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套题一,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时,要分析前三段的段意及前后段落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点出了题目的含义;第二段则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明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介绍写作缘由,抒发对大河家的依恋之情。,参考答案: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答出3点即可),【特别提醒】 回答作用类题目,一要注意本身的内容作用,二要注意与上下文的关系,三要注意对思想主题的作用。,【方法技巧】散文
2、作用类题目的答题技巧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要考虑的。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掌握常见答题模式。,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答:_(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含意,要注意句子所在语段的意思,另外,还要着重分析句中重点词语或修辞手法等。(1)句中“不露痕迹”指大河家的偏疏、原始,“沟通”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沟通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中国”,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中国”;(2)句是作者的真实感受,既是在大河家接
3、受心灵洗礼之后的感慨,又是对自己的警醒,也是对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的期待。,参考答案:(1)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2)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3.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把握
4、题干的要求及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综观全篇”,这就要求在文章整体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所给句子的作用。这句话的前文提到了“船客子”,这是大多数读者所不理解的称呼,这里很有介绍的必要;同时对“金客”“麦客”等下文要出现的词语也一并作了解释。从文章行文上来看,这几个句子句式整齐,与其他语句相比变化明显,在全文中起到了调节文章节奏的作用。,参考答案: 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4.(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
5、学作品的形象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1)文章对韩三十八老汉的坎坷人生经历作了介绍,就是用来说明老汉与黄河的关系,黄河是他坎坷一生的最好见证,他也在内心深处将黄河作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老汉喜欢看河是因为河与老汉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可以从黄河对老汉的人生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其实老汉的“默默无语”是对自己坎坷人生的醒悟。(2)联系文章题目“大河家”可知,作者写的虽是韩三十八老汉一个人的命运,却反映了像他这样的一个群体的命运,黄河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作者对这种关系的揭示也说明了他对这种情感的深切感悟。,参考答案:第(1)问: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壮观的黄河让
6、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第(2)问: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二、(2011郴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第段中鸟鸣声“唤醒”牛马、村庄、道路、树林、房屋,无理而妙,请说说用“唤醒”一词的妙处。答:_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和反复的手法,表现了鸟鸣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生机和美妙,表达了对鸟鸣的赞美。,2.说说第段中“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一句所表达的意蕴。答:_参考答案:表现了麻雀听到有人的声音的时候会安静下来,而没有人的声音的时候又
7、会放声歌唱的特点。从侧面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安详。,3.简要分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_参考答案:前一句引入对比的内容,暗含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后一句引用,来表明作者热爱自然的心声,突出文章中心。增强了文章结构的曲折性。前面的想象性描述在此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4.文章最后一句说“对于我来说,对于蛰居在钢筋水泥里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本文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想追求?答:_,参考答案:本文通过想象,描写了一系列美好祥和的画面,表现了鸟鸣声带给我们的快乐。作者之所以只写想象的东西,正表现出了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美好东西的缺失。在美好的画面下面,我们不难读出
8、作者的遗憾与伤感之情;而追求美好的情怀,又表现出了作者的期盼与乐观的感情。现代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灾难。针对这一情况,作者以散文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思考: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分隔,而应是双方的和谐共处。,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解释第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气场:_(2)块垒: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参考答案:(1)(气场:)故乡对游子的召唤,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所形成的磁场般的情感力量。(2)(块垒:)郁结在心中的烦闷,即作者与故乡在情感上的疏远、陌生。,2.文章第段所说的“一个曾经让
