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项训练(五) 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阅读一、语文基础知识(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钉书机 根深蒂固机械(ji) 蓦(m)然回首B全天候 如毛饮血汗(hn)毛 痴(ch)心妄想C贴标签 误入其途粳(gn)米 退避三舍(sh)D路由器 知书达理矫(jio)正 股肱(n)之臣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雷锋、优秀共产党员郭明义同志的微博能够从众多的名人微博中脱颖而出,确实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B具有艺术气质的人,能够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稍纵即逝,把每一笔画、每一个字都看作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C在人生的道路上,即
2、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的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D只有懂得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不贪图蝇头小利,不轻信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语,才能避免上当受骗。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 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 ,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B. 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C. 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 3 月 13 日起,地铁 1 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 3 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 2
3、 分 05 秒。D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和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20 世纪的中国文学从古老的历史中走来,它_过与传统母体文化断裂的痛苦,更_到降生的喜悦。_,_,_。但中国文学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迫使它必须清醒,由清醒而冷静,由冷静而自强。感受经历被迫敞开的国门令它茫然失措浓烈的“老中国”气息使它步履维艰突如其来的“欧风美雨”更是让它惊叹自卑A. B. C. D. 5下列文学形象与其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窦娥 哈姆莱特 芦柴棒 大堰河A关汉卿 塞万提斯 茅盾 徐志摩B
4、马致远 莎士比亚 茅盾 艾青C关汉卿 莎士比亚 夏衍 艾青D马致远 塞万提斯 夏衍 徐志摩二、名句名篇默写(8 分)6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 4 道题)。(1)令初下,群臣进谏,_;数月之后,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2)烟笼寒水月笼沙,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3)_,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_。 (欧阳修醉翁亭记)(4)寄蜉蝣于天地,_。 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5)千古江山,_。舞榭歌台,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地也,_!天也,_!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关汉卿窦娥冤)三、古代诗歌阅读(33 分)(一)阅读下
5、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 分)赠卖松人唐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 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 尘!【注】 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翠楼:泛指富贵人家。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7(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两句写到了卖松人到都城长安卖松树,虽为求利,但心思独特。B第五句写松树虽叶瘦却曾顶风傲雪,介绍了松树的特点及其经历。C第六句写松树花色浅淡而缺少春意,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D第八句写出了松树遍售于六街而无人购买、徒蒙灰尘的无奈际遇。(2)第二联中的“寒涧”一词有什么作用?
6、(4 分)答:_8作者借“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两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举例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不少于 200 字)(10 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8 分)临江仙 后蜀鹿虔扆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 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注】 翠华: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此处指代帝王。9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绮窗愁对秋空”直接写出深秋时节作者对往日欢愉不再的忧思愁苦。B “玉楼”指华丽的楼台,可以想见,这里曾经歌舞升平,热闹非凡。C上阕将今日的
