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 儿 积 食,赵柏翔,小儿疾病,也分为常见病与危急重症、遗传性疾病。此处,儿科是以常见病为主。这里面,最为常见的有三大类: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消化系统疾病(胃痛、积食、腹泻)、过敏性疾病(湿疹、荨麻疹、鼻炎)。临床上,不难发现:一些久病、难治疾病,基本上与脾胃有关,而小儿容易感冒发热、反复咳嗽、过敏等疾病,都会与积食有关(例如食积寒热、食积咳嗽这些病名)。所以,小儿无大病,积食多为患;脾胃后天之本,小儿诸病之源。 因此,今日专门讲解小儿积食的问题。,汉仪雪君体简 32号字 1.5倍行间距,概述积食,也就是“食积”,属于古人所言的“九积”之一 “九积”:食积、酒积、气积、涎积、痰积、癖
2、积、水积、血积、肉积。积食,如果从字面上了解,就是食滞不消,日久成积。最早对此病有所认识的,是诸病源候论,其里称为“宿食不消候”、“伤饱候”。这里面,注意一下“伤饱候”。 候,就是征兆,表现 伤饱,就是饮食受伤,吃得太多 太有立体感了,相当给力。讲得更加通俗一点,就是相当现代医学的“消化不良”。但是,绝对比“消化不良”更具有整体性,显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个体化!,汉仪雪君体简 32号字 1.5倍行间距,对于“积食”的定义: 目前在教科书上的是: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肠胃、脾运失司。临床当中是以不食乳食、腹胀、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但是,根据临床,个人将其做出修改: 因小儿先天中焦虚弱,
3、加之后天喂养不当,内伤乳食,中焦失司,浊气留积胃肠所引起最常见的病证 1、定义的认识 (1)先天中焦虚弱 此处,关键在于“先天”。什么是“先天”?简单来讲,小儿分娩之前,都称为“先天”,也就是胎儿进入产道之前。 “先天中焦虚弱”,本质也就是先天禀赋不足,只不过此处特指中焦而已,重点在于“寒”。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章,A、怀孕前: 夫妻一方(女方多见)或者双方是寒性体质,也就是体寒。 先天禀赋,此处讲的是体质禀赋,最多见的就是寒性体质与过敏体质。 说到底,过敏体质绝大多数是寒性体质。B、怀孕时: 此时问题在于母亲。如果孕妇体质本来就是寒性体质,此后小儿绝大多数是“寒”。如果孕妇在于怀孕
4、期间,过度食用生冷(饮料、水果)、肉类,也会导致日后小儿寒体。西医有“幽门肥厚性梗阻”这种疾病 就是喂奶时就吐奶,而且很有特点:他不是马上吐而是过一段时间再吐。吐的都是蛋花状有点凝固的奶。实际就是小孩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身体发育出了问题造成这个幽门肥厚。其本质也是寒性体质的问题。,在这里,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体质,是不是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畏寒肢冷、四逆,多喜温暖;神疲蜷卧;腰腹虚冷而痛,但喜温喜按;脉沉、微、弱,或者弦、紧、濡。若是中焦,则是胃脘部胀满不适,或者疼痛,或者恶心呕吐,嗳气呕逆之类。 因此,母亲很关键,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小孩。 所以,一对母子,一定是息息相连,一个家庭也是
5、如此。周易里面,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后天喂养不当 后天,就是小儿出生之后的问题。 在人体脏腑方面,脾胃就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人的后天就是依靠饮食、依靠脾胃。),输入 大字,若是小儿先天不足,往往可以通过后天调理来改变身体状态,这就是以后天养先天。 至于小儿喂养不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A、母体体寒: 因为母体寒,其乳汁也是偏寒,则不合适母乳。因为小儿食用,也是相当于食用生冷。 若是其伴有严重的瘀血证候(面部多斑、口唇色暗、紫,舌质暗或瘀斑、瘀点,舌底脉络曲张明显),那母体的乳汁更是含有大量浊气,更加不适合喂奶。 B、喂养不当: 往往发生于添加辅食或者断奶之后。
6、 例如过早添加辅食,或者辅食添加错误。 或者饮食不规律,或者饮食不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或者五味过度(偏食)、或者吃零食,或者奶类、水果、肉类过度等等问题,都应该会损伤中焦。,输入 大字,输入 大字,还有一点,其虽然不属于喂养方面,但也是病因,往往与疾病医疗相关,所以需要讲明。 例如,小儿感冒发烧而经常使用抗生素、输液、退烧药(美林、泰诺林等); 例如,经常认为小儿“上火”,给予清热药物“清火”; 例如,小儿大病、急重病(腹泻)治疗不当。 (3)内伤乳食,中焦失司 中焦,为木土之地。 土,就是脾胃、肠;木,即是肝、胆。 脾主运化(吸收),胃主腐熟、受盛(消化),肝胆主调节。 所以,饮食