9、我费解,而且多年来不得其解的疑问”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答:_参考答案:为什么父亲在获得自由后,不顾年老体迈,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看看;老家那个偏僻山村究竟有什么在吸引双亲。作用:在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自然引出下文有关双亲返乡与父亲的死等情节的叙写。,3.为了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文章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先点明手法,再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参考答案:欲扬先抑。作者对老家的情感是深切的,但文章的前面部分反复写自己对老家模糊、暗淡、隔膜、疏远、困惑的印象,把老家当做“伤心之地”,通过前后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老家
10、的情感。首尾(前后)照应。文章开头写作者刚回到老家时的感觉,结尾进一步写离开老家时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老家的情感变化过程,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文章第和第段都写到心中的疑问如冰雪般融化,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开篇写“第一次回老家,竟是在我年过半百之后”,以及写“多年来不得其解的疑问”“正慢慢融化”,都设置了悬念,后文通过叙述双亲返乡,作者回涟源采风的经历,逐步解开这些疑团。,4.“但我相信这短暂的一晤,在我生命中注入的乡情,已足够我用来解读故乡。”请阅读到段,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并试结合你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对 “乡情”的理解。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情感态度的
11、能力。依据文本内容回答。,参考答案:第一问:作者回老家虽然只有匆匆几日,但感悟到了故乡所具有的和母亲相同的含义(母亲孕育了你的血肉躯体,故乡孕育了你的文化魂灵)。对游子而言,故乡永远是宽宥而慈祥的,故乡以“不矜之大美”征服了作者。这种深切的乡情值得作者去解读。第二问(提示):列举文学作品(如郁达夫故都的秋、鲁迅社戏、余光中乡愁或有关“乡情”的古典诗词等),言之成理即可。,四、(2011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结合全文,谈谈开篇第(1)(4)段在文中的作用。答:_答案:以优美之词渲染铺陈出牡丹的美并描绘人们为一睹牡丹芳容而千里迢迢奔赴洛阳的情形。并为下文关于牡丹的拒绝与坚守的
12、抒情议论作铺垫。,2.从第(12)段开始,作者转换到什么视角来抒写牡丹?这样的角色转换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转换到从第二人称“你”的角度来抒写牡丹,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而且也给阅读者提供了较大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3.阅读全文,说一说牡丹拒绝了什么,坚守的又是什么。答:_答案:表面上看,牡丹拒绝的是阴冷的天气,实质上,它拒绝的是世俗的权力和威压、游人赋予它的荣誉和赞颂、委顿和衰老。它坚守的是自己生命的自由和尊严、独立的个性和品位、绽放时的辉煌和完美。,4.牡丹懂得拒绝同时又坚守原则的个性会让你联想到哪些人呢?至少举两例阐述。答:_,答案:比如:屈原,他拒绝与楚国的统治者同流合
13、污,而宁可投江自尽。大诗人李白也是因为不愿意点头哈腰地去侍奉那些当权者,而辞官不做的。 著名画家徐悲鸿曾经拒绝给蒋介石画像,并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还有大文豪鲁迅也非常有原则性,他对待反动统治者和走狗是“横眉冷对”,而对待好学上进的青年人却是甘当老黄牛,可以说是立场鲜明。这些名人的事例告诉我们:伟人们有时正是因为善于拒绝而变得伟大的,不过拒绝是需要勇气的。你拒绝了金钱,就要面对生活的清贫;你拒绝了荣誉,就可能变得默默无闻。但只有懂得拒绝的人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也可以边举例边议论),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
14、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答:_(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答:_,参考答案:(1)把母亲比做“一座丰富的矿藏”,既说明自己很少写母亲是因为担心写不好,也突出了母亲的朴实深厚。(意思对即可)(2)以“唯一”“最后”来突出母亲的“惜粮如命”,赞美了母亲的节俭、不忘本。(意思对即可),2.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中的景物描写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答:_参考答案:特点:完成收割后的田野宁静、优美。作用:以此烘托母亲艰难翻地、捡拾残粮的劳动形象。,3.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答:_参考答案: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前文
15、;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体贴、深爱和赞美。,4.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探究。答:_,参考答案: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动作,展现了一个纯朴、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三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眼泪就出来了”,第五段中母亲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是写家人的心疼,从侧面烘托了纯朴、节俭的母亲。 通过细节描写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小锄头,母亲发现我以后却站不起来这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认真细心和翻地、捡拾的辛劳。通过外貌描写生动表现。第三段中“青衣青裤”、扎着黑色的包
