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社会学概论教学(北京大学)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劳动就业问题 贫困问题.pptx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4157438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78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教学(北京大学)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劳动就业问题 贫困问题.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社会学概论教学(北京大学)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劳动就业问题 贫困问题.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社会学概论教学(北京大学)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劳动就业问题 贫困问题.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社会学概论教学(北京大学)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劳动就业问题 贫困问题.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社会学概论教学(北京大学)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劳动就业问题 贫困问题.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之二:劳动就业问题,一、 劳动就业问题,(一)劳动就业的概念与类型 Employment & unemployment 广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将其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 有酬劳动=就业=稳定性的工作(社会保障、8小时工作、有保障的收入),劳动就业 劳动适龄人口:16-60岁(各国不同,中国是分工种和年龄的差异) 类型: 固定工、临时工、弹性工作;兼职工作;灵活就业;M型就业等 不算就业的: 非法工作与非正规工作 家务劳动,意义: 1。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2。个人获得正当收入的个体维持生存和发展; 3。个人获得尊严和社会地位,社会网络。,(

2、二)就业中的问题 出现失业及其不稳定就业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希望、但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逐步形成有的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 失业使人们丧失生活的经济来源。,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就学) 2013年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已达2500万人。高校毕业生总量近700万人,比2009年增加近100万人。 当年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180万。,失业类型,1、结构性失业 产业结构剧烈变动引起社会劳动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失调,导致的失业。也可称为经济发展型的失业 发展中国家在走向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存在着传统经济农业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二是工业。在工业化过程中,

3、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农村排出大量富余劳动力;而工业为了保持自身的高效率和正常运转不吸纳这些劳动力或因吸纳这些劳动力而导致城市劳动力的失业。劳动力的蓄水池。,、评价性失业论 职业声望的研究表明,职业在人们心目之中是有“好”、“坏”之分的。收入状况、体面与否、是否有前途等决定了职业的社会评价,形成了“有活没人干”型的失业。,、垄断性失业论 由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工会对劳动力价格的垄断(如工资刚性),致使自由竞争形成的合理就业受到阻碍,由此产生失业。,4。 摩擦性失业或正常失业 (信息和时间不对称,或时间滞差导致的失业。有西方经济学家认为,5%以下的失业皆属正常失业) 5。 季节性失业(与产品的生产

4、与需求周期相关)。,失业成因,个体与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个体因素一般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不足。 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1。劳动力后备军,对在业者压力下的权力关系。 2。社会结构原因,那些人是最先失业的人?与家庭相关联。,失业的社会影响,第一, 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二, 导致社会贫困,并使人丧失尊严。 第三, 导致社会不安定。如反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出现。尤其是出现两极分化时,社会安全更成问题。,社会问题之三、贫困问题(poverty),一、贫困的界定 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贫困是一个复杂多面的社会现象,除了指

5、收入低微外,还包括人力发展不足、面对各种外部不利冲击导致的脆弱性等(世界银行,2000)。 贫困是个人、家庭和群体因缺乏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而被排除在其社会成员所能够接受的最低生活方式之外(欧共体委员会:Council Disisions on Specific Community Action to Combat Poverty, Article 1.2, 85/8/EEC Brussel, 转引自John Scott:, Poverty and Wealth, 1994, P.14.),研究者较为普遍如同的定义:贫困是一种因缺乏某种资源而达不到某种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二、贫困标

6、准 生活在什么标准以下被视为贫困? 贫困线(或贫困标准)相对贫困线与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基于四个要素: 确定相对贫困要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比较,它是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衡造成的, 相对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而不同; 反映的不同社会阶层与群体成员之间的差距; 有一种很强的价值判断因素作用。,绝对贫困线: 以卡路里计算的贫困线 以收入或支出计算的贫困线1天1美元(World Bank 1985) 世界银行专家在1990年进行贫困的多国比较和加总时,使用了按照1985年购买力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平均美圆计算的275-370美圆的贫困线

7、标准,即每人一天一美元,认为每年人均消费270美圆为赤贫贫困线,370美圆为穷人贫困线(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 P27-29),1天1.25美元 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是按购买力平价汇率而非市场汇率计算。对于世界银行来说,消费不起美国2005年1.25美元所能购买到的东西的人就算极端贫困-http:/ 中国目前的贫困线是2011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2300元,以此标准,中国还有8200万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三、贫困水平的常用测量:FGT指数 Foster-Greer-Thorbecke指数该指数由三个

8、指标构成: (1)贫困比例(或贫困发生率) :处在贫困标准以下的人口比例; (2)贫困差距比 :贫困人口的整体收入(或支出)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变动; (3)平方贫困距指数 :贫困人口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贫困的规模、深度和强度。数值越大表示贫困的程度越是严重。,四、中国的贫困水平:总体趋势 自70年代改革以来,在经济持续发展和政府反贫困政策的作用下,贫困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1978-2009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下降到3597万人。 自80年代中期以后,受城乡差距和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扩大的影响,农村的减贫速度减缓(胡鞍钢等,2006),减贫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被收入不平等抵消(

