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人应该阅读的书籍1建筑十书 Vitruvii“建筑物必须能满足坚固、实用、优美三大要素。 ”这句出自维特鲁威上书奥古斯都大帝的名言,成为千古建筑的原则。而此书中许多看法,至今仍值得学习与称道。第一本 总论建筑的定义、建筑的价值、建筑的基本规则、建筑造形的构成元素、建筑的地域性、建筑上常用的几何原理等等建筑师训练、建筑的要领、范围、筑成的基本知识为主。 第二本 论建筑材料性质、建筑制图与实体模型,讨论砖、砂、石灰、火山灰、石、木材与长在不同高度之枞树在建筑上的使用。第三本 庙的规划、种类柱式比例为主。讲解柱子在建筑上的比例、对称与架构:用柱子支撑建筑的重量为后来罗马建筑的特征。 第四本 庙、
2、神殿的柱的细部和妙的格局、朝向为主,论建筑的装饰、风格:内外的搭配、道路规划等。第五本 建筑类型的介绍,论公共建筑:包括议会、监狱、戏院、澡堂、港口等。第六本 住宅、农舍、房屋的方位,论民宅与气候的关系。 第七本 建筑颜色 第八本 水与建筑 第九本 建筑与星象、宇宙间的关系,为天文学的观测仪。第十本 建筑机械与攻城的机具,论建筑缺陷的成因,维修的方法,包括抬高水位、水车、水轮、水帮浦、水乐器、测量仪、投石器、发射台、围城台、两栖登路船、防御法等工程,并指出建筑缺陷最主要在于水的处理不良,则么处理水的问题等等。2走向新建筑 le corbusier柯布西耶(18871965)强调以数学和几何计算
3、为设计的出发点,使建筑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理性特征,同时体现技术的原则。1923 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几乎成为二十世纪现代建筑运动的宣言。这本著作内容庞杂,前后跨越几十年,因此难免有前后矛盾之处(这正反映了柯布西耶建筑思想转变的过程) ,但是在否定设计上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强调设计的功能至上方面,他的观点与格罗佩斯基本是一致的。50 年代以前,柯布西耶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国家样式的主要领袖。他在书中提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运用现代技术,创造居住空间上的最大效率,进而设计规划了巨型的居民公寓,使他的“居住机器”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人口。在具体的设计中去除传统的繁文缛节,大量采用平直的线条,其
4、建筑常常以贯穿整个立面的一行行平行的窗户为标志。这样的房屋,真就像机器一样,可以凭预制件“搭” 起来,横平竖直。以 1929 年的萨瓦伊别墅和 1945 年的马赛公寓为代表,赞者称之为简洁,弹者讥之为乏味。50 年代以后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朗香教堂完全背离了早期古典的语汇,以其富有表现力的雕塑感和独特的形式使建筑界为之震惊。他认为建筑往往被“贬低到仅仅有功能用途的水平”“这仅仅是构筑物,不是建筑。建筑只有在产生诗意的时刻才存在,建筑是一种造型的东西。 ”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理解,朗香教堂并非违背他自己制定的现代运动的正确方向,相反正表明了他逐步地接近了他所追求的现代运动的目标。一、受影响
5、的学派与建筑风格1. 意大利文艺复兴 Palliadio 的古典模矩秩序法则:利用模矩的多重关系来打破完整的矩形,对于人类相对度量旋律的探讨。2. Garnier 的工业城市理论:区分使用观念,建立一座依工厂、文化、生活分开的城市。3. Perret 的 结构理性主义 :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塑性运用(自由平面) ,其建筑语言及形式强调古典理性主义与高直式特色。4. 立体主义:此理论将物像经由分析而再重组,如此建立一个新视觉的崭新观念。其中立体的拼贴性与透明性,体与面的自由处理与配置关系,为建筑上面的特色。5.德国工艺联盟中的 Bahrens:对于古典形式的转换,强调古典与现在造型的形式强化与对
