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 要寻找有效的提高人体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一直是各国运动训练专家和教练员关注的焦点,也是运动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振动力量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 以其能够用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及爆发力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获取了国内外大量关于振动刺激训练的文献资料和信息,为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通过实验法,采用 ( 模式)振动训练台,对首都体育学院跳远专项二级运动员进行振动力量训练,振动频率为 。经过四周和七周系统的力量训练后,利用 等速测试训练仪器对受试者髋、膝、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等速力量测试,将实验前中后各项指标的
2、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研究表明: 振动力量训练能在同等负荷条件下,对发展跳远运动员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屈肌的最大力量效果明显(),伸肌效果不明显()。 振动力量训练在发展运动员的快速力量上,除膝关节屈肌表现明显外( ),其他均未表现显著性差异()。 在发展肌肉力量耐力方面,髋、膝关节表现明显(),踝关节表现不明显();在发展肌肉协调性方面,除膝关节变化明显外(),髋和踝关节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从实验前、中、后的环比增长系数来看,不同阶段对不同关节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关节在前四周训练中肌力变化的较明显,有的关节则在后三周训练中表现了显著性的变化。 关键词:跳远;振动力量训练;最大力
3、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协调性IAbstractLooking for effective training methods of muscle strength has been always the focusof every national experts and coaches of sports training, which is also the trainingemphasis and difficulty. The vibration strength training is a new method of strengthtraining,which gets more
4、and more concer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it can buildupmuscle strength with less load.Based on referring to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ing experts,this research gains a lot ofliterature about vibration training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provides adequate theoreticalfound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d
5、esign and results of analysis;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method, We used the JET VIBE (ETS-900N model) vibration training plat, to do stimulatevibration strength training on Long Jumper from the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the vibration frequency was 35HZ-40HZ. After eight weeks of system
6、strength training,used the ISOMED 2000 Isokinetic equipment to test subjects hip, knee and ankle flexionand extension, and then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indicators of muscle strength testingbefored、during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we got these following conclusions:1.2.3.4.With the same load condit
7、ions, the vibration strength training has more effectivedevelop maximal strength of flexor to long-jumper (P 0.05).Compared to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in addition to the flexor of knee (P0.05).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muscles resistance is significant in the hip andknee (P 0.05); t
