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学案1 必修一教材文言文复习 .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14541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学案1 必修一教材文言文复习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学案1 必修一教材文言文复习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学案1 必修一教材文言文复习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学案1 必修一教材文言文复习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学案1 必修一教材文言文复习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 1 必修一劝学(节选) 、 师说 、赤壁赋 、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2.重点掌握“可以” 、 “所以” 、 “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3.背诵劝学 、 师说 、 赤壁赋全文。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3说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Error! 而于Error!

2、4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 与后一动词( 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如“卧而梦” , “梦”是“卧”的结果。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如“客喜而笑” ,“而”表修饰, “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 )间可加“然后” 、 “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 动词短语)间可加“地” 、 “着”等词,意思不变。请说出下列句中 “而”的用法,并体

3、会一下辨析方法。吾尝跂而望矣 吾从而师之 则群聚而笑之顺流而东也 耳得之而为声 到则披草而坐 穷山之高而止 箕踞而遨答:_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何以知之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答:_7名句名篇默写,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字。虽_槁_,不复挺者,_使之然也。吾尝_而望_,不如登高之博见_。蟹六_而二_,非蛇_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_也。师者,所以传道_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_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位_则足羞,官_则近_。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4、_。浩浩乎如_虚_风。舳_千里,旌旗_空,_酒临江,横_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寄_于天地,渺_海之一_。取之无_,用之不竭。(一)“可以” 、 “以为” 、 “所以”三个词的理解1解释下列句中的“可以” 。学不可以已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答:_2解释下列句中的“以为” 。 以为轮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满座宾客) 以为妙绝答:_3解释下列句中的“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所以游目骋怀,足

5、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墨子公输)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吕氏春秋 察今)(贼)必于渡淮之所以火标之答:_(二)如何辨识通假字4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君子生非异也:_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意有所极,梦亦同趣:_5根据通假字的特点,试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_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_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_余甚或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_随堂训练1翻译下面的句子。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译文:_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译文:_2试着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注意句中的

6、通假字和“所以”一词。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译文:_土工洊(jin ,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译文:_听课记录: 基础知识精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反省、省察)乎己/是故无(无论) 贵无贱,无长无少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于其身(身体) 也,则耻师焉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提)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刀雕刻)/士大夫之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

7、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游于是乎始4解释下列多义词。歌Error!始Error!骤Error!5解释下列多义词。传Error!6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B其可怪也欤 吾未见其明也C月出于东山之上 于其身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B悠悠乎与颢气俱 游于是乎始C故为之

8、文以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D而不知其所穷 道之所存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9.将下列句子按要求归类。固一世之雄也 而又何羡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客有吹洞箫者 是岁,元和四年也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 渺渺兮予怀(1)判断句:_(2)宾语前置句:_(3)状语后置句:_(4)定语后置句:_(5)被动句:_(6)主谓倒装句:_10翻译下面的句子。(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_(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_(3)盖将自其变者

9、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译文:_(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译文:_11名句名篇默写。故不积跬步,_。(09 山东卷)纵一苇之所如,_。(09 山东卷、09 江苏卷)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09 天津卷)故木受绳则直,_。(09 福建卷)月出于东山之上,_。(09 福建卷)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09 安徽卷)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09 全国卷)课内语段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

10、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1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缘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B箕踞而遨 遨:同“傲” ,傲慢C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凝:集中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向:先前13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始指异之 B外与天际C萦青缭白

11、 D四望如一1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势高峻,地势多变,山水萦绕,浑然一体,突出了西山的“特立”特点。B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写出了作者登上西山后的感受。C文中主要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寄情于山水以消磨时光的消极厌世情绪。D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是因为西山之游能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慰藉。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译文:_(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译文:_课外语段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辙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 ,朝

12、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

13、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注 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D有如此杉,特立不

14、倚 特立:与众不同17下列表述全部属于描写杉树“直节”特性的一项是( )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 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 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A B C D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C “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 “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

15、状物,实则写人。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译文:_(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译文:_(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译文:_学案 1 必修一知识整合1B B 项这/那么;A 项接近,到; C 项即使;D 项凭借。2C C 项意动用法,以 为师;A 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B 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 /太阳,名词;D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 攻下。3表顺承,不译,连

16、词/表并列,不译,连词 /表修饰,不译,连词 /表转折,却,连词 从;比,介词/对于,介词 /被;向,介词/在,介词4承接:。修饰:。5D D 项均为“的人” ;A 项就/却;B 项之/于之;C 项在/ 词尾,的样子。6均为宾语前置,条件是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前置。7有 暴 跂 矣 也 跪 螯 蟮 躁 受 授 卑 盛 谀 齿 冯 御 舻蔽 酾 槊 蜉蝣 沧 粟 禁重点突破1与现代汉语同;是两个词, “可以凭借”的意思, “以”为介词。2均是“以(之)为” ,可译为“用做” 或“把看做” 。均是一个词,认为。是“认为是” 。3中的“所以”是“的办法”或“用来的” 。皆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而中“所以”则是两个词, “所” ,的地方;“以” ,用(火把)。4“生”通“性” “受”通“授” “冯”通“凭” “趣”通“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