9、胡兵等,2007;Ravallion & Chen ,2007)。 自90年代末起,由于大批城镇职工下岗失业,收入差距扩大,城镇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胡鞍钢,常志宵,2000;Fang et al。,2002;Meng et al。,2005),中国的贫困水平:贫困率的估计 仅对农村地区划定了全国统一的贫困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10年中国有2688万农村人口收入低于1274元的贫困线(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1),从2008年到2011年,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但是根据中科院估计,若按照2011年2300元的农村扶贫新标准,中国尚有1.28亿农村贫困人口(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0、组,2012),贫困水平的变动 两个时点上贫困水平降低仅说明贫困状况在整体上有所缓解,却不能反映出具体家庭贫困状态的动态变动。 贫困状态变化包括:,五、关于贫困的理论,1.功能主义的贫困观(分工、功能、社会需要) Herbert J.Gans所认为的那样,贫困存在本身在社会中发挥着一些正向的作用,贫困的存在,使得: A保证了有人去承担社会中的“肮脏工作”; 穷人的低收入为社会的富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贫困本身创造了为穷人服务的职业; 穷人购买一些其他人不愿意购买的商品,从而延长了这些商品的经济使用寿命,并且使那些年老的、训练不足的、能力较差的医生、律师和教师能够获得收入; 穷人常常被当成一种

11、因违反某种社会规范而受到惩罚的“典范”,从而使其他人能够更好地遵从勤劳、节俭、真诚等价值规范;,穷人被认为更多地具有不规范的性行为、酗酒等行为,从而给其他人也具有这些行为提供了理由(他们会自认为比穷人在这方面更好一点); 穷人所创造的一些文化也会被其他较富裕的人所接受,如穷人的一些民间手工艺术、乡村音乐等; 穷人使非穷人能够维持其社会地位; 穷人的存在可以使一些稍好于他们的人能够从他们身上获利,从而达成向上流动; 穷人的存在能够使社会中的慈善机构显得重要,从而使后者能够获得经费支持; 穷人可以成为社会变迁和经济增长的代价; 穷人可以为美国的民主党提供选票,从而维持美国两党制的政治制度; 穷人作

12、为一种反面典型的角色在对现有的价值规范体系起支持作用的同时,也具有一种政治功能,使社会的政治制度始终保持让穷人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而不接受让大家都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Herbert J.Gans: Positive Function of Poverty. AJS, 78:275-289, 1979)。,冲突论 社会不平等和贫困是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争夺的结果,贫困者之所以陷入贫困,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社会的经济过程、政治过程和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资源很少。贫困问题是由于权力结构的不合理而导致部分社会成员的“失能”。 贫困文化论(见李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 中国经济出版社,

13、1993年,P357-360) 贫困情景论(李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P360-361) 贫困传递论(李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P361-362),恶性循环理论 贫困-投资不足-低产出-贫困 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 社会不平等理论(剥削理论),分配机制上的不平等 贫困文化理论,相对隔离的居住方式、文化和观念形成了贫困亚文化。,六、反贫困,1.经济分配和再分配 分配是与社会交换有关的稀缺资源的配置,包括对劳动力、资本、土地、货物和信息等的配置。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分配是经济分配的核心内容。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

14、在一年内产生的社会产品与劳务。(可理解为社会产品和服务),再分配,再分配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用外界干预的手段对市场的产品进行重新的配置。多是以为了缩小收和差异和降低不平等而对长期积累的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在西方经济学中,分配与再分配的二分法与市场与政府的二分紧密相联。,经济再分配的核心关注的是结果公平与过程公平的问题。 以奥肯为代表的效率与平等的问题 经济再分配遇到的核心问题是平等与效率的矛盾。经济再分配的目的:第一,要有助于提高生产率;第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教育,使非熟练工人具有增加收入的技术。经济社会学家奥肯认为,应当在平等中加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加入一些人性。,平衡再分配的手段:,税

15、收和政府政策 广义收入,除了工资,还包括了养老金、福利收入、投资利润、储蓄利息收入,及其它收入。 以英国为例,英国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对社会收入再分配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英国的初始收入如果按五等分来计算,最高的20%与最低的20%收入差距是19.8倍;如果加入了家庭的货币福利收入以后,二者税前毛收入的差距缩小到6.2倍。,2.福利政策 这是对缩小收入差别作用最大的措施。由于福利和税收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上层20%的家庭与下层20%家庭的收入差距从初始收入的19.8倍,下降到3.7倍, 这种高福利涉及到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公平多了,欧洲的高福利国家,效率就有问题,低增长,高失业,就是付出的代价。,刘社建:中国促进就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康晓光,1995: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关信平,1999: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阿马蒂亚.森,2001: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劳动就业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