16、巾、粘满了泥土的膝盖,第五段中母亲“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都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纯朴、辛劳。,一、(2010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4题。,套题二,1.“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含意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如本题“仰着脸”,既有表面义,又有深层义,“仰”有“仰望”之意,也有“敬仰”之意;同时“整个春天”说明作者的敬仰一直存在,好像贯串了整个春天。,参考答案: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敬仰之情尽管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这一深重的感
17、情好像贯串了整个春天。,【特别提醒】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若是在文中反复出现,就要结合全文来理解;若是出现在某个具体位置,则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本题就需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 二是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 三是看此句是否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注意将修辞还原。,2.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答: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思路,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标题及文本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对两只鸟的观察和思考。两只鸟活动变化的轨迹和作者的感受与思考都能作为我们把握文章思路的依
18、据。其次,抓住体现文本思路的一些标志性语句来帮助分析。如从倒数第二段“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可以看出这句话以上是作者的观察和猜测,这句话后面则是作者对人类自身的反省。而作者的观察和猜测又有层次,从“很快,我发现我错了”“现在我似乎知道了”等标志性语句可以看出文章思路的发展。,参考答案: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方法技巧】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重点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
19、么内容,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把握文章是怎样起承转合的。 重视具有前后衔接、照应关系的语言标志,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如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 段落层次不明显的文章,可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3.根据文意,请
20、简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信息,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弄清楚问的是什么,这里问的是为什么两只鸟选择第五棵树,并且选择把巢筑在梢顶。二是注意答题的信息区间。原文有这样的话语,“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可以断定答题区间在倒数二、三自然段。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作者表示判断的句子,不难得出答案。,参考答案: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祖宗的牌位),又与“文化传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出年青一代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可以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4.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
21、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把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句子理解结合起来,这句话出现在文末,涉及的信息区间是最后两段。首先,这是一个看似不确定的判断,但却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应该明确揭示出来。第二,要揭示出为什么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是人类的巨大痛苦,或这种痛苦指的是什么,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态度。第三,这种委婉的表达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参考答案:(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
22、、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二、(2011永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解释“还有洁净的土地不,不是洁净的,而是像它本来那样脏”一句中的“脏”的含义。答:_答案:实际上是一种洁净,是本来的、自然的、没有危机的。,2.试从修辞、句式或语言风格任一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第(二)部分的语言特色。答:_答案(提示):修辞方面:比喻、比拟、借代。(举例略)句式方面:整散结合,利于抒情。(举例略)语言风格:简练清丽,含蓄隽永。(举例略),3.有人认为本文第(四)部分的第五段可以删除,你认为呢?试结合全
23、文说说你的理由。答:_答案:不能。这是宕开一笔,以析字的方式解释“弄”的含义,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结构上,承上文深坑之“弄”,启下文天地之“弄”,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形散神聚,揭示了“弄”的深刻内涵,表达了作者的哲理思考。,4.“这是奔逃者的前世今生,是桃花源中人。”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现代社会中的“桃花源中人”是怎样的。答:_答案:生活在自然安宁的环境中;率性而为,有充分的精神自由;不受现实繁忙的工作和银钱、房子、马车、汽车甚至衣服等物质的拖累。,三、(2011常德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如何理解第(1)段中“许多文字还会是一种神秘的昭示”一句的含意?答:_答