6、话,同时在传统语汇中寻找新的材料语言,并将纪念形式在现代建筑中表现与现代化,创造了现代性的新话汇。二、提出的建筑理论1. 二元性概念 源自于摩尼教世界观,同时呈现两相反方向之手法,如同虚与实的对比。纯粹主义(建筑的几何形体化)与自由雕塑的表现主义对比。2. 新建筑宣言融合古典(Palladio)之模矩精神及黄金比例与纯粹主义中的现代机械美学提出住宅机器的概念,说明房屋是住人的机器 ,强调建筑须遵循用途和机能的原则,强调空间必须遵守计划配置。3.新建筑五原则A. 底层挑空 独立基础的柱子架空底层(自然与空间的穿插与渗入)B. 自由平面 承重柱与墙分离(墙无需支撑上层楼板)C. 自由立面 立体主义
7、的层次性、透明性、拼贴性(可以独立于主结构)D. 水平窗带 横向的长窗于柱间展开,窗户水平的环绕四周;强调穿透性;结构系统的合理表现E. 屋顶花园 将公共空间与自然于屋顶结合4.光辉城市 (The Radiant City)社会主义的生活共居模式,单元模矩化;前身概念是 Charles Fourier 的工业世界(1829)与自己的马赛公寓 ;其放弃原本环绕街廊的公寓大楼而取代以规律退缩而直线进行的居住形式,以利于标准化生产,单元亦有花园露台及二层楼高之空间,如此便可利用一连续带状居住形式,以工业化模矩完成一种最大弹性住宅为空间准则3建筑空间论 Architecture as SpaceBru
8、no Zevi意大利现代建筑大师塞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一书中郑重宣布空间是建筑的主角意 布鲁诺塞维 著,张似赞 译, 建筑空间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年版布鲁诺塞维以广以空间概念的角度详尽论述了建筑空间的各个范畴,从历史分析和认知、释义的角度揭示了空间与建筑之间辩证的性和关系。书中作者重点讲述了内部空间对于建筑的实际意义以及对人类生活的相关影响。建筑的特性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以中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建筑艺术并不在于形成空间结构的那部分长、宽、高的总和,而在于那空的部分本身,在于被围起来供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所能提出的对建筑的最确切定义,必须是把内部空间考虑在内的定义
9、。美观的建筑就必须是其内部空间吸引人,令人振奋,在精神方面使我们感到高尚的建筑。建筑的内部围绕和包含我们的空间,决定了建筑物审美价值的肯定或否定。 “空间空的部分应当是建筑的主角,这毕竟是合乎规律的。建筑不单是艺术,它不仅是对生活认识的一种反映,而且还是生活方式的写照;建筑就是生活环境,是人类生活的舞台”。4符号象征与建筑 Geoffrey Broadbent(暂无)(英)勃罗德彭特(Geoffrey Broadbent) 、理查德本特(Richard Bunt) 、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合著, 符号象征与建筑 (Signs, Symbols and Architectu
10、re) ,John Wiley ;罗西,克莱尔(英)类型学:告诉了一种方法,依赖不变的东西,生活形态。6文脉主义:城市理论。不光是新与旧的关系,还有环境的关系。7政治理论(建筑伦理学)8现象学(场所精神)9技术10女权(建筑所反映的性的问题) ps.前 6 点为重点,我觉得以后的课程基本围绕这六点展开1. Postmoderism: Architectural Responses to the crisis within Modernism2. Semiotics and Structuralism: the question of Signification3. Poststructural
11、ism and Deconstruction: the issuses of Originality and Authorship4. Historicism: the problem of Tradition5. Typology and Transformation6. Urban theory after Modernism: Contextualism, main street and beyond7. The school of Venice8. Political and Ethical Agendas9. Phenomenology of Meaning and Place10.