7、荒凉凄清与昔日的显赫繁华作对比,寄托了诗人的无穷感叹。D本词通过描写荒苑的景象来抒发感情,所有景语实为情语。10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作者将沉痛的故国幽情与出色的艺术手法相结合,才谱写出这首历代传唱的佳作。请就此评价,结合下阕词句进行赏析。(5 分)答:_(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8 分)满庭芳宋张风子咄哉牛儿,心壮力壮,几人能可牵系。为爱原上,娇嫩草萋萋。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后、岂顾群迷。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能有智,长绳牢把,短梢高携。任从它,入泥入水无为。我自心调步稳,青松下、横笛长吹。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1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8、牛儿强健倔强,只管啃食原野上的嫩草,离家越来越远了。B牧童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入水,却不加以管束。C青松下,牧童悠然自得地吹起了长笛,显示出愉快的心情。D本词语言朴实无华,饶有风趣,富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12本词最后三句“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勾勒出一幅“月下晚归图” ,请简要赏析这样写有何妙处。(5 分)答:_专项训练( 五)1D 解析 A 项,订书机,机械(xi);B 项,茹毛饮血,汗(hn)毛;C 项,误入歧途,粳(jn)米。2A 解析 A 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B 项,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C 项,一息尚存:指还有
9、一口气,表示直到生命最后的阶段。 D 项,花言巧语:指虚假而动听的话。3C 解析 A 项, “超过 50%以上” ,成分赘余;B 项, “不仅对世界而且反映美国” ,语序不当;D 项, “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 ,不合逻辑。4B 解析 本语段的主要内容是:20 世纪的中国文学遭受着传统母体文化断裂的痛苦,还遭受着“欧美风雨”的冲击。从词语搭配看,处应填“经历” , 处应填“感受” ;从上下文衔接的角度看,国门敞开才有欧美风雨的“突如其来” , 相连,首句有“与传统母体文化断裂的痛苦” ,第二句开头首先说的应是传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5C 解析 对文学常识的准确记忆是解答本题
10、的关键。6(1)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2)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3)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5)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7(1)C 解析 “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错,作者对松树没有批评。(2)答案 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艰苦;与下一句中的“翠楼”形成对照;为下联的“瘦叶几经雪”做铺垫;暗示了松树难以得到权贵的喜爱。(四个要点,每点 1 分;答“交代了上句怜君意独真的理由” ,可充抵后三点中的一点,得 1 分)解析 从以下几个疑问可得出答案:“寒涧”是松树的生长地,这里为什么要点明?由全诗看
11、,此树并不得长安人喜欢,可卖松人却要把它卖给“翠楼人” ,一寒地之木(瘦叶、淡花),一富贵之人,如何相谐?这样的对照为下文“徒染六街尘”做好了铺垫,长安只重桃李,这样的松树寄托了卖花人甚至诗人自己的“真”意,但又有谁理解呢?8答案 示例:长安城中的人们偏爱桃李等鲜艳之物,对松树不闻不问,反映了人们热衷于追求光鲜亮丽的外在之物,却对于经雪傲霜的内在之物极少关注的现象。人们对镁光灯下的明星追捧歆慕,却对居于幕后、真正为电影灵魂的编剧、配乐、摄影从未关注。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多热点的喧闹世界,有太多的闪光点去抓住人们的眼球,让人们忘记了闪光灯后的黑暗,而那些黑暗恰恰更具有深度,更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12、。如桃李一般的外在美固然迷人,但却短暂易逝,如松一般的内在美虽不易被发现,但却令人回味无穷。(“社会现象”表述准确,4 分;举例恰当具体,2 分;能分析事例的价值,论述这种现象的危害等,2 分;表达准确、简洁、有条理,2 分)解析 第一问是诗歌理解的核心。结合全诗,结合注释中介绍的诗人生平,便可知作者对松持赞美态度,也为松不被赏识而不平,而且松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就是作者自喻。有才华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和显赫的家世就不被赏识,这样的社会现象很多很多,如权贵们只看重趋时媚俗的阿顺之人,正直有才能的寒士不被任用(或屡遭打击) ;如长安的富贵之人只看重人(或物 )的外在魅力,而忽略其内在的价值,致使有德有
13、才之人(或有美好内涵的物)被冷落等等。举例可就近寻找,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谈认识一定要明确,要结合本诗和所举例子分析。诗歌赏析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奢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在待价而沽的浓香艳色中,居然连“瘦叶” “淡花”的松树也出现了;于是诗人产生了感慨,叹息卖树人这种行为的不合时宜。诗题为“赠卖松人” ,就从卖松人这一角度来着笔。卖松人把松树作为商品送入市场,和桃李去竞争,意在求利,结果却不能达到目的,这件事的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诗人借题发挥,用婉而多讽的语言寄托了自己的情愫。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强劲,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