7、入胃,水谷精微的吸收与输送,是经过中焦多方面共同协调的结果。 若是小儿先天中焦不足,加上后天喂养不当,那就会导致“内伤乳食”,最终是“中焦失司”。,所以,中焦内伤乳食,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结果。 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人拉车,他只能拉动一个人,结果,车上跳上三个人,那这个人就要使劲拉,一使劲不就伤着了,那在我们人体也一样我们的脾胃也会伤着。 “中焦失司”,主要体现在木土失调(神志变化)与脾胃失司(运转弱以及升降失常,例如能食、便秘、腹泻等)。4)浊气留积胃肠 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其中的精微物质,经过吸收与转输全身,而其中的糟粕(食物残渣)就会绝大部分排除体外,一小部分残留在胃肠。 如果患者“内
8、伤乳食,中焦失司”,就会使得精微物质减少,反而糟粕多,并且“留积胃肠”。 需要注意,此处说“浊气”,其除了食物糟粕之外,还包括人体自身产生的水、湿、痰、饮,瘀血,寒气等各种毒邪。 所以,虽然定义为“积食”,实际上是多种浊气在胃肠的留积。,2、病机变化与病理因素 从定义上可以看到,此患者的最基本病机就是“中焦失司”,是中焦不足,加上后天失养导致的中焦损伤,共同的结果。 所以,其含有“中焦运弱”与“中焦虚损”两方面。在病理产物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食物糟粕。 但是,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疾病的病机也是如此。 因为小儿中焦,若是先天不足,或者后天损伤,那么不管是禀赋父母的寒
9、性体质,还是后天导致的,那么,体内的寒邪是存在的,如果在中焦,称为中寒;因为寒邪性冷,容易凝聚津液,或者是中焦不能运化、气化体内的水液,此时,就会变成水湿痰饮;若是影响营血,就能造成瘀血。 因为中焦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所以,也会导致小儿气血不足。 若是长期如此,“郁而化热”,积食、水湿痰饮、瘀血就会化热,形成热邪。 所以,小儿“积食”病,在病机变化上多数以寒湿为主,夹有热; 但是,也会有部分小儿,因为热邪太盛,形成以阳热证为主,但是调整寒热之后,患儿仍以中焦虚损为主。 同时,新发的,往往是实证为主,而久病者,则是虚实夹杂,也有部分是虚证为主。,3、临床症状 A、常症:酸、臭、胀、热 小儿其基本病
10、机为“中焦运弱”与“中焦虚损”。 若是脾主运化失常,就会出现胃胀、腹胀,有的时候是肉眼可见:肚子鼓鼓的,如果有热,则是腹部温度高(趴着睡觉),大便干结或者便秘(转运弱), 有的时候腹泻(清浊不分,酸,若是有热,则是臭); 若是胃的腐熟受盛失常,就是纳少或者纳呆,伴有嗳气、呃逆,如果有热,则是多食、口臭。 在舌苔方面,多厚腻苔或者花剥苔(甚至地图舌)。 此时,若是病机以寒湿为主,阻滞阳气,不能温润机体,则是面色青白,以鼻唇周为主,无光泽,手足凉,以足冷为主,平时大便多不成形,小便色白。舌质淡或者淡红,苔白。脉缓弱,或沉,有的弦紧。 若是以阳热证为主,热邪充斥胃肠,则是贪凉喜冷(踢被子),口臭、怕
11、热、汗出,手足心潮热,大便多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B、变症:积食病久,面貌多样对健康影响很大 a 积食发热 因为长期以来,浊气留积胃肠,日久化热,热邪越来越盛,就可能导致反复发热。 此种发热,多为低热或者中热,很少看到高热。 若是突发的高热,则多为感冒。所以,此时一定要区别积食发热与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突发性,多数高热,手背热为主,伴有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 b 烦躁不寐 因为积食,导致内伤乳食,中焦失司,其可以表现为木土失调。 木气失调,则神志变化,例如心烦、脾气急、躁动不安,夜间不寐(翻来覆去),甚至哭啼惊恐。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土弱为主,虚寒证候 另一种是以
12、土热为主,多因热,扰乱神魂。,c 易感外邪 因为中焦虚损,气血生成不足,那么卫外的营卫(正气)就会不足,能防御外邪入侵,小儿经常反复感冒、甚至咳嗽。 有的一月一次,有的一周一次。 此种小儿,多数存在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或者慢性扁桃体炎(气血虚,夹有痰湿),或者腺样体肿大,或者夜间盗汗明显。 d 生长迟缓 本是先天中焦虚弱,加之后天乳食不断损伤,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不长肉、不长高),多皮肤干燥粗糙、松散感,面色萎黄,口唇色白,少气懒言。 也有的小孩容易汗出、盗汗。,e 过敏性疾病 因为浊气留积胃肠,不易排出,若是堆积于体内,多发过敏性疾病,如鼻炎、湿疹、荨麻疹之类。 f 乳肝