8、he development of musclecompatibility, apart from obvious changes in knee (P 0.05)。From the experimen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chain growth factor, different stagesfor different joints have different impacts. Some joint changes more obvious than otherphrase in the previous four weeks training
9、in muscle strength, some joint changes inthe last three weeks.Keyword:long jump;vibration strength training;maximal power;speed-strength;explosive power;power of endurance;coordinationII1 前言1.1 选题依据跳远是当代国际比赛中影响较大的项目之一,在 1896 年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跳远就已经正式的比赛项目,自从 1864 年第一个男子世界纪录诞生至今,纪录多次被刷新,其成绩增长幅度(5.84-8.95
10、m) 非常大,达 53.3%,跳远成绩增幅如此突出,除技术的演变之外,运动员专项力量水平的提高则是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力量训练是跳远运动员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抓好力量训练,就意味着掌握了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力量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技术水平发挥的合理性,因此力量训练应摆在重要的位置。振动力量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 以其能够用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及爆发力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的关注。目前振动力量训练已在国外高水平运动员力量训练和大众康复健身训练中得到较好应用,振动力量训练在国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例如在 年上海体育科研所许以诚等人用振动力量训练器来发展上海女子手球队手臂力量; 年
11、上海体育学院彭春政对 名本院体育教育田径专业的运动员采用半蹲杠铃振动实验; 年上海体育学院王兴泽对本院 名女子举重队运动员采用振动台练习后深蹲实验; 年危小焰、王兴泽在北京国家举重队对雅典奥运会集训的部分举重运动员进行尝试性训练; 年,任满迎对垒球、游泳、跳水等运动员进行了高频和低频振动刺激;年,曾纪荣对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校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了后深蹲起立振动训练; 年欧阳秀雄对普通大学生的前臂进行了振动训练研究。关于振动力量训练对于跳远运动员下肢肌力变化也有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像彭春政,唐剑峰等对部分的跳远运动员下肢肌力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但是他们采用的实验设备大部分
12、都是自制的振动力量训练台,对于选取跳远专业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和使用标准的振动力量训练仪器进行研究的较少。 同时从俄罗斯科学家 第一个将振动刺激和阻力训练结合到一起,提出了振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即将振动应用于运动训练中,到目前为止也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振动力量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仍处在探索阶段,对其机制和训练效果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既有积极的报道1,2,3,也有消极的报道4,5,6,实验结果的不同可能在于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的差异造成的,像振动频率、振幅、振动时间以及实验对象等不同造成的。这些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为建立振动训练理论体系和完善训练方法手段奠定基础。本研究基于以上原因
13、和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首都体育学院二级跳远1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探索振动力量训练对跳远运动员髋、膝、踝关节肌力训练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振动力量训练发展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以求能够发现振动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规律,为建立振动训练理论体系和完善训练方法手段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既是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实践应用的需要,这不仅对拓宽专项力量训练途径,丰富和创新力量训练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专项力量训练效果,改进专项运动员运动损伤后的力量素质康复训练手段,丰富大众体育力量素质健身方法和增强体质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总的来说,跟踪国际最新力量训练理论和方法,探索振动