12、 Architecture, Nature and the Constructed Site11. Critical Regionalism: Local culture VS. Universal Civilization12. Tectonic Expression13. Feminism, gender, and the problem of the body14. Comtemporary Definitions of the Sublime 12建筑的永恒之道 Christopher Alexander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年 2 月出版的建筑的永恒之道 (The Timeles
13、s Way of Building)是一本建筑学专著。这本书,与建筑模式语言 (A Pattern Language) 、 城市设计的新理论 (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等书一起,描述了一种全新的、充满生机的建筑方法-基于模式(Pattern)的建筑方法。【内容提要】 建筑的永恒之道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筑设计、建筑和规划的新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成员按照他们自己的存在状态设定他们生活的世界秩序,这一古老方式从根本上构成了新的后工业时代建筑的基础,这些建筑由人们创造 【作者简介】 C亚历山大,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的最高研究勋章的获得者,是一位有实践检验的建筑师和营造
14、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教授,环境结构中心的负责人。 建筑的永恒之道是全面阐述建筑与规划新观点的系列丛书的第一卷。这套丛书意在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来替代我们目前对于建筑、建造和规划的看法,我们希望,它将逐步取代当前的思想和实践。【目录】永恒之道 第 1 章 永恒之道 质第 2 章 无名特质 第 3 章 生机勃勃 第 4 章 事件模式第 5 章 空间模式 第 6 章 有活力的模式 第 7 章 有活力模式的复合 第 8 章 特质本身 门 第 9 章 花与种子 第 10 章 我们的模式语言 第 11 章 我们的模式语言(续)第 12 章 语言的创造力 第 13 章 语言的瓦解 第 14 章
15、可共享的模式 第 15 章 模式的真实第 16 章 语言的结构 第 17 章 城市共同语言的演化 道 第 18 章 语言的发生力第 19 章 空间的分化 第 20 章 每次一个模式 第 21 章 建筑的形成 第 22 章 建筑组团的形成第 23 章 建造的过程 第 24 章 修整的过程 第 25 章 城市的缓慢出现 第 26 章 其超时代的特征道之核心 第 27 章 道之核心13东方建筑 布萨格里(Mario Bussagli)【内容简介】本书追溯了中亚和远东七个主要地区的建筑发展历程。前两章包括印度、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后五章包括中亚、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尽管千百年来这些地区的历史错综复
16、杂,但不可否认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相互影响。这些联系和影响不仅仅是风格、形式或技术上的,也是品味、宗教观念和精神上的,这正是作者称之为“多样性的统一体”的原因所在。其中,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这倒不仅仅是该地区大多数的古代建筑都是宗教建筑。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建筑与雕塑艺术这间的密切联系。在远东地区,最为复杂和精巧的结构往往更多地出现在朝南的农业地带,它证明了一种有意识地追求与自然界相联系的观念,这在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传统寺庙园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录】一、印度和锡兰; 二、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支那; 三、喜马拉雅地区; 四、中亚地区; 五、中国; 六、朝鲜半岛; 七、日本。 1
17、4.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著作。斯宾格勒青年时代就读于哈雷、慕尼黑、柏林等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一所中学。本书就是他在中学教书时写成的。作者说他于年已构思此书,当时他已感觉到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大战的爆发和进展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憾,促使他深深地思考现时代人类的生活,尤其是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命运。在西方的没落的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斯宾
