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生用书 P351(单独成册)一、选择题(2018南昌模拟)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下图是苏北某乡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图将该区域划分为 25 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 1980 年和2012 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数字“1”“2”“3”“4”分别表示湖泊、居民点用地、耕地、经营用地( 如农家乐等)。读下图完成 12 题。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该区域环境的影响可能是( )降水量增多 气温年较差变大PM2.5 下降 湖泊水质变差A BC D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 )保护湿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恢复原有湖泊,发展淡水养殖业以“农家乐”为平台
2、,适度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A BC D解析:第 1 题,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湖泊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居民点用地大量增加,耕地和经营用地略有增加,造成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该地降水变率增大,气温年较差变大;湖泊水域面积减小,湖水自净能力下降,湖泊水质会变差,故答案选 D。第 2 题,为了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应保护该地原有的湖泊湿地,合理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农家乐”为平台,适度发展旅游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故答案选 B。答案:1.D 2.B下表示意我国干旱地区(祁连山 )不同森林覆盖率与河流枯水期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 34 题。河流 流域面积/km2森林面积
3、/km2森林覆盖率/%冬季径流量/mm春季径流量/mm天涝池河 12.8 8.435 65.9 78.13 62.50寺大隆河 109.7 35.1 32.0 36.46 61.97黑河上游下段2 557 150.9 5.9 23.54 12.203.该表直接反映出干旱地区森林可以( )A减少枯水期径流量B增加枯水期径流量C减少洪水期径流量D增加洪水期径流量4针对黑河上游下段枯水期径流量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兴修水利工程蓄水B改进农业灌溉技术C落实植树造林规划D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解析:第 3 题,对比天涝池河、寺大隆河和黑河上游下段的森林覆盖率、冬季径流量和春季径流量可以看出,森林覆盖
4、率越低,冬、春季两个枯水期河流的径流量越小,说明干旱地区森林能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第 4 题,由材料可知,黑河地处我国气候比较干旱的祁连山地区,其上游下段枯水期存在径流量较小的问题,为增加黑河上游下段枯水期径流量,应认真落实植树造林规划,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答案:3.B 4.C(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填洼是降雨或融水产生的充填、滞蓄于地面坑洼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损失项。充填坑洼的水量称填洼量,最终耗于下渗、蒸发和地下水的补给。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不同耕作措施地表最大填洼量随坡度变化图。据此完成 56 题。5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最大的
5、是( )A等高条播 B人工锄耕C等高犁耕 D平整坡6在同一坡度下,造成该地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降水强度 B风速大小C土壤结构 D地表粗糙度解析:第 5 题,读图可知,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等高条播、人工锄耕、等高犁耕、平整坡。第 6 题,图示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的地表填洼量不同,则根源在于不同耕作措施带来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下地表的平整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降水强度、风速大小、土壤结构受耕作措施影响较小,故地表粗糙度是造成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原因。答案:5.A 6.D(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
6、答 78 题。7图中分别是( )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8有关图中功能保护区内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解析:第 7 题,从图中的位置并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可知不同生态保护区的名称。第 8 题,功能保护区的生态问
7、题是石漠化,它的形成与多冻雨灾害天气无关。答案:7.A 8.D(2018重庆七校联考)沙棘为多年生落叶性灌木 ,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沙棘 120150棵,45 年即可郁闭成林。沙棘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近年来,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有所下降。下图为我国沙棘种植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911 题。9下列不属于沙棘生长习性的是( )A喜光,耐寒暑 B喜高温C耐旱,耐盐碱 D抗风沙10我国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是( )A该地区黄土广布,土层较深厚B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C沙棘果单产高,经济价值高D该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
8、资源丰富11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下降,其可能原因不包括( )A引种地气候条件与野生地差异大B人工种植沙棘密度增大,通风条件变化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D人工引种技术落后解析:第 9 题,植物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指示作用,从植物的生长环境可以反推其生长习性。图中沙棘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干旱多大风、土壤贫瘠、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严重,但因纬度较高、海拔较高,热量条件不好。故选 B。第 10 题,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与干旱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光照强,温差大,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但该地区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大面积荒地。根据材料“栽种沙棘 1201
9、50 棵,45 年即可郁闭成林”可知,沙棘可用于水土保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其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第 11 题,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引种技术已较为成熟,故选 D。答案:9.B 10.B 11.D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沙棘属多年生灌木,耐旱,抗风沙。春、秋季新植幼株,34 年后挂果,910 月采摘。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易变质。沙棘早期采摘加工工艺是将沙棘果带枝采摘,连枝加工。皇甫川流域多沟壑,是我国沙棘主要种植区域之一。近年来,该地引进了品质优、产量大的俄罗斯大果沙棘替换本地品种。下图为皇甫川流域位
10、置示意图(图 1)和该地坡面沙棘林景观图(图 2)。(1)该地坡面沙棘林通常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试分析其原因。(2)该地秋季新植沙棘幼株成活率比春季的高,试分析其自然原因。(3)20 世纪 90 年代,该地沙棘种植规模快速扩张,但经济效益不高,推测其原因。(4)你是否赞同该地引种俄罗斯大果沙棘,扩大产业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沟壑地形,地势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沙棘林带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利于水土保持。(2)该地春季降水少,蒸发强,干旱严重;夏季多雨,秋季土壤墒情好( 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幼株易成活。(3)保鲜技术差,储运成本高;加工工艺落后,
11、产品品质不高;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4)赞同。 理由:新品种质优高产,经济效益高;扩大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或不赞同。 理由:可能破坏本地生物链的稳定,影响生物多样性;引进品种可能不适应本地环境,不宜盲目扩种;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导致产品销售受阻。13(2018广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 )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随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 、有机肥( 中层) 和黏土( 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
12、“欧洲蔬菜之都” 。塑料温室大棚连成一片、一望无际,曾经荒凉的村落发展成为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综合性城镇。(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2)说出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的优点。(3)埃尔埃希多地区温室农业迅猛发展导致了本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请综合分析其原因。解析:(1)从等高线信息可判断地形类型;从图中地中海及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处于西风的山地背风坡而降水少;由此可知土壤多为荒漠土且贫瘠。(2) 沙土具有透气性,黏土能减少水肥下渗,有机肥提供养分。 (3)荒漠化的根源在于水的减少。温室农业过度发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需求增大,从而使土地沙化;同时在干旱区,温室农业的发展,可能加剧盐碱化,也会加剧土壤退化。答案:(1)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干燥;冬季受山地阻挡,西风难以影响;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土(沙化 ),土地贫瘠。(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中间层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3)气候终年干旱;河流、地下水等水资源缺乏;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温室大棚( 截留雨水)不仅在沿海滩涂、丘陵,甚至发展到山地,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引起土地沙化、盐碱化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