14、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 。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瘦叶” “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的。诗人慨叹的是长安人只能够欣赏妖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和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
15、而已。这首诗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9A 解析 这一句是写愁,但为何而愁,诗人并未直接写出。10答案 示例:我同意学者的观点,如下片中“烟月”一句,将朦胧的月光拟人化,描绘出一幅月光依旧照深宫,而深宫已是荒寂废苑的画面,写出了亡国后的悲凉气氛;“藕花相向野塘中”的“野”字也写出了亡国后池塘无人照料的荒芜场景; “泣香红”则调动感官,并将花拟人化,更好地
16、写出了对亡国的忧思愁苦之情。作者寄情于景,使读者感受到了作品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沉痛亡国之情。(答对手法,如拟人、对比、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等,1 分,答其他手法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联系诗句具体赏析 3 分;语言表达顺畅得体 1 分)解析 题干中第一句话确定了回答的中心话题,即诗人用什么样“出色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沉痛的故国幽情。第二句则是明确的要求:对下阕词句进行分析,证明前面给出的话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白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然后明确这种艺术手法在下阕哪些词句中得到了体现,又对表达作者的亡国之叹起到了什么作用。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黍离之悲”的词。作者的“黍离之悲” ,既不是通过自己之口直接表达的,
17、也不是借助他人之口间接描述的,而是由词人笔下的景物折射出来的上阕开篇二句,便酝酿了全词冷寂荒凉的基调:紧扣的铁锁、深闭的重门、萧瑟的荒苑、积尘的户牖、孤寂的秋空,一切都笼罩于无言之“静”中,既在视觉上造成了浑重沉闷的压抑感,又流露出饱含历史沧桑的悲哀。此处“秋”字点明时间为清秋时节,而“愁”字则可谓全词的词眼,整章的情景描写乃依此散发开去。 “愁”为何事呢?随后“翠华”三句即晓以明情,原来是人去楼空、歌吹声断之悲。 “翠华”代指蜀主, “玉楼”谓华丽的楼台。可以想知,歌舞升平的玉楼作为欢娱的圣地,定曾觥筹交错,热闹非凡,这与当年鹿虔扆追随后蜀主孟昶的宴赏快意生活,又有着怎样的相似啊!然而世事无
18、常,无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由此不难发现, “愁”之意味其实颇为深厚,并不限指对昔日欢娱不再的叹息,其更真切的内涵还在于作者深沉的故主之念与故国之思,这一亡国臣子的千转愁肠有着更普遍的感染力。下阕转以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抒人物之情思,主要集中于对烟月、藕花两个意象的描写。“烟月”谓夜雾朦胧、薄云笼罩之月色,道出正是夜阑人尽时,为愁人更添愁绪;“人事改”则暗寓朝代变迁之沧海桑田,与上阕“玉楼”三句互相应和,可见文字针脚绵密;“还照” ,则似乎隐含了些许无奈、埋怨与悲哀,是怨明月之天真,还是悲人心之麻木无知呢?个中情旨,颇可玩味,以拟人手法,将年年岁岁依然如旧之明月写得懵懵懂懂、不晓人事,却真实可感。
19、烟月无知,藕花有情,作者又将情感表现视角由月照深宫移换至池塘藕花。经过烽烟的无情摧毁,华丽的楼台变成了一片断井颓垣,昔日繁花似锦的荷塘如今亦由于无人整葺而荒芜,剩下的只有那疏疏落落的藕花尚在绽放。 “相向”三句道出了藕花之深情,将花中夜露喻为哭泣的清泪,从动作之“相向” 、嗅觉之“香” 、色彩之“红”等角度生动形象地描摹了藕花的袅娜柔弱、多情可怜,正与月之不谙人情映照。其末,作者又借藕花之“暗伤亡国”点明主旨,在言达深沉心声的同时,亦对全词作以收束。鹿虔扆长于小词,特为后蜀主孟昶欣赏。 花间集收其词六首,这首临江仙应推其最出色的代表作。11B 解析 “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入水,却不加以
20、管束”与词意不符。词中表现的是牧童的沉稳、淡定、从容与闲适自处,而不是“只顾自己玩耍”的无知小孩。12答案 这几句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儿回家,在一片清澈的月光下,人和牛的影子渐渐消失在归途中的画面。(1 分)融情于景,(1 分) 表现了强健倔强的牛儿和机智沉稳的牧童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或:“营造了和谐、宁静、美好的意境 ”);(1 分)表达了词人对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或:“向往 ”“留恋”等) 之情。(1 分) 全词以这样一幅牧童月下骑牛晚归的图景作为结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1 分)解析 赏析妙趣,首先是理解诗意,所以解释诗句就成了赏析的基础;而诗歌之妙往往在于诗人的妙笔诗心,在这首词中
21、便表现在其巧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正因为这些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妙处,表达了情感,即有了艺术效果。依此解答从语言到手法再到效果、主旨,就是不错的赏析。诗歌赏析此词像一幅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卷,语词朴实无华而又饶有风趣,读来忍俊不禁,把牧童和牛的形象描绘得十分传神:牛儿壮,草儿嫩,牛逐草,奔走欢,路儿遥,到家迟,且不顾,好一头贪嘴恋草的牛;而牧童智,牢抓绳,携短梢,任牛行,自吹笛,青松下,也是一个悠闲自在的小牧童。田园生活的那份自在之乐、闲适之情在这样的牧歌式生活图景中得到极好的表现。但词的最后竟又生出几分怅惘,牧童和他的牛儿都归去了,再也找不见,连那笛声也散了余音。只有一轮明月当空:宁静的乡村,明净的月儿,空旷的四野,诗人的内心也应明净而恬淡。如此结尾,画面形象,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而词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留恋和羡慕,也就表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