18、格勒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个文化的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每种文化都有其基本的个性特征,这些基本物征作为文化的灵魂从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是互不理解的。因而,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从贯穿于每一文化的基本的个性特征去把握其形态。把握各个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能靠自然科学的方法,要靠本能和直觉去理解。比较文化形态学认为,历史是有逻辑的,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结构贯穿于人类历史中。具体地说,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体,每种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和衰败四个阶段,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一样。各个文化中的不同的历史时期
19、,只要属于文化形态学中的同一阶段,就是同时代的。尽管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中仍然存在着“西方中心论 ”的影响,但他确实是比较早地、比较自学地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西方著名学者。他例举了人类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认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它文化优越。他把“西欧中心论”问的世界史观视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应该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观所代替。不过,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它文化都已经死亡,只是一种无历史、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还处于文明发展的“战国时期” ,虽然他也讲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有一个
20、显著的特点,他特别强调历史的宿命他明确地说,西方的没落是他对历史和有关宿命的哲学的一种新的看法。由这种宿命的历史观所决定,虽然他也感叹西方的没落,却还是认为不论人类是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宿命他的希望只是,这本书能打动他的读者,从而委身于技术、海洋、政治,而不是抒情诗、画笔、认识论,他认为人们只能适应这个技术的、物质的、政治的社会要求。西方的没落一书问世以来,其影响是很复杂的。它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进行批判的思考。建议重点阅读导言部分。15园冶- 计成兴造论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
21、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架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其确也。故凡造作,必先想地立基,然後定期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於得体合宜,未可拘牵。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厂,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园林巧於因界,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义;需求得人,当要节用。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树,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22、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畽,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体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费,则前工并弃,既有後起之输、云,何传於世?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绘式於後,为好事者公焉。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为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撰。崇祯四年(1631)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园冶全面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其内容由兴造论和园说两篇组成。园说下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部分。全书共三卷,附图 235 幅,其中卷二是装折中的栏杆图式。 (1 ) 、 “兴造论”作