14、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增长效果的影响,掌握振动力量训练原理与方法,这对摆脱传统的以杠铃为主体的力量训练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1.2 文献综述1.2.1 关于力量的相关问题 力量素质的概念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力量就有不同的认识,生理学上认为,力量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对抗阻力的能力;国际运动医学委员会将肌肉力量定义为:在特定的或确定的速度条件下,一块肌肉或一个肌群产生的最大力或转动力矩。 在训练学中,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这里把力量看作是一种能力(,),并且这是一种使肌肉的机械力在运动中得以发挥的能力。德国著名的训练学专家 对力量的观点是,“体育运动中,力量的生物学定
15、义应该是指一种能力,它是神经肌肉系统通过内部神经过程和能量代谢过程,以肌肉收缩来克服阻力或对抗阻力产生作用或使物体保持一定状态上;俄罗斯的体育理论家马特维也夫认为,力量是通过肌肉紧张,克服阻碍行动的机械力和生物机械力并对抗它们,从而保障行动效果的能力(除重力、惯性力、外部环境的反作用力之外)。 力量素质的分类 肌肉力量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从运动学上看,依据完成不同体育运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要求,将力量素质分为 种,即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的阻力时所所表现出的最大力值,它取决于肌肉横断面积、肌纤维分配、最大意志紧张能力即尽可能及时
16、地、更多地动员运动单位参加收缩的能力;快速力量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通常在 秒左右)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是速度和力量的有机结合,其中肌肉收缩速度是其决定因素;力量耐力是力量和耐力的综合素质,它是在静力性或动力性工作中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其中,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基础,快速力量与力2量耐力密切相关,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而且,如果过分地发展某种力量素质会制约和影响另一种力量素质的发展。 力量训练方法 全面系统地了解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深刻认识和有效地进行力量训练,是现代竞技体育科学训练的基础。下面主要从运动生理学方面对不同的力量训练方法进行一个简要介绍7:等张练习(动力性力量练习):是指
17、肌肉以等张的形式进行的抗阻力练习,包括抗体重的专门练习和抗外部阻力的力量练习。同时由于等张力量是肌肉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的负重力量,不仅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而且还能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等长练习(静力性力量练习):肌肉以等长收缩形式进行的抗阻力练习。其生理效应是使神经元持续保持较长的兴奋,有助于提高神经元的工作能力,能有效地发展肌肉绝对力量和静力耐力,不足之处在于对动作速度及爆发力有不利影响,对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效果不明显。等动练习:是指借助于专门的等动练习器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在整个练习中,关节运动在各角度上均能受到同等的较大负荷,从而使肌肉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均能产生较大的张力。离心练习:
18、是指肌肉产生离心收缩的力量练习,其特点是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相关研究发现离心收缩使力量增长的效果与向心练习类似,且在同等的负荷下,训练以后使肌肉酸痛的程度较其他练习方法明显,因此,离心练习无显著优点。超等长练习:是指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其可以产生更大的力量,其原因由于肌肉弹性体产生的张力变化和肌牵张反射使肌力加强。电刺激训练法是指通过电刺激代替有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使肌肉产生等张收缩或等长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身体小的能耗,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而且可以是常规训练无法达到的肌肉得到训练。但是电刺激是通过外预性电刺激代替大脑发放的神经冲动,
19、所以会对神经对肌肉的调节产生不良影响。 1.2.2 国内外振动力量训练研究状况振动力量训练( ,简称 )作为一种新兴力量训练方法,其研究始于 世纪初,最早应用于医学康复。 振动力量训练的理念最初来源于电生理学上的张力性振动反射( ) 。张力性振动反射是对肌肉和肌腱进行局部振动刺激所引起的不随意肌肉的反射性收缩。例如,在 年, 等发现对偏瘫患者肌肉和肌腱进行局部振动刺激能够引3(起肌肉收缩力量的增长;在 年, 和 等人也对偏瘫患者进行振动刺激,发现振动刺激能激活肌肉的本体感受器,反射的引起不随意收缩的肌肉产生收缩。 第一个真正将振动刺激应用于运动训练之中是苏联的学者 和 ( 年),研究表明:附加