24、案:许多文字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作者自身的一种生命性质,它能让你看到自己的生命状态。,2.作者写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却在文中用大量篇幅来叙写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和观后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这是作者在陈述自己当时的一段思想历程,目的是为了突出前后对生命认识的变化,使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强烈对比,借以强调突出本文的主旨。,3.请分析第(16)段中“生命有限但可以无限挥霍”一句的表达技巧及作用?答:_答案:采用比拟(“挥霍”)/或者反语(“说反话”)/或者对比(“有限”和“无限”)的手法,(指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即给分)形象地表达了只有不断删除生命中不再美好的“美好”回忆,才能不断重新开始。
25、,4.概括文中作者的“生命观”。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生命观”的?答:_答案:第一问:“生命观”(主旨):人要经常反思自己的生命过程,决不美化和流连于过去的一切,并坚信自己的醒悟和亲睹。这是一种不留念过去、抓紧现在、着眼于未来的不断追求,与时俱进的积极人生观。第二问:略。,四、(2011长沙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文章开头“剑桥的冬天真不好受”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答:_答案:(1)引出下文;(2)欲扬先抑(或反衬)的手法。,2.简要分析第(3)段的修辞手法。答:_答案:引用,表明时令特点;比拟,写出春天来临的轻快;排比,写出春风的轻盈与无处不在;反问兼拟人,强调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26、,3.作者在第(4)段中说“五百里的景物皆卷藏在这几里的方圆”,请说说该句中“卷藏”二字的妙用。答:_答案:“卷藏”是动词,在这里是浓缩、包容的意思。运用这个词纳千里于尺幅,形象生动地表达剑桥两岸美景的丰富。,4.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要点提示):表达了对剑桥的喜爱和赞许之情。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究得出:通过对剑桥冬天的冷艳之美和春天欢跃景象的描写;通过对剑桥丰厚历史文化蕴涵的赞颂;通过对剑桥“心”教特色的感悟和赞赏;通过对剑桥古趣的欣赏联想起故国的温情。,五、(2011长沙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理解文中画横线词句的含意。(1)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
27、答:_(2)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田园:_方寸灵台:_答案:(1)人可以视山水如好友,忘情山水间;但友情比山水更令人向往。(2)乡间小屋。心灵。,2.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陶渊明、王安石与苏东坡、杜甫等历史名人的材料。这些材料有怎样的作用?请概括作答。答:_答案:(1)说明人不仅需要有徜徉山水的幽情,也需要有温馨的友情。(2)说明人不仅有生活的小愿,也有政治的大愿。(3)表现了作者作为传统文化人的优雅情趣,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对“俗愿”的理解。答:_答案:“俗愿”是指身处民俗世间的愿望或牵挂,是相对隔绝尘寰的生活方式而言的生活态度
28、。在作者看来,隐逸山水之间,固然超凡脱俗,身处民间亦有众多雅趣,如使人温馨的友情,品味生活的雅愿等。,4.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怀。答:_答案:(1)对幽雅的田园生活的向往。(2)对忙碌的现实生活的无奈。(3)对淡泊高雅生活(传统文化生活)的热爱。(4)对乐观健康的都市生活的依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套题三,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具体表现。答:_参考答案:(1)外出发展,增长见识。(2)参加旅游,足迹扩张,镜头攻略。(每点2分,答全两点得满分),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答:_参考答案:“一片落叶”是作者富
29、含个性特征的心理境界的具体体现,(1分)通过“一片落叶”,凸显了作者借助凝视和想象形成的宁静、悠远的思想境地,(3分)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完整。(2分),3.第自然段“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一句中,“人们的野心”“传统的空间意识”分别指什么?请简要说明。答:_参考答案:“人们的野心”指追求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有时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3分)“传统的空间意识”即弥补履历的旅游过程中的心满意足。(3分),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怎样才能找到“另一片天空”。答:_参考答案: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凝视周围的世界;发挥想象展开心灵的世界;保持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30、或者不随同流俗,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答:_答案:记载着美好的童年时光。守住心中的信念与生命的尊严,在生命的激流中永不倒下。淡泊从容,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无私奉献,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1)我知道它们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答:_(2)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答:_,答案:(1)芦苇在四季的更替中,见证
31、了生命的荣枯兴衰;但它默默无闻,淡泊从容度着岁月,昭示生命的平凡。(3分)(2)人和芦苇一样,也会遭受生命的磨难,也应像芦苇那样坚守自己,正直坚强。(3分),3.请从修辞及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答:_,答案(示例):(1)比拟手法的运用。如“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一句,作者赋予阳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跃动、温暖;又如“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呢哝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吹芦苇所发出的声音柔和细密的特点。(3分,答成比喻给1分)(2)形象传神的动词。作者运用了“蹦窜”“追逐”“洒”“绽开”“掐”“飘起”等一系列动词,使画面有一种动态美,充满了乡土气息,表现了芦苇给