23、者阐明写书的目的,着重指出园林兴建的特性是因地制宜,灵活布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的总的指导思想,需要有一个善于巧妙利用环境来进行创作的人来主持。因此作者把自己的经验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2) 、 “园说”是全书的主体。作者把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征概括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叙述过程中着意把园林造景的刻划和意境感受联系起来,勾划出中国江南园林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特色。 (3) 、 “相地和立基” 阐述了宅园总体设计的理论。相地论述园址的勘察选择;立基论述园林的总平面布置,涉及主要建筑物(厅堂、楼阁、门楼、书房、亭榭、廊房)和假山等在总平面设计中的考虑程序
24、、建筑物平面要求、适宜的位置和因地制宜的变化等内容。 (4) 、“屋宇” 从四个方面论述园林建筑物。一是通论,讲到园林建筑物与一般居住建筑物的差异、建筑风格、园林建筑物与园景的密切配合、妙于变幻和推陈出新等问题;二是各类园林建筑物的名称、含义和解释;三是讲梁架结构和它的变化;四是讨论园林建筑物的平面图,计成称之为“地图”,并指出这是建筑设计的第一步,也是业主和建造者需要共同商定的一个内容。 (5) 、 “装折” 讨论园林建筑物的装修问题,包括屏门、仰尘、风窗、栏杆等小木作。在装修艺术构图原则上,计成提出了“如端方中须寻曲折,到曲折处还定端方,相间得宜,错综为妙”的理论,很像近代艺术理论中“多样
25、统一”的原则。图例力求推陈出新,反对常套。工艺上也有创新,如“一料斗瓣”即以一种规格的小原件,装配成多种图案的做法。 (6) 、 “门窗和墙垣” 门窗专指砖墙上的磨砖框洞,墙垣有实墙和漏明墙,都用以分隔或透视园林景物。计成提出了因景择宜,式样雅致合时的主张,反对“雕琢花鸟仙禽” 。还介绍了白粉墙、磨砖墙、漏砖墙(漏明墙) 、乱石墙的施工工艺。 (7) 、 “铺地” 计成提出“废瓦片也有行时”, “破方砖可留大用”。他认为设计得宜,废物不废。并详细论述了乱石路、鹅子地(卵石铺地) 、冰裂地以及各种砖铺地的做法。 (8) 、 “掇山和选石” 是讨论假山创作的各种问题。计成系统地、详尽地讲述了假山的
26、施工方法和要点,在技术上重视安全和稳固,总结了桩木基础和等分平衡法等经验;在理论上提出造假山必须深入研究真山水的特征,即所谓“有真为假 ”方能“做假成真” 。并借鉴山水画对自然山岳节理的概括经验,进行“依皴合掇”(按石的纹理来堆叠) ,这是颇有卓见的主张。计成对假山用石的选择,破除了当时对“花石” (太湖石)的迷信。在扩大用材范围,节约造价等方面,计成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9) 、 “借景” 中国古代园林已有应用。计成把借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构图上的借景扩大到意境上的借景。不仅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而且达到了“物情所逗,目寄心期”、 “触情俱是”的程度。16.华夏意匠:中
27、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李允鉌【内容提要】全书的重点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并且指出它们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1.李允鉌广泛运用中西比较和归纳汇总的方法,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 ”今人若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2.木建筑与石建筑各有短长,难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加工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不足是抵御地震、风灾、火灾的能力较弱。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施工工艺复杂,建造周期漫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3.中西两
28、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导致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4.李允鉌在介绍中西建筑理论的同时,还从艺术鉴赏角度向读者传授了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的欣赏方法与规律。【目录】卷首语第一章 基本问题的讨论/中国 传统建筑/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建筑的思想和政策/ 影响形制的特殊因素第二章 总释/中国的文字和建筑/ 名词和术语的变迁/建筑物的类型和名称/“门堂之制”及其他/ 台观的发展和意向第三章 分类概述/ 建筑物的性格和分类 /住宅和房屋功能的演变/ 宫殿和宫城/礼制建筑/佛寺浮屠及其他/商业建筑的集中和分散/
29、古代为科技及工业服务的建筑物第四章 平面/建筑平面的构成/ 单座建筑的平面/建筑群平面 /典型的平面制式/布局的组织和程序的安排第五章 立面/建筑立面的构图/ 立面构图的组织和展开/ 台基/ 屋身/屋顶第六章 结构与构造/结构构造的设计 /结构原则的演变 /材料的选择和标准的制定/构件的形制/屋面的构造和屋面的曲线第七章 主要构件的形制/柱和柱础/ 斗拱/雀替 驼峰和隔峰/ 栏杆/槛框和隔扇第八章 色彩装饰及“内檐装修”/色彩的由来/装饰和彩画/天花和藻井/ 门窗/ 隔断第九章 园林建筑/设计思想和意念/ 历史的基础/构图的原则 /园的构成元素/“园群” 的组织第十章 房屋以外的建筑物/ 非房