20、振动刺激的柔韧性练习效果要比单纯的柔韧性练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还发现,振动训练在发展力量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随后振动训练逐渐引起体育科研者的重视,像 、 、 、 和 等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振动对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肌肉运动能力以及各种生理生化等方面产生了显著性影响;但是, 和 等研究也表明,振动对提高肌肉能力等方面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在就国内外最近几年典型的实验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国外振动力量训练研究状况 等14对排球运动员进行了研究,运动员单腿在振动台上进行了最大蹬伸练习,附加负荷分别为 、,振动频率为 ,振幅为 ,振动时间为 秒,实验结果表明,振动显著性的增加了肌肉的平均功率、
21、速度和爆发力。 等 选取 名志愿者( 女, 男在校大学生),采用全身振动和非振动的下蹲力竭训练,测定训练前后即刻的股外侧肌肉来研究振动训练的即时效应,研究表明:纵跳高度和等动力矩增加,力竭的时间明显缩短,振动训练后平均 频率要显著的高于非振动训练后,腱反射振幅显著增大,增强了肌肉神经兴奋性。 等 ()对 名非运动员进行了振动练习,研究结果表明:振动使纵跳高度增加了 ,力量增加了 ; 等 研究成果也表明振动提高了纵跳高度,但是在提高蹲伸力量和握力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等 人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在进行训练周期为 周的全身振动训练以后,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运动员的垂直跳跃能力、静立性和动力性力量以及膝
22、关节的最大蹬伸速度,其中振动频率为 ,振幅为 ;他们也对非运动员进行了研究(男女各 人),研究结果表明:在提高运动员的力量和纵跳高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在提高肌肉的生理生化方面,Boaco 和 Kvorning 等研究表明,振动即时的增加了睾丸激素和生长素水平;但是 Loreto 和 Cardinale 等的研究结果却表明,振动并没有改变睾丸激素和皮质醇水平。关于这些问题,在后面的论述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国内振动力量训练研究进展状况 在国内,对振动训练的研究起步较晚,在 年,陈全寿教授等人共同研发了一套称为 “陈氏被动反复肌力增强器 ”, 4 ),其功效类似于现在的振动训练器。 年上海体育学
23、院彭春政等人对 名本院体育教育田径专业的运动员采用半蹲杠铃振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肌肉抗负荷的动态训练中附加振动刺激,能够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效果和在相对较小的负荷下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肌肉抗冲击的缓冲能力。他们也从生理学角度论述了振动力量训练的可行性,并针对振动力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论。 年,许以诚,高炳宏等研究了成人男子在振动与非振动力量练习时肌电图的变化,结果表明:当负荷与肌肉收缩的方式相同时,振动条件下主动肌的肌电 值都比非振动时大,而动力性的收缩时,振动轻负荷与非振动重负荷时 值相差不大;并在振动力量练习时,肌肉动员和参与活动的运动
24、单位多且兴奋度高,并改善了肌肉的内部协调,在增加主动肌力量的同时,对抗肌力量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2005 年,彭春政等采用振动台力量训练法对跳远专修学生进行 8 周系统下肢力量训练,频率 20 25Hz,振动加速度 15 20m/s2,发现振动力量训练法更有效提高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快慢速肌力,同步提高了对抗肌的训练效果,使主动肌和对抗肌的肌力得到同步协调发展 ;实验结果还表明:振动力量训练法更有效提高踝关节屈伸肌群的快慢速肌力,使屈伸肌群的快慢速肌力得到协调的发展。24,25, 26李铁军等进行负重弹性振动练习研究,负荷 85%-90%RM,频率 20 30Hz,研究发现:负重振动练习对
25、于下肢最大力量素质的提高幅度大于超等长跳深练习。27任满迎对垒球、游泳、跳水等运动员进行了高频和低频振动刺激,研究证明:同振幅下,次高频( 赫兹一 赫兹)振动刺激对肌肉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以及肌肉耐力的训练效果显著高于中低频( 赫兹一 赫兹)振动刺激。28 年,曾纪荣对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校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了后深蹲起立振动训练,研究结果认为:振动力量训练对下肢后深蹲力量和对下肢的影响,比对照组短期内效果都明显, 周内比对照组分别提高最大力量 和肌力矩;并认为振动力量训练主要通过改善神经中枢的协调性,使神经中枢功能加强,导致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来提高肌肉力量的。29 史仍飞博士对振动训练
