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业务关联的中小企业群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重点项目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十一五”863 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业务关联的中小企业群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重点项目是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 “十一五”发展纲要的任务要求设置的。项目顺应制造业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模式,以具有链条特性和区域集聚特性的产业集群为对象,针对其业务协作的信息化需求,建设服务支持平台;结合规模化运营商开展增值服务的发展需求,以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
2、持平台;创新模式,探索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并优化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道路。项目总体目标:该项目基于“十五”ASP 平台成果,根据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业态和需求,一方面针对“链条类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结合规模化运营商的增值服务发展需求,研究基于 ASP 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模式、方法和技术,开展服务支持平台相关联的总体框架、信用保障、平台安全和标准规范技术研究;开发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及支持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开展服务支持平台的集成应用,优化制造业产业链,
3、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探索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以第三方服务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培育第三方平台运营商,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主要任务: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和方法研究,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以及支持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集成应用工程。项目申请要求:项目申请者应针对指南内容,围绕项目总体目
4、标和任务进行项目2整体申请,不能只针对项目部分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原则上项目第一申请单位作为重点项目牵头单位。项目申请鼓励产学研结合,由参与单位自行组成项目申请团队(同一个人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 ,并提出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召集人。项目牵头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应长期从事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发,有很强的组织实施、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行业推广能力。采取评审择优的方式确定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项目设立 79 个课题进行实施。其中包括:1 个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课题、34 个“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服务支持平台课题、23 个“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服务支持平台课题、1 个左
5、右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支持平台的开发和集成应用课题。二、指南内容(一)项目名称业务关联的中小企业群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二)项目主要研究内容1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和方法研究(1)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结合国内典型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针对产业纵向关联和横向关联形成的制造企业及其协作伙伴,研究轴轮式企业集群、多核式企业集群和混合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组织机理,针对线性、树型和星型等丰富多彩的产业链结构,开展需求分析,研究业务协同模式、商务模式和第三方平台运营模式。(2)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结合国内典型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
6、需求,针对网状式企业集群和无形大工厂式企业集群,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组织机理以及信息化应用的共性关键技术,针对集群的复杂结构,开展需求分析,研究企业群体的业务协同模式、资源服务模式、商务模式和第三方平台运营模式。(3)基于规模化运营商的第三方资源服务信息化支持模式结合国内典型服务运营商的实际情况和增值服务需求,基于规模化运营商,研究以“企业聚类”为特征、以“服务协同”为主题、多资源融合的平台运行模式研究。基于信息化服务平台,将运营商传统业务、增值服务和新型业务融合,有效利用多种3服务资源,推动平台的规模化应用。2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关键技术研究(1)支持多领域、多主体资源的企业群协同平台
7、集成框架:企业群协作涵盖多个业务领域,涉及多个主体的众多资源管理需求,研究基于 SOA 的产业链协同平台集成框架。包括面向企业群协作的系统构架技术、服务间通讯及管理技术、资源管理技术、供应链系统整合技术等。(2)产业群体系统集成技术: 包括面向产业集群的产品及零部件标准和编码及编码转换技术,基于 Web Service 的跨平台应用集成技术,基于 XML 的异构数据交换技术。建立产业链 XML 统一数据交换规范、基于 XML 异构数据转换工具等,研究协同业务及系统的信息交换协议与规范,建立服务驱动的跨企业集成模型。实现企业群协同平台与企业内部 PDM 或 ERP 等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的集成。(
8、3)平台信用保障、安全和标准规范技术:针对平台信誉保障体系及运营体系建设的需求,研究信誉保障和平台安全相关的核心技术;研究“链条类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服务支持平台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研究基于规模化运营商的增值服务软件开发及集成标准和服务规范。(4)平台多模式接入融合技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系统接入手段呈现出多元化,接入网络从有线网络发展到了无线网络,从单一的语音发展到了整合多种媒体的数据网络,3G 环境下平台与合作伙伴和最终客户的多种接入手段。包括多类型移动终端系统研究、语音电话接入技术研究、短信接入技术等。(5)服务平台多工具软件间的单点登录(Single Sign On)关
9、键技术:面向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多种应用服务,如电子商务平台、协同设计平台、协同供应链管理平台、协同制造平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平台、移动商务平台等服务,研究支持产业链集群中的骨干企业和供应商、销售商一次登录、在各服务功能平台上进行灵活切换的单点登录关键技术。(6)移动商务与移动信息单元集成技术:为满足产业链集群中的骨干企业、中小企业领导和管理层,能实现移动商务、移动业务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研究服务平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与移动商务平台的集成应用、数据过滤和嵌入式软件开发关键技术问题,支持服务平台与移动商务平台的业务处理和数据同步应用。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开发4(1)支持“链条
10、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在“十五”期间单链式供应链协作 ASP 平台开发成果的基础上,面向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摩托车、注塑机、电气制造和服装等行业的轴轮式企业集群、多核式企业集群和混合式等多种模式的企业集群,针对线性、树型和星型等多类结构,研究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和横向协作企业之间的业务协同技术。开发产业链管理与优化系统,支持企业群体的业务整合与优化,实现各类企业的动态联盟管理。开发业务流程协同管理系统,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建立业务关联企业群的业务协作模型,开发业务流程协同管理系统,支持核心业务的企业间协同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集成,实现对跨企业业务协
