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研究综述导读:无论是对心理理论发展本身的研究,还是对其发展机制的研究,研究者均认为学前期是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将其与幼儿教育实践相结合,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加以落实,将是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一、引言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曾经长期集中在“儿童如何认识外部物理世界”的探讨上,如研究儿童关于客体、时间、空间、因果推理等概念的发生与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家对“儿童如何认识心理世界” 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儿童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从而开辟了“儿童心理理论” 这一研究领域。 1随着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心理理
2、论逐渐成为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热门话题,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当前,不仅仅是发展心理学家,哲学、精神病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也都对研究儿童心理理论产生兴趣。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需要儿童经历复杂的认知判断过程,拥有较为高级的认知能力。因为在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儿童不仅仅需要了解自己,而且必须发展对他人角色、性格和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最初表现就是从视觉等角度了解父母、同伴与自己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儿童心理理论是联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性交往的重要桥梁,对于儿童今后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极为重要。 2对于
3、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理论解释是心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心理理论能力属于不同于其他认知能力的特定领域,即具有领域特殊性,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理论论、模块论和拟化论等(CarruthersFlavellGopnikMoore,1996) ;3另一类认为心理理论能力可以像一般的认知能力一样去解释,如执行功能、心理表征等(Carlson,Mandell&Williams,2004) 。 4 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研究,迄今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二、作为特定领域
4、能力的儿童心理理论一部分研究者将心理理论能力视为一种独立于其他发展领域的特定能力,认为其发展特征具有领域特殊性。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研究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1理论的理论(TheoryTheory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我们关于心理的知识包含的不是实际的科学理论,而是某种日常的“框架” 或“基础的”理论。研究者发现,儿童心理理论向成人发展的过程大致有三个重要阶段:首先是大约 2 岁时,儿童获得某种“愿望心理学” 理论,以愿望来解释行为;其次是大约 3 岁时,儿童获得“愿望信念心理学” 理论,开始有了信念和想法,但是仍然以愿望来解释行为,信念只是处于辅助地位;最后一个阶段是大约 4 岁
5、时,儿童获得类似于成人的“信念愿望心理学”理论,由自身的想法和信念来影响自己的行为。在儿童心理理论形成的过程中,经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方式类似于皮亚杰的平衡化作用机制,即经验引发不平衡并由此达成某种新的较高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心理理论) 。2模块理论(ModularityTheory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他的许多研究是在自闭症儿童中进行的。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三个特殊领域模块化机制的连续神经成熟而获得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必需的。这三个机制分别是身体理论机制(TheoryofBodymechanism,ToBM)和两个心理理论机制(TheoryofMi
6、ndmechanism,ToMM) 。其中 ToBM 发展于婴儿出生的第一年早期;ToMM1 在第一年后期起作用,ToMM2 在第二年开始发展。这些机制的发展决定了儿童不同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3匹配理论(MatchingTheories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是婴幼儿必须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处于等价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的相似性。通过对心理活动情境的不断观察和再认,儿童对这种等价关系的认识不断发展,逐渐获得系统的心理理论知识。4拟化理论(SimulationTheory)这一理论由 Harris 等研究者提出。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并不赞同理论论,他们认为儿
7、童的心理认识并不具有理论的性质。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具有某种内省性觉知,能够通过一种角色拟化过程来推论他人的心理状态,即儿童可以通过想象和在心理上拟化其他人所处的情境来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儿童发展的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越来越准确的拟化能力。尽管人们在预测和解释行为时求助于理论,但心理拟化理论在社会认知和技能获得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不同理论的倡导者不乏支持自己观点及反对其他理论的依据,而不同的理论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开展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研究。虽然理论论仍是当前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但是无论哪种理论都只是解释了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方面。我们在解释儿童心理理
8、论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时需要选择各种观点的合理成分,以便对实际的情况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三、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心理理论另一种观点将心理理论视为一种认知能力,并从执行功能和心理表征等方面对其发展机制进行研究。1执行功能和抑制性控制的研究执行功能(executivefunction )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结构,指那些对个体的意识和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各种操作过程,例如自我调节、认知的灵活性、反应抑制、计划等等。它主要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性控制以及认知转换三个要素。其中抑制性控制(inhibitorycontrol)作为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Hughes,1998) 。 5由于学前期是儿童心
