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见考向一【典例探究】。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道探究型题目,其实等于是在问“节选部分的主人公是谁,并说明理由”。这类题目除了要对人物进行具体分析外,还要联系情节和主题,尤其是主题。对小说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主人公,当然一篇小说可以有两个甚至多个主人公。,参考答案:观点一: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2分)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2分)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
2、(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2分),(或:首先,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祥子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2分)其次,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2分)再次,还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2分)(仅答“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给1分),观点二: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2分)其次,刘四爷是贯串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2分)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2分),观点三: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
3、2分)且她是连接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2分)(选择分析虎妞,最多给4分),【误区警示】仅选择人物而没有分析,不给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对点演练】一、(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见考向一【对点演练即时巩固】T一洗澡。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为探究题,答案开放程度较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考虑。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人际关系、上海文化等,结构关注线索、故
4、事的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的多重意蕴。注意观点要明确,论述合理充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参考答案: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透过“洗澡”引起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中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
5、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 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意味层次丰富,针对面广。,二、(2010济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见考向二【对点演练即时巩固】T一看护父亲的孩子。 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6、。这是一道探究型题目,探究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这类题目除了要对人物心理进行具体分析外,还要联系情节和主题,尤其是主题。,参考答案:你真是我的儿子吗?我怎么觉得你好像既熟悉却又十分陌生?到底是我病糊涂了,还是你认错人了呢?真是你吗,我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2分)谢谢你了,善良的孩子!谢谢你这些天的照顾!谢谢你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我亲人般的温暖!我就要走了,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回去吧,孩子,愿神保佑你,愿你幸福!(2分)(表述言之成理即可),【误区警示】探究要符合小说的情理,如处应表现病人怀疑的心理;处应表现病人感激的心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见考向二【对点演练即时
7、巩固】T二立正。 关于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控诉国民党所谓的军纪对人的迫害和摧残,有人认为是批判“文革”中极左路线的行为。你是怎样理解的?它是否还有更深的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试加探究。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对小说主旨进行探究的试题。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来分析:一是从“立正”动作的施加方的角度切入,分析专制主义的危害;二是从“立正”动作的承受方的角度切入,分析主人公不得不改变自己来适应那个病态社会的要求的悲剧性,最后还是回到对社会制度层面的思考上来:正反映了国家、社会、民族的历史及时代的悲剧。,需特别说明,如果从小说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性丑恶或
8、奴性,得分不高。这是涉及对小说主旨的准确把握的问题。我们认为该小说重点不是在揭示人性的丑恶或奴性的。只要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在读罢这篇小小说的时候,都会在灵魂上受到震动。作者当然不仅仅以一个国民党连长简单的习惯性动作为描摹动机,他真正想要你震撼的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是怎样强烈地加之于人性之上的。在这重含义上,人抑或人性是很弱势、很被动的个体。,答案:示例一:题目中所给的两种理解都属于小说主旨内涵,但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2分)国民党被俘连长悲剧的根源是专制统治。(2分)“蒋介石”三个字只是专制统治的代名词,是专制统治严重扭曲了这个小人物的灵魂,造就了他的悲剧,而文革时期“四人帮”之流的专制统治更
9、加深了他的悲剧。(2分)这个形象告诉人们:只有彻底铲除封建专制统治,以人为本,实行民主自由,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2分),示例二:小说并非简单地针砭国民党及“文革”中的红卫兵。(2分)“立正”是主人公为生存环境所迫而作的本能的生存选择。其实,主人公身上并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或信仰问题,重要的是适应生存环境。(2分)在疯狂的病态的年代,人有时不得不通过改造自己,甚至扭曲自己,摧残自己,以自污的行为来适应环境。(2分)个人的悲剧,正反映了国家、社会、民族的历史及时代的悲剧。(2分)(如果从小说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性丑恶或奴性,即使言之成理,给分也不得超过4分),1.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了
10、“酷热”的环境,中间部分也提到了“天很热”,试分析其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文本体裁为小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其特定的目的,或是为人物出场做准备,或是为故事情节营造气氛,或是表现人物命运,或是衬托人物心理。其次,根据上下文具体分析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即可。,参考答案:小说开头部分对“酷热”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特征,烘托了人物的心理,为下文白老师的出场作铺垫。(3分)中间部分也提到“天很热”,更是渲染了气氛,准确地刻画出“我”当时面对白老师时的紧张心理。(3分),2.作者在小说末尾说:“在整个人生中,那也是我最后一次抄袭。”结合全文,简要说
11、明这句话的含意。答:_【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这句话比较好理解,答案的重点在于要写出其深层含意,即为什么是“最后一次抄袭”?是谁影响了“我”?“在整个人生中”说明这种影响是一生的。,参考答案:作者在中学那次征文之后,再也没有抄袭过。(2分)白老师在作者心中代表着美好和纯洁,她身上那种洁白明朗的光辉照亮了作者的人生,引导着他踏上了一条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2分),3.白老师早就知道那次征文“我”交上去的诗歌不是“我”写的,但到同学聚会时才点破,作者这样布置情节的好处有哪些?答:_【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的结构和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涉及小说的谋篇布局,小小说中常常运用“