11、作的有效支持。包括协同设计、协同销售、协同采购、协同服务、协同物流、协同商务等系统。开发基于协同平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基于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信息化。开发协同资源管理系统,面向产业链企业群业务协同的需求,研究相关标准和规范,开发资源管理系统,建立企业信息库、产品目录库、通用工艺装备库、产品档案库、维修档案库、客户档案库,并实现产品社会库存协同管理和零配件社会库存的协同管理。形成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2)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针对网状式企业集群和无形大工厂式企业集群,面向产业集聚区域,以降低集聚区域企业
12、的成本为基础,提高集聚区域企业的高效率反应速度为创新理念,研究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的企业间业务协同技术和资源服务技术。开发区域产业集群的管理系统,立足于包容更广泛的中小型企业,为企业间、企业客户间提供快速、便捷的交流沟通渠道,支持企业群体的业务协作和资源服务;建立网上技术资源库,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建立网上技术服务和创新设计服务,提供网上的企业信息化软件服务;开发行业自主设计系统,支持个性化产品的快速设计;建立集群区域的行业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网上产品展示服务中心,实现企业产品个性化的配置,分类、检索和发布等;围绕企业生产成本的问题,研究产品生产工艺中降低成本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推出
13、降低区域集聚企业成本和产品制作周期的优化服务。建立技术服务信息平台,提供产品技术与信息等一站式服务。形成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3)支持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研究平台5多模式接入的融合技术,包括多类型移动终端系统研究、语音电话接入技术研究、短信接入技术研究。研究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多层次跨平台集成框架模型,提出跨平台集成标准,开发平台集成框架,支持基于用户互信的跨平台集成,基于数据共享的跨平台集成和基于业务协同的跨平台集成。研究基于数据交换引擎的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间的数据交换技术,支持面向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数
14、据发布服务,以及平台间的订单集成服务;多种支付手段的统一结算服务。围绕产品售后服务,研究构建连接产品制造、销售和维修等多业务环节的售后服务协同支持技术,实现客户使用信息的远程采集、集中式客户支持和服务管理、维修任务协调与管理等。针对区域航空港、深水港、保税区优势,面向发展迅速的货代行业,研发货代业务管理系统,基于平台实现业务协同。支持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4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集成应用工程(1)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在 34个典型行业开展集成应用。(2)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在23
15、 个“块域经济”或“专业镇”为代表的区域应用。(3)支持规模化运营商增值资源服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结合电信等规模化运营商的增值服务需求开展集成应用。(三)项目主要考核指标(1)探索出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信息化服务支持模式、基于规模化运营商的第三方资源服务信息化支持模式。(2)攻克业务协同与优化技术、平台构架和集成技术、远程信息获取和利用技术等平台开发应用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和服务相关联的信用保障、安全和标准规范技术。(3)开发 34 个支持“链条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23 个支持“区域集聚类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
16、1 个基于规模化运营商的第三方资源服务信息化支持平台。取得 1015 项以上软件著作权。(4)能支持产业链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优化产业链;能支持产业链协作,实现6网上网下的多种服务业态;能结合电信等规模化运营商,实现增值服务。(5)支持 10000 家中小企业的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6)培育 5 家第三方平台运营商和一批人才。(四)项目支持年限2008 年 9 月至 2010 年 11 月(五)项目经费来源及构成本项目总经费 4000 万元,其中国拨经费不超过 2000 万元,自筹配套经费不少于2000 万元。三、注意事项1项目申请者应根据本项目申请指南提出的项目名称、总体目标、主要
17、研究内容、主要考核指标等要求,申请项目任务,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重点项目申请书 ,提出项目实施方案、下设课题安排(课题数不超过 9 项)以及课题依托单位、课题负责人建议。2项目必须由法人(单位)提出申请,项目申请单位可以是一家,也可以是多家单位的组合(但不得超过 10 家) 。项目申请单位超过一家时,应确定项目牵头申请单位和项目申请负责人。项目批准后,项目牵头申请单位是当然的项目牵头单位,项目申请负责人是当然的项目召集人。3项目牵头单位和课题依托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
18、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项目牵头单位还应具备: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承担项目主要任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4项目召集人和课题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 55 岁(含)以下(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 6 个月;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项目召集人还应具备: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5具备以下条件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作为课题负责人:7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第
19、4 条)除国籍以外的全部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且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 6 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第 4条)除国籍以外的全部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 6 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6项目申请召集人、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申请的规定: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
20、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 863 计划、973 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一项课题或项目。7申请者提出的申请经费不得高于项目申请指南规定的经费控制额,并应按照项目申请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否则不予受理。8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申请书,保证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863 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 863 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 863 计划资格。9申请程序和要求:项目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 ,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详见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申请指南 。10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 2008 年 11 月 6 日 17 时。11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联系人: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陈智立、区和坚8电 话:010-88374398、68338038电子邮件:863 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办公室二八年九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