30、屋建筑/ 城墙和城楼/ 桥及“ 桥屋”/陵堂与墓室第十一章 城市规划/古代的城市和规则/ 都城的盛衰和兴亡/ 城市形状的产生和变迁/城市的内容和组织/道路网和城市的布局第十二章 设计施工研究和著述 / 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 古代的建筑设计工作/古代的建筑施工工作/古代有关建筑的研究和著述/ 近代有关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和著述/发展的终结和传统的断承17.营造法式李诫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 年)颁刊的一部建筑典籍,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全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北宋以前的经史群书中有关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史料加以整理,汇编成“总释” 两卷。 第二部分,按照建
31、筑行业中的不同工种分门别类,编制成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即“各作制度” 共十三卷。其中包括:大木作制度,即有关建筑物结构技术、构造作法的制度;小木作制度,即有关建筑物的门、窗、栏杆、龛、橱等精细木工的型制及构造作法的制度;石作制度,即有关建筑中石构件的使用及加工制度,石雕的题材及技法;壕寨制度,即有关房屋地基处理及筑城、筑墙、测量、放线等方面的制度;彩画作制度,即有关建筑上绘制彩画的格式,使用的颜料及操作方法的制度;雕作制度,即有关木雕的题材、技法等方面的制度;旋作制度,即有关建筑上使用的旋工制品的规格及加工技术的制度;锯作制度,即有关木质材料切割的规矩及节约木料的制度;竹作制度,即有关建筑中使
32、用竹编制品的规格及加工技术的制度;瓦作制度,即有关瓦的规格及使用制度; 砖作制度,即有关砖的规格及使用制度;泥作制度,即有关垒墙及抹灰的制度;窑作制度,即有关烧制砖瓦的技法。 第三部分,总结编制出各工种的用工及用料定额标准,共十五卷。 第四部分,结合各作制度绘图一百九十三幅,共六卷。 营造法式产生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之下,目的乃是为了加强对官办建筑行业的管理,于绍圣四年(1097 年)命李诫编修。 李诫于元符三年(1100 年)完成编修,崇宁二年(1103 年)经过皇帝批准刊印,敕令公诸于世。 营造法式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在 11 世纪末到 12 世纪初,整个建筑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经
33、验。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北宋建筑的技术、科学、艺术风格,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建筑业劳动组合、生产力水平等多方面的状况。其编纂宗旨和成书过程有以下特点: 第一点,以“参阅旧章,稽参众智”为编书基础。这里所谓“参阅旧章” 是指古典文献中有关土木建筑方面的史料,李诫共查得二百八十三条,在法式书中占百分之八。“稽参众智” 是指李诫向各行业的工匠调查,收集每个行业中世代相传的口诀经验,并将其整理,总结出各行业的技术制度和管理制度,这方面共计三千二百七十二条,在全书中占百分之九十二。 第二点,以建筑的标准化、定型化为编辑各作制度的指导方针。例如,对于结构构件采用材分模数制,以对门窗装修时控制构件的比
34、例。对于砖、瓦等构件则制定出与主体结构相匹配的系列定型制品。对于彩画、雕刻等艺术性较强的工种,则对当时流行的式样、风格加以归纳和整理,并指出其特征和变化规律。 第三点,绘制大量工程图样,用以说明制度。 营造法式以六卷的篇幅,绘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套建筑工程图。图样的内容包括有: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即书中所谓的地盘图、正样图、侧样图;构架节点大样图,如一组组斗拱图;构件单体图,如梁、柱乃至一只拱、一个斗的图样;门、窗、栏杆大样图;佛龛、藏经橱图;彩画及雕刻纹样图;测量仪器图。 图样的绘制方法有正投影,也有近似的轴侧图,它使许多失传的技术,不见经传的作法被记录下来,成为人们认识宋代建筑,读
35、懂营造法式不可缺少的钥匙。 李诫,字明仲,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出身于官吏世家。生年不详,卒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 年)二月。元七年( 1092 年) ,他进入将作监任职,直到逝世前的两年离职。李诫的官场生涯,有十七年在将作监,从最下层的官员升到将作监的总负责人,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贡献于将作。 营造法式在南宋和元代均被重刊,明代还被用于当时的建筑工程,可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行业的权威性巨著。18.明清建筑二论 - 汉宝德我决定不谈传统与现代,先潜心去了解传统。在留美的几年中,除了上课、写报告之外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图书馆的中国艺术书籍上。没有人指导我,只是因为兴趣所在,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读。读