32、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3分),4.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答:_答案(提示):(1)人身处困境时,一定要像芦苇那样,守住希望的信念,捍卫自己生命的尊严;(2)淡定从容地对待生命的兴盛衰落,卸下名利的负累,朴素洁净地生活;(3)不强权、不卑躬屈膝,清醒顽强地守护自己的灵魂,正直坦荡高昂地生活。(可联系“一缕光芒”的内涵任选一个角度展开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本文以“青储香”为题,有什么作用?答:_参考答案:概括全文内容的作用:“青储香”既指发酵充分的青储饲料的醇厚气息;也指作
33、者对诗意乡村生活的赞美。(3分)结构上“青储香”起到了贯串全文的线索作用。(2分),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从那里望过去,毕竟还有大片的玉米地,而且最可喜的,是听到了突突突的马达声,有大型收割机,在那片尚堪称是“青纱帐”的大田里,仿佛大象举鼻迈进般地,雄伟地移动过来。答:_参考答案:调动视觉、听觉,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2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型收割机比喻成“大象举鼻”。(2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收割青储料的繁忙景象,使人如临其境。(2分),3.第五段描写开车男士的言行,目的是什么?第六段中作者说“我深深理解那位男士的感受”的原因是什么?答:_参考答案:(1)目的:作者通过描写开车男
34、士的言行是为了凸显“青储香”所代表的乡村文明具有给人留恋充实的心情、使人身心放松、获得休闲娱乐的作用。(2分)(2)原因:作者感受到城里人对以“青储香”为代表的诗意乡村的向往;城市文明发展中存在不足,不应以排斥和损害乡村文明为代价。(4分,其他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现状,谈谈你对“城市与乡村的好处的双发扬、城市与乡村的缺点的双消失”这句话的认识。答:_,参考答案:城市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发达,但环境受到污染,空气浑浊,且在城市生活的人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3分)乡村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医疗条件差,娱乐设施相对贫乏,生活比较单调。(3分)最理想的
35、境界是,城市、乡村的好处双发扬,缺点尽可能地减少或消失,从而达到城市和乡村彼此尊重,和谐共生。(2分)(其他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第一段描写散步时的见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心理描写。作者把散步的见闻转化为细腻的心理描写,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感觉、复杂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深刻认识。(表达技巧1分,分析2分),2.文中写祖父匆匆的脚步,有何作用?答:_答案:祖父匆匆的脚步与我在竹箩里的玩耍形成对比,用祖父的珍惜时间反衬我的不珍惜时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3.“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一部分耗蚀的
36、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作者真正想告诉我们什么?答:_答案: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当一个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往往已经浪费了许多宝贵的生命。只有浪费过生命的人,才会意识到光阴的可贵。(每问2分),4.有人认为“但是很久不那么做了终也让别人来讥笑自身么?”一段表现的是作者对光阴的珍惜,也有人认为这一段说的是作者浪费光阴的事情。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答:_,答案:示例一:表现作者对光阴的珍惜。这一段承接上面“你曾用欢笑驱赶你的光阴”一句,但“很久不那么做了”表示转折,可见下文是写作者对光阴的珍惜。“心变得沉重”“吝啬”等表现了作者对光阴的珍惜之情。示例二:说的是过去不珍惜光阴的事情。“
37、竟有一次”带有一种自责的情绪,然后作者开始回忆过去不珍惜光阴的事情,其中用尺测量光阴的速度是无所事事的表现,“好久”表示时间之长,“我为什么干这玩意儿呢”是对自己的责备。 (言之成理即可,6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文中说:“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人们砍树和父亲不砍树各怀着怎样的心理,表现出什么样的品质?答:_,参考答案:(1)(人们砍树的)心理:有人分了地就认为地里的树就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并担心政策反复,政府会把田地收走。(1分)品质:看重私利,缺乏信念和坚守。(2分)(2)(父亲不砍树的)心理:不忍砍掉那棵还没有真正
38、长成的树,期望它再长长。(1分)品质:父亲的善良和对信念的坚守。(2分),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内涵。(1)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答:_(2)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答:_,参考答案:(1)使用比喻手法,(1分)以“雪”的惨白阴冷比喻树桩的“白”,给人一种触目刺眼的感觉,形象地传达出父亲看到树被砍伐后心理上的疼痛和伤感。(2分)(2)使用拟人手法,(1分)树桩的“沉默和蔑视”是对人性贪婪和人们失去敬畏之心的无声控诉。(2分)(如从“岁月的灰黑色”答题,只给1分),3.本文中作者多次把树比喻成旗杆或旗,统观全文,从三个层面简
39、要说明作者这样写的深刻用意。答:_参考答案:(1)像旗一样直立挺拔的树象征(或比喻)父亲高大的形象及淳厚的美德。(2)“旗”象征“信念或信仰”,旗一样的树不断被伐掉,说明人们逐渐失去了信念或信仰。(3)以“旗”喻“树” 意在说明乡村伦理中的人性与品德能够荫庇后人,可敬可畏,不容亵渎。(每点2分),4.文章最后说“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答:_参考答案:(1)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表明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3分)(2)改革开放的时代,“钱”似乎左右着一切,人人一心想着致富,作者对失去坚守美德信念的担忧。(2分)(3)对朝令夕改的政策的忧虑。(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