26、对大鼠骨骼肌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适宜的振动负荷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总蛋白含量的增加,也可能是引起骨骼肌生长和肥大的重要因素之一。30 年,欧阳秀雄对普通大学生的前臂进行了振动训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与 振动训练均可以显著性提高皮肤血流量,振动训练的效果至少可以持续 以内。 与 振动训练对血流量变化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但 5振动训练对血流量影响速度更快,同时认为振动训练法可能是一种较好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血流量的康复手段。31 振动训练的可能机制 振动训练引起肌肉适应机制主要包括二方面32:第一,张力性振动反射( , ; , ),其实际就是引起肌梭初级传入纤维末
27、梢的兴奋,主要是 传人神经纤维,导致反射性肌肉收缩33;同时对振动的反应,实际上就是肌肉紧张性增加了,一旦刺激,许多运动员纤维就会发出信号到达运动神经,增加肌肉的活性(图 )34;第二,在振动中,对肌肉施加的负荷增加了,这是通过正弦波位移产生的加速度来实现的,具体的解释在后面进行论述。 概括性的说,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负荷主要包括物理上和神经上双重负荷,通过振动来激活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活动,特别使潜在的、很难动员的运动单位参加到运动中来,从而发挥最大的力量。图 在振动训练中同生理改变相联系的反射循环 (此表引自 : ? , :) 振动训练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振动训练的效果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振动特征
28、和训练方案,振动特征包括振动的频率、振幅以及振动应用的方法,训练方案包括练习的类型、强度、量和间隔时间、练习的频率。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比如振动刺激和振幅如何搭配?那种组合对发展某种力量最有效?如何控制实验的间隔时间等等这些问题尚无明确定论。 ()振动频率研究的状况 6振动频率是指每秒钟波动的次数(Griffin 1996),振动训练的最佳效果取决于振动频率和振幅的组合,振动频率是影响振动训练效果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振动频率一般以 为分界岭,分低频振动刺激和高频振动刺激,低频振动刺激可以沿运动链方向传导,通过产生共振增强肌肉力量,而高频振动刺激时,由于肌肉、肌腱等组织的
29、阻尼作用,部分刺激会被人体吸收,从而对肌梭的刺激作用发生衰减,产生的共振作用随之减弱,导致肌肉力量增长效果减弱。35 Delecluse 等36利用肌电对外周神经冲动进行研究发现,在适宜的振动频率下(22-50Hz),神经冲动的发放频率加快、同步性增强,肌肉出现共振,可能有效地刺激了动物的代谢水平,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在频率为 30Hz 或接近时,振动使股外侧肌肌肉活性产生最大37。 在国内外研究中,关于振动训练的高频率振动刺激对人体能力影响的研究不是很多,特别是应用到运动员的身上。多数实验研究多集中于低频振动刺激()对于人体部分肌肉力量的研究(表 ,表 ),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振动频率对人体的副
30、作用,当振动频率超过 ,肌肉力量开始衰减,在 上,情况更加明显 。 但是相子元曾指出,低频范围内的研究成果多是建立于神经生理学和物理治疗的一些实验研究,未必真正适用于运动员的力量训练,高频范围内的振动刺激,可以激发大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使神经肌肉系统快速适应进而增强肌肉快速力量,这或许更加适合于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如何确定振动频率?选取振动频率的原则是什么?振动频率和振幅如何组合等等这些问题都还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表 不同的振动训练频率 研究者 频率 () 研究者 频率 () 胡贤豪 彭春政 、 、 危小焰,王兴泽 , 许以诚 任满迎 , (根据 和彭春政等人的资料绘制) (2) 振幅振幅
31、是指振动波动的实际距离(Griffin 1996),振动频率和振幅的组合决定了振动刺激对神经肌肉系统施加的强度(Mester et al. 2002),振幅从 1 到 105mm 的范围变化 (Delecluse et al. 2005;Rittweger et al.2000),多数采用 1 10mm 振幅(表 3)。7大量实验表明,小振幅不足以引起力量的增长。 例如,Torvinen 等40,41就进行了除了振幅不一致(4mmvs1mm),其他都一样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较大振幅( 4mm)显著性的减小了肌电平均功率频率(比目鱼肌:18.8%;股外侧肌:8.6%)和显著性增加了比目鱼肌肌电
32、图均方根振幅( 21.6%),后面的实验结果表明,振动对比目鱼肌产生了较明显的肌肉疲劳41。而振幅为 1mm 的振动对这些肌电图参数并没有产生显著性的变化 (p 0.05) 40。这表明较大的振动幅度更能够激活肌肉活性和导致更明显的肌肉疲劳,这为了解不同振幅对振动训练效果的影响提高了参考。但是关于最佳的振幅还没有定论,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振动训练方案研究现状振动训练方案的设计对振动训练的效果影响起关键性作用,训练方案包括振动特征(振动频率和振幅,应用的方法)和练习方案(训练类型、强度、量)。具体实验方案研究现状见表 。 表 2 振动训练应用于运动员的研究总结 作者 实验对象 实验方案
33、急性实验方案实验结果(测试在练习后立即测量)在振动练习以后,最大蹬Bosco et al (1999) 国家排球队(6 名男运动员)10x1min,组间休息 1 分钟, 伸练习时实验腿的平均力量、振动频率:26Hz,振幅:10m 速度、爆发力增加大于 6%,设备:Galileo 2000(p0.05-0.005)Bosco et al (1999) 国家队拳击队 5x1min,组间休息 1 分钟 在振动练习以后,手臂屈(12 名女运动员) 振动频率:30Hz,振幅:6mm设备:Galileo 2000的平均机械功率提高 14%,EMG 下降(p0.001,机械功率;p0.005,EMG)Iss