13、综合征 若是发于婴儿、新生儿,则是寒湿阻滞,胆汁外泄,形成黄疸。 g “疳积” 此为积食的严重状态。 是因为中焦亏损,寒湿、瘀血、郁热凝结,气血严重亏虚而形成。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为主要表现。 无“积”不成 “疳”。 积为疳之渐,疳为积之重。,积食的判断 1、闻口气。小儿口气臭(可能是酸臭或腐臭等),必定是积食。除了闻口气,家长还要留意孩子打嗝儿时候的味道,孩子打嗝时候立即凑近闻闻,有的孩子虽然平时闻没有口气,但是打嗝反出的味道具有呕吐酸臭味,这个状况比平日也有口气出现的更早,此时处理会更容易。 2、观大便。大便很臭(可能是酸臭),必定有积食。积食大便不正常(不顺畅或拉稀
14、,但都偏臭);或刚开始拉稀臭,拉几天就不臭了;或放屁特别臭;大便颜色也不正常,一般偏深如黑色。 3、摸温度。看手心脚心是否比平时热。如果发烧是手心手背、肚子后背温差很大(嘴唇碰来检查),比如肚子很烫背不烫、并且手心很烫手背不烫则必定积食 4、看舌苔。看是否厚腻,有些孩子舌苔虽然不厚,但是舌尖红。积食几天后舌苔会偏厚,逐渐变黄腻;舌苔黄厚一般就是已经积食至少几天了;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也必定是有积食。,5、看脸蛋。有没出现脸蛋发红,一边(一般是右边)偏烫;有的是在两侧出现红血丝或者白斑。 6、看食欲。食欲不正常,可能是不想吃东西,也可能总是吃不饱的样子,或挑食喜肉;如果出现吐泻发热咳嗽鼻涕等症状,
15、想想是不是吃多吃杂后出现的。 7、看睡眠。晚上睡觉不安,不停扳,爱趴睡,子时过后满床翻滚,这头翻那头,哭闹(积食必然会睡觉不安,所谓胃不和卧不安),还有磨牙的。 8、严重的嗓子、扁桃体、咽喉发炎,一般开始都是发红,有化脓了变白 9、喊肚子痛,大便后就不痛了,可能还要痛 程度不同病程不同表现不同,不是所有这些症状都有,只有前3条有一条就能判断是积食。如果有感冒症状,并排除积食,则按感冒处理。 另外屁臭也是消化问题,可怀疑积食,1、按摩疗法 A 分推阴阳 位置:腹部。 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 B、太极按摩(苏永泉老先生) 乳母平膝而坐,将儿拖放其上或仰卧床上, 医者
16、将手烤热(天凉寒冷季节),左手或右手内劳宫对准儿太极穴(劳宫穴的具体位置就是握拳后中指指尖对准的地方,太极穴就是肚脐)施一与儿腹式呼吸腹壁起伏的频率相等的外力,用力极微,重在意,在合拍,使产生共振的效果。 C、摩腹疗法 卧式,自然呼吸。双手叠掌置脐下腹部,男子左手掌心贴腹,右手覆左手上;女子相反。以脐为中心,两手绕脐,由小至大。 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中对摩腹疗法有了更详细的论述。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例如捏脊疗法、运八卦等。 关键不在于你做了多少次,也不在于你一分钟推拿120下。而是在于你的手法力度适中、柔韧不中断、意念集中。,2、指压疗法(针刺疗法) A、足三里穴 位置:是“足阳明胃经”的主
17、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 B、中脘穴 位置: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C、至阳穴(阿是穴) 位置: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最善温暖中焦 D、内庭穴 位置: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善清肠胃之热。 E、四缝穴(刺血) 经外奇穴,位于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除了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外,其治疗范围在逐渐扩大。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注意:四缝穴,一定是使用刺血、放血的方法,效果才好,3、药囊疗法 藿香、艾叶、紫苏等量 适量,装入香囊中,挂于颈。三日换新。4、脐敷疗法 用半丸附子理中丸外敷肚脐。 适合寒性体质患儿 注意:如果小儿在外敷过程中,出现大便不成形,这是排病反应。如果是大便干结,最好停下来。好吧,就聊到这里,我讲的比较体统,主要是很多妈妈都是学习过中医的,或者正在进行中,这样对大家都能有很系统的认识与辨证,而且,讲的这些,有外传的可能,如果是中医医生看到、学习,那是对临床儿科都有好处 积食的判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