9、理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而以抑制性控制为核心的执行功能近年来被认定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研究学前儿童抑制性控制能力的发展及其特征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抑制性控制是指在完成某项认知任务、达到认知表征目标时,对无关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进行控制的能力。抑制性控制在决定多种心理过程如何协同工作以成功完成一项任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执行功能的发展有助于解释个体的认知能力和个体在多种皮亚杰式任务上的表现。此外,它也涉及儿童情绪、道德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根据执行功能研究者的观点,抑制性控制可能从两个方面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产生影响,即:影响心理理论的发生或者影响心理理论的表达。因此关于抑制性控
10、制的理论又可以分为发生说和表达说两种观点。发生说认为,儿童在能够建构复杂的心理概念之前,首先要具有一定水平的执行功能。如果没有使自己从当前刺激中分离出来的能力的话,儿童是不能在这个当前刺激的表征水平上作出反应的。因此,根据发生说的观点,儿童只有具备正常的执行功能,才能获得某些关键性概念,进而顺利完成心理理论任务。而表达说则认为,儿童已经拥有某些关键性的概念,只是在心理理论任务中不能正确地将它们表达出来,因为他们不能抑制关于事件真实状态的认知。许多心理理论任务的完成需要儿童克服具有优势反应倾向或习惯性倾向的认知活动,避免说出事件的真实情况。而这些都需要具备正常的执行功能才能完成。根据表达说的观点
11、,儿童在错误信念、外表与事实、欺骗等心理理论任务的标准测量中失败,可能不是因为纯粹缺乏某种概念,而是在将这些概念性知识成功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只有具备正常的执行功能,已有的心理理论才能正确地表达出来。 6心理理论研究者之所以认为心理理论与抑制性控制相关,主要因为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者的发展关键期相近。学前期既是儿童心理理论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也是儿童执行功能发展期。来自脑成像研究的证据。对执行功能的研究最初源于神经心理学研究中对前额叶损伤病人的分析;而前额叶也是控制心理理论的生理基础。来自自闭症患者的证据。大量研究表明了自闭症与心理理论发展相关,而自闭症患者在诸如威
12、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等经典的执行功能任务中也表现出异常。根据执行功能的表达说,成功完成心理理论任务可能需要得到发展得很好的抑制性功能的协助。 7近几年来,研究者运用各种心理理论任务和抑制性控制任务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执行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性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尚无定论。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解释,可以概括为四种观点8:心理理论能力是执行功能的先决条件。执行功能是心理理论能力的先决条件。心理理论能力与执行功能有某些共同的心理成分,两者并行发展。心理理论能力作为执行功能的一个整合部分,后者包含前者。2抑制性控制的生理基础研究抑制性控制的重要发展期是人生的前六年,而 36 岁是其发生显著性变
13、化的时期。来自生理和行为发展两方面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对脑损伤成人患者的研究表明,大脑前额叶是参与抑制过程和更普遍意义上的执行功能的重要生理基础。另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前额叶损伤导致抑制发展的停滞和缺损。尽管在婴儿期前额叶发展十分迅速,但在 47 岁之间它经历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发展冲刺期。因此,抑制性控制发展的迟缓,很可能与前额叶皮质成熟较晚有关。抑制性控制功能获得显著发展是在学前期。在这一时期,当一项任务要求儿童延迟作出某种反应时,他们开始能够按要求压制自己对某些事物不作出反应。3.抑制性控制研究的几种范式目前,用来评估学前期儿童抑制性控制能力发展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游戏范式。首先,让儿童
14、重复实验者演示的两种手势,即“拳、拳掌、掌 ”,然后要求儿童做与实验者相反的手势,即“拳、掌掌、拳”。白天黑夜任务范式。当呈现画有月亮的黑夜图片时,儿童得说“白天”,当呈现明亮的、阳光普照的图片时,儿童得说“黑夜”。形状任务(shapestroop)范式。五种不同大小的卡片交叉放置,让儿童把其中的小卡片一一指出来。卡片排列任务范式。让儿童先按一个维度对一系列卡片进行排序,再按另一个不同的维度对同一批卡片进行排序。耳语任务范式。要求儿童自愿地低声说出 10 个卡通形象的名字(王江洋,2003) 。 9综上所述,近年来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对心理理论发展本身的
15、研究,还是对其发展机制的研究,研究者均认为学前期是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将其与幼儿教育实践相结合,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加以落实,将是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参考文献:1邓赐平,桑标,缪小春.儿童早期“心理理论” 发展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心理科学,2000,:399-403.2 8PERNERJ,LANGB,:MorethanacommonproblemofinhibitionJ .ChildDevelopment,2002,73:752-767.3:CulturalvariationsinthoeriesofmindJ.PsychologicalBulletin,
16、1998,123:3-32.4CARLSONSM,MANDELLDJ ,:Stabilityandpredictionfromages2to3J .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4,40:1105-1122.5:Linkswiththeoryofmindandverbalability J.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8,:233-253.6魏永刚.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中的作用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7RUSSELLJ,MAUTIMERN,SHARPES,“windowstask”asameasureofstrategicdeceptioninpreschoolersandautisticsubjectsJ.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4,:331-491.9王江洋.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抑制性控制关系研究进展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26(1):38-42.来源:学前教育 (教育科学)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钱文 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