12、卒章显志”的方法,以取得特别的艺术效果,本文亦然。,参考答案:更加形象地刻画了白老师的形象。这种做法体现了她特别的教育方法,表现出她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鼓励,使白老师的形象更加丰富可感。这样安排给小说情节增加了波澜。在小说末尾才点破,使人们知道“我”的成功原来与白老师的“保密”有密切关系,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每点3分),4.这篇小说在心理描写方面极为精彩传神,请结合文本举例赏析。答:_【解析】本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很出色地使用了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答案的组织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介绍心理描写的作用,二是点出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特点,三是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参考答案:心
13、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情感,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2分)本文的心理描写主要集中在“我”的身上,对“我”在面对白老师时的心理的描写最为精彩传神。(2分)初见白老师时,“我”“呆呆”的,“心如鹿撞”“甜蜜又忧伤”,这一段细腻的心理描写准确地表现了少年最初的悸动;白老师拿着诗询问时,“我”“心跳加速”,“手足无措”,而又“汗颜不已”,这几个词语恰当地刻画出“我”因抄袭而感到不安与愧疚的心理。(2分),1.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小伙子”痴痴守候的就是“妙龄女郎”?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14、。本题需综观全文作答。,参考答案:(1)从“我”在门廊里意外遇到“妙龄女郎”,先误以为是“女士”,后来又说“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暗示了小伙子等的“她”是恋人(女朋友),而不是母亲或者妻子。(2分)(2)从文末对“妙龄女郎”的描写,她望着雨丝掩映的“小伙子”,“眼里闪出异样的光”,也暗示了她就是“小伙子”要等的女朋友。(2分),2.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及作用。(1)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2)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答:_,【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分析。参考答案:(1)作者被小伙子的言
15、行打动,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那些不为人理解的行为又自感甜蜜的生活片断;(1分)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2分)(2)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美好的爱情的感动和对两个年轻人纯真爱情的赞美;(1分)照应小说开头,首尾呼应。(2分),3.小说两次提到天鹅湖乐曲,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找到两次提到天鹅湖乐曲的句子,结合位置作答。参考答案: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天鹅湖,首尾呼应,(2分)使文章结构完整,升华了主题,(2分)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是为了烘托故事氛围,暗示小伙子与姑娘的爱情最终走向成功,进而歌颂爱情的美好。(2分),4.这篇小说细节描写的手法比较突出,请从小说中选取两
16、个具体例子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然后具体分析其好处。,参考答案:(1)“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1分)小伙子的动作透露着对女朋友的关心、理解、信任和希望,表现小伙子对女友的一片痴情。(2分),(2)“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妙龄女郎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1分)“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表明妙龄女子一方面惦念着小伙子,一方面又对爱情徘徊不定,所以她也在苦苦地守望着;“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表
17、明在小伙子的痴情感染下,妙龄女郎决心确立爱情,并对未来的爱情充满了信心。(2分)(举例1分,分析准确、合理2分),1.小说详细叙述母亲来信千篇一律的开头与没有什么区别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思路结构的能力。结合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一贯的关心、爱护与对儿子回信的期盼,(2分)也表现儿子对母亲来信由渴盼到厌烦的情感变化,(2分)与下文母亲再次来信恳求文卡回信呼应,(1分)为下文内容作铺垫。(1分),2.这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请简要概括。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文中找出对比的句子,分析其好处。参考答案:文卡在刚进城
18、时和进城半年后对母亲来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乡村生活的单调贫困和城市生活的丰富优裕之间的对比;母亲对儿子回信的渴望与文卡无动于衷的对比;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与文卡对母亲的冷漠形成对比;文卡对自己的慷慨与对母亲的吝啬形成对比。(4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3.小说结尾“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3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十分精彩,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思路结构的能力。结合情节分析本文结尾的好处。参考答案:意味深长,既突出母爱的伟大,也揭示了爱的失衡;(2分)情节突转,使小说波澜骤起,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2分)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2分)。(意思对即可)
19、,4.人物的语言、动作往往折射出人物的心理,试探究画线部分文卡的内心活动。答:_【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探究能力。本题探究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上下文分析。参考答案:形象地刻画了文卡对于剩余10卢布是寄给母亲还是留下零用的矛盾心理;表现出文卡心中虽存有一丝对母亲的挂念,却终为虚荣击溃;为自己的决定寻找借口,以求得心理安慰。(每点2分,也可作其他探究,言之成理即可),1.小说为什么要详写创造母亲的“技术要求”?答:_【解析】解答该题时,首先要弄清本文的主要思想:通过写人们对母亲这一角色的要求之高,来赞美母亲的伟大。题干要求回答“详写创造母亲的技术要求”的目的,考生作答时应该联系本文的中心思想进行
20、思考。参考答案:强调人们对母亲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要求。(或:母亲被赋予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4分),2.母亲的3双眼睛分别代表了母亲对待孩子应具有的哪三种品质?答:_【解析】根据就近原则,对第六段中主的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第一双眼睛:抓住关键词语“洞察一切”。第二双眼睛:抓住重点句子“用来专门看那些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情”进行概括。第三双眼睛:抓住关键词语“不必开口”“理解”“爱”等进行概括。参考答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关心身边的一切;善解人意,宽容他人。(答出2点可得满分),3.上帝为什么说“我感到我正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物品”?答:_【解析】“物品”指上帝的作品“母亲”。由“
21、接近”一词可以看出,主认为“母亲”具有和自己相似的特点。答题时,只要答出二者的共同点,如仁慈、善良等即可。参考答案:因为母亲和上帝一样几乎无所不能,(3分)仁慈、善良并不知疲倦地工作着。(3分)(意思符合即可),4.小说最后写道“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你是怎样理解“主”的“忧郁”的?这对表达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阐述。答:_,【解析】要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就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主的“忧郁”是在主介绍母亲眼泪的功能、天使赞美主之后出现的,从中可以看出主的“忧郁”是对母亲的同情。同时,通过主的“忧郁”,也表达了对“母亲”这一角色的赞美,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参考答案:“忧郁”一词表现了主对母亲担负繁重责任的深切同情。(3分)作用:通过写主对母亲的同情,突出了母亲责任的重大和母亲所具有的高贵品质,从更深的层面上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敬仰。(3分),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