36、了就写笔记,只此而已,自感中国传统浩如瀚海,实在很难摸到头绪。其中少部份与建筑有关的笔记,就是我回国后写明清建筑二论与斗栱的起源与发展二文的基本资料。尤其重要的是,我对中国艺术史掌握了一些概念。汉宝德先生在明清建筑二论中,提到林园在中国南系建筑思想是一种病态,主要是绝对的精神生活中没有建筑思想的位置 ,而一高耸,在绘画,中画成千仞之气象,本无不可。可是使用在建筑上则不能不令人摇头。但用一块石头造成太华千寻的感觉,用一瓢水造江湖万里的气势,甚至奔泉风流,深严绝壑 ,若不是有精神病,则然是做白日梦 (汉宝德,民 77,32 ) 。林园建筑,重在艺术的因体取意,其诗情画意的美想,尚是一种空间现象。因
37、为,空间无所谓实体。建筑空间来自实现现实空间的容体,它的艺术性格是风格化,风格化即是对于对象对象的印象,是物因素的印象,如果建筑物要大量增加艺术化,它会扭曲空间力学结构,或是只会增加大量象征性符号的注入,如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但这些都无关空间的实现问题,空间的实现是来自主体,即是主观,也是范畴的。明清以来,为何会导致视觉宇宙缩影化的艺术,其真正背后成因,可能来自是佛学一念三千 、禅宗芥子纳须弥与宋明哲学气化聚散的思想(就上面引文,沉括不是光就视点上的说明时,也就有这种以大观小的想法)。因此,无论林园或景观艺术,不能单从绝对物理空间来作诠解。如同政治的想象到实际运用,产生万里
38、长城;宗教想象产生了金字塔、巴洛特风格教堂。观念来自形像,而形像来自空间的想象,反之,想象超出观念,这想象是无法构成知识,这属幻觉,是心理,非心灵的实现意识。差异空间的研究有助了解隐含在它背后的历史与社会因素。尤其,景观艺术是理想的空间,对现代性都市化的空间反省,无论在象征或符号化中,雕塑可能比建筑更具效力,雕塑占有空间形式已逐渐脱离它附属于建筑体系的传统,或许有朝一日,反过来将建筑空间风格完成吞噬了。在空间发展意象,原作为神圣化空间的图腾,经与建筑的合作,并为建筑取而代之有几十世纪的时间,却在现代,被现代性与感性的抵捂下,已以新起的景观艺术的形式,重新讨回他们应有的权利。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
39、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 以往论者多着眼其历史研究,事实上它不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还主导了对于中国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关于梁思成所代表的营造学社的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写作,台湾汉宝德先生他们指出梁的写作是以官式建筑为对象,在史论上受到了西方近代建筑的结构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认识不仅对于了解他的史学理论基础和所受的西方学术影响极为重要,也对从认识论方面反思当前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有很大启发。19.建筑的精神向度 - 汉宝德 本书是汉宝德先生的第一本集结成书的著述,收录了汉先生在 195060 年代间的评介文章 16 篇,多为当时主编 百叶窗 建筑双月刊 境与象等杂志时所撰的文
40、稿。内容以建筑思想与情感、建筑理论及历史等思考为主轴。编着二十多年前初读本书,即深为作者笔下流露的对建筑、对人文主义的热情所感,亦着迷于其笔下勾划出的建筑深广世界,而选择就读建筑系。及今再读,即使时空已隔,但作者当初书中一再揭诸的理性思考、人文主义、中道精神等论点,对照作者数十年来的行事、成就,则愈发明晰。先生诚可谓当代最突出的、力行的理性主义者之一。20.大乘的建筑观 - 汉宝德作者在这篇为他的老师贺陈词教授(曾任成功大学建筑系主任 )七十寿辰而写的文章中,对自己的建筑思想的变迁作了认真的剖析。原文收录于祝寿文集中,并发表在台湾省建筑月刊雅砌今年第五号上。征得汉先生和雅砌杂志主编吴光庭先生的
41、同意,现据雅砌所刊原文影印重排、发表于此。 雅砌原刊中有一句话只印了一半(也许比一半多,也许比一半少),因一时未找到原文,只得把所印的半句(十个字) 勾去。同时,我们又删去了文中的另两句话。编者全文见网页:http:/www.*.cn/forum_print.asp?forum_id=39&view_id=53621.斗拱的起源 - 汉宝德 在中国建筑中,斗拱是一个很奇特的东西。一方面它是有着极为神秘的色彩的构件,使得一般观众感到无比的华丽,另一面使建筑内行人士,包括执业的建筑师与建筑史家,感到无比的兴趣,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系统的建筑拥有类似复杂的构件,而其发展又如此多采多姿的。由于其复杂,不
42、易窥其堂奥,所以在研究工作上有引人入胜的效果。作者的研究兴趣来源主要是斗拱系统在中国建筑上的功能。自功能的探索,他发现,很多过去一般的说法,都是些似是而非的意见,并不十分能令人接受。作者认为,斗拱之于中国建筑虽未必是有机的,但当其始,却必然与我国建筑结构型态的整体,有一种逻辑的关系。22.建筑四杰(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童寯)杨永生、明连生编建筑四杰 ,中国建工业出 版社,北京,199823.文心雕龙 南朝梁刘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梁刘勰著。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 10 卷,50 篇,分上下两编,各
