清晰明白。2、动词精当。核舟记 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得益于动词选用之精当。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卧”、“诎”、“竖”、“倚”等动词,描绘船尾舟子用“仰”、“倚”、“攀”、“执”、“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得人物形象活泼生动、呼之欲出,足见语言之奇。核舟记全篇仅 400 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虞初新志中的一篇奇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