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习】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意境(氛
2、围): 1.意境种类: 宏阔雄浑、莽苍、高远、高昂,壮阔、辽阔、 热烈,悠远,深远 慷慨 细腻静谧、幽清、幽静,恬静、缠绵、婉转、朦胧、明净、优美 繁复绚丽、瑰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 清冷萧条、荒凉、悲凉,荒芜,暗淡、渺茫、寥落,冷寂,孤寂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概括时用二个词四个字,例如: 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寒 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练习】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
3、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古诗词鉴赏,之,画面描写,观美景,猜诗句(抢答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学习目标,通过品读、思考、研讨、归纳,掌握诗歌画面描写的
4、方法 ,并能灵活运用。,试一试: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钟后,比比谁的回答更精彩),注意步骤:,1、找出描写到的所有景物:,莺 、树、燕、泥,2、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莺:(早);树:(暖);燕(新);泥(春),3、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加以描述:,莺:早出生的黄莺。 树:向阳的树木。 燕:刚会飞的燕子。 泥:春天的泥粒。,4、运用想象和联想用顺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几只早出
5、生的莺儿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不知谁家刚会飞的燕子已开始衔啄春天的泥粒,筑建新巢。,将剩下的几句诗的画面展现出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将剩下的几句诗的画面展现出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春天行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
6、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如何描绘画面?,解题思路 1、反复读诗歌(读的目的是要读懂诗意、读懂情感。) 2找出意象(主要是文的人动植物,另一方面也可以合理添加一些相关意象让整个画面的内容更丰富) 3、组成画面 4 、对画面进行修饰、联想、想象。(修饰语从原文找或者加以想象) (特别注意:描绘画面不是指翻译,不一定要按照诗句的顺序,同时可以对时间地点人
7、物等进行合理推测想象,运用修辞或修饰性的句子描绘画面,要力求语言优美,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歌要营造的意境。有的题目要求语言简洁有的要求展看丰富的想象,要按题目要求做题。),简而言之就是:先读后找最后写,深秋时节,万物肃杀,青藤枯老,被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一只乌鸦瑟缩着,不时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只见一架小桥,桥下水声潺潺,桥头,几间小屋错落有致,小屋上飘起缕缕炊烟。在一条黄尘漫漫、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精疲力竭的马迟缓地走着。,(组成画面)一棵缠着枯藤的老树,有一只乌鸦在树上。前面有一座小桥,桥下有流水,夕阳西下,一个伤心的人走在路上。,加修饰语(如:万物肃杀、 瑟缩、一弯秀水、
8、潺潺流淌 错落有致、袅袅飘起、黄尘漫漫 秋风飒飒、瘦骨嶙峋等),联想和想象,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找出意象,实战演练3分钟,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所展现的画面。,景物:黄鹂 柳 白鹭 青天 联想 想象: 例1:一个春天的早晨,有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叽叽喳喳的鸣叫着,空中的白鹭排成一排,直直地向天上飞去,似乎为了什么欢呼,整个大地充满着一派生机,多美好的春天啊!,实战演练,1、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发挥想象,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不同点:去掉了
9、“简洁的语言”,强调了想象,要求内容的丰富性。,比较题目要求的不同,练一练评一评:市中一摸原题,(一)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发挥想象,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3分),先读1、反复读诗歌(读的目的是要读懂诗意、读懂情感。)写下来后回答,1、傍晚下着大雨,潮水上涨,独自一人迷失在荒野中,没有人经过,救自己出去。,2、傍晚潮水夹带着春雨而来,渡口河面上的小船独自横斜着。,3、傍晚之时,春雨急骤,潮水横冲直撞奔突而流,野外的渡口一片安详,周围了无人踪。,(0分),(1分),(2分),联想不符合句意,没忠实于原诗,直译
10、,内容不丰富,语言不生动,景物不全,评一评:,找出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一)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意和情感?讨论,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
11、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景。,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浣 溪 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3分钟后比比谁的回答更精彩),1.描述“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图景,2、对“山下兰芽短浸溪”做一段景物描写,新雨过后,山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的幼芽,短短的,嫩嫩的,浸在清澈的溪水里。,如水的月色里,劳动归来的诗人,肩扛沾着几星泥土、几根草叶的锄头,神情悠然地走在深密
12、的草丛里。,新题型示例挑战题:,阙题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依据“春与青溪长”,发挥想象, 做一段景色描写。(40字以内),注意此题与以往题目考察的异同: 1、都更加关注意境的描写,更加关注想象,要求内容的丰富; 2、有了字数的限制; 3、考察的句子也许不是名句。,1、依据“春与青溪长”,发挥想象,做一段景色描写。(40字以内),2、发挥想象,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新题型示例挑战题:,阙题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13、。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依据“春与青溪长”,发挥想象, 做一段景色描写。(40字以内),青溪蜿蜒,两岸弥漫的是青草绿叶,繁花点缀其间,春意浓郁,宛如这清清的溪水一样绵长。,参考答案:,1、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写明句意;2、联系上下文、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忠实于原诗)3、语言生动(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4、字数限制。,答题方法及注意事项:,写明句意前提 忠于原诗原则 联想想象(关键词、上下文) 语言生动,方法提炼:,演练: 发挥想象与联想,1、描述“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图景(不少于40字),2、对“山下兰芽短浸溪”做一段景物描写(不少于40字),有诗词为伴, 人生春光无限,方 法
14、总 结: 画 面 描 写,1、找全景物 2、加修饰语 3、展开联想、想象 4、语言流畅生动,牛刀小试:请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下面诗句所展现的画面。,“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山水 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