43、 25 篇。内容全书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 4 个部分。总论含上编的原道至辨骚5 篇,明确提出了其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是全书的“ 文之枢纽”。其中原道 、 征圣 、 宗经3 篇是理解全书的钥匙。文体论含上编的明诗至书记20 篇。其中前 10 篇是论有韵之文,后 10 篇是叙无韵之笔。讨论的文体约 35 种。对各体又按“原始以表末 ”、 “释名以章义”、 “选文以定篇” 、 “敷理以举统” ,就其源流演变,及其不同特征等分别进行了论述。创作论含下编的神思至总术19 篇,剖情析采,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其中神思篇论艺术构思;体性篇论作家的风格;情采篇论述了作品的文质关系。其详密深刻,
44、远远超过前人。批评鉴赏论含下编的时序至程器5 篇。其中知音篇论述了批评鉴赏的方法和态度;才略篇从不同角度品评了历代作家的才能与贡献;程器篇论述了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最后一篇序志 ,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和原则。主导思想刘勰继承并发挥了儒家的文学思想,把原道、徵圣、宗经作为理论核心,贯穿全书的始终。认为儒家经典是一切文体的本源,如赋、颂、赞等都源于诗经 ;并从儒家经典的风格特色出发,提出关于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每一则又都指出了合乎经与不合乎经的两个方面,来作为他品评文
45、章优劣的重要标准。从而给他的理论蒙上了一层经学色彩。贡献与影响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 、 “讹滥” ,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在时序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并在时序 、 通变 、 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两晋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原因,品评作家作品。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情骨峻”;在情采篇里,他强调情文并茂。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 “情 ”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46、,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贵古贱今” 、 “崇己抑人”、 “信伪迷真” 、 “各执一隅之解” 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24.画山水序 南朝刘宋宗炳宗炳(374443 年) ,字少文,涅阳(今
47、南阳镇平县)人。祖父宗承,曾任宜都太守,父宗繇之,曾任湘乡县令。 书小史称:“少文善琴、书、画,行草尤工。 ”他爱山水,喜远游,曾西陟荆巫,南登衡岳。他将所游历过的名山“图之于室” 、 “卧以游之”。他曾画过孔子弟子像 、 颍川先贤图 、 狮子击象图 、 永嘉邑屋图 、尚子平图 、 秋山图 。宗炳有文集 16 卷,诗多与画谐趣。文章以明佛论 、画山水序垂名。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画山水序 。山水文学在晋代已肇端,但其中往往有玄言的成分。而“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 ) ,作为一个酷爱山水的人,宗炳也加入了山水诗的创作之中,可以说,他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画论,
48、是出自同一源头的。同时,宗炳首先是一位高明的山水画家,然后才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山水画在三国两晋时已经成了独立的画科。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很多山水画作品,如魏曹髦有黄河流势图 ,东晋司马绍有轻舟迅迈图 ,夏侯瞻有吴山图 ,戴逵有吴中溪山邑居图 ,顾恺之有庐山图 、 云雾望五老峰图 。这些画虽然久已散佚,但从画题上看,它们无疑是属于山水画范畴的。与此同时,比较系统的绘画理论也已出现。在六朝绘画理论著作中,顾恺之的画论 ,宗炳的画山水序 ,谢赫的古画品録 ,姚最的续古画品録是可以互相比肩的。而画山水序作为我国绘画理论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为中国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已经从对人物画的依附中解脱了出来。它涉及到了山水画美学的本体、创作、鉴赏、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出现,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美学特征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来,艺术反映生活就是以小见大,以近见远的,是一种不全之全。对于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的绘画,更是如此。宗炳在这段话中揭示了绘画中的远映透视原理。其“制小”,但“ 不累其似 ”,就是从小中见大来,其强调的重点在于小而似。这是山水画艺术表现方式最基本的要求。 “去之稍阔其见弥小”,这就是远小近大的透视原理最简练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