34、urin & Tenenbaum(1999)国家队快速力量项目14 名男运动员对二头肌进行爆发力练习 同第一次没振动刺激比,并附加振动频率为 44Hz,叠加振动刺激使最大功率增振幅为 3mm 的振动训练 加 10.4%、平均功率增加 10.2Cardinale & Lim (2003) 职业排球 振动频率为 0,30.40.50Hz 振动练习使 EMG 活性比基16 名男运动员 各 1 分钟 ,振幅:10mm, 线提高 34%(p0.01)设备:Nemes Bosco-systemCochrane & Stannard 优秀名曲棍球 在 Galileo 2000 进行五分钟不同 在振动练习停止
35、 15 秒以后(2005)Kinser et al (2008)运动员年轻竞技体操形式的练习,振动频率:26Hz振幅:6mm使用常有的振动设备,进行四种不同使纵跳高度增加 8%,伤病运动员的柔韧性提高 8%振动练习以后柔韧性提高了 18%运动员(22 名男) 形式的向前分腿伸练习,4x10s 爆发力没有显(5s 休息) 振动频率:30Hz ,振幅:2mm慢性实验方案8著性变化Delecluse et al (2005) 6 女 4 男 100 米短跑运动员,他们的成绩男的为 11.45 0.42s,女为 12.460.599-18 分钟间歇性振动练习,一周三次,一共五周振动频率:35-40Hz
36、 ,振幅:1.7-2.5mm,五周以后运动员的动力性和静立性力量, 膝关节最大蹬伸速度,纵跳能力和短跑速度设备:Power Plate vibration 均没有变化Mahieu et al (2006) 竞技性滑雪运动员 大于 14 分钟间歇性振动练习,膝关节和踝关节分别增(11 女、6 男) 8 组,一周 3 次,一共 6 周 加 24%和 27%,纵跳能振动频率:24-28Hz ,振幅:2-4mm, 力增加 13,5 次设备:Fitvibe deviceSands et al (2006) 年轻高水平体操运动员 使用常有的振动设备,进行四种不同同形式的向四周以后右腿的柔韧性提高了 6cm
37、(p0.01 )前分腿伸练习,振动频率:30Hz,振幅:2mm ,每次练习 4 分钟,一周 5 天,一共四周Annino et al (2007) 意大利国家芭蕾舞运动员(11 男)5x40s,组间休息 1 分钟,一周 3 次,一共 8 周8 周以后运动员的纵跳能力提高了 6%,完成蹬振动频率:30Hz,振幅:5mm 伸外界负荷 50、70、100设备:Nemes LC device kg 时平均速度、力量、爆发力都增加(p0.05-0.01)(译自 Cardinale 的Vibration Training in Elite Sport:Effective Training Solution
38、or Just Another Fa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08,3,236) 2 研究方法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振动力量训练最新进展与研究现状,并为科学设计实验方案,有效选择训练手段,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振动频率、振动幅度、振动时间等指标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 2.2 实验法: 实验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田径专选班男女一二级跳远运动员 12 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8 人,女 4 人,实验前随机分为两组,I 组为“传统力量训练组” ;组为“振动力量训练组 ”:在传统力
39、量训练中附加振动刺激。实验设计之初每组 7人,由于运动员的伤病,对照组减少了二人,运动员的一般情况见表 3。9表 3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N=12 人)组别 人数(个)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 训练年限(年)III5720.40.8921.11.21178.89.76175.79.8267.405.9466.7012.703.701.304.712.56 实验和测试时间与地点 () 实验时间: 年 月 月(包括预实验和测试的时间),每周训练两次。 () 实验地点: 首都体育学院重点实验室。 2.2.3 实验和测试仪器实验仪器使用韩国制造 模式振动力量训练台(图 ),产生振动加速度
40、为 ,振动频率在 ,振动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主调整,同时可以对不同的关节可以设置不同振动模式,本实验选择的振动频率为。 等速测力系统(图 )通过计算机控制,可对多个关节的肌力进行测试和分析,为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提供了科学客观的评价手段。运动速度用仪器预先设定,肌肉用力不能使运动加速,只能是肌力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其能够提供多方面的数据,已成为肌肉功能检查及其力学特性研究的良好手段。 实验方案 2.2.4.1 对照组实验方案 表 对照组实验练习手段与负荷一览表 关节 练习内容 运动负荷 髋关节 两小腿负沙袋,做直腿上下摆动 次 组 拉紧橡皮带做快速屈髋练习 次 组 拉紧橡皮带做快速伸髋练习
41、 次 组 附沙袋快速外展髋关节练习 次 组 膝关节 负重 公斤,做半蹲起提踵练习 次 组 俯卧姿势,拉紧橡皮带做快速屈膝后折腿练习 次 组 负重 公斤,做静力半蹲 秒 组 踝关节 男子负重 公斤,女子负重 公斤 次 组 做直腿快速提踵练习 实验组实验方案 组训练方案与 组一致,只是 组在振动台上完成练习,即在训练过程中附加振动刺激且在实验期间均保持振动刺激频率范围为 ,加速度为 10的振动刺激方案。 图 振动台 图 3 等速测力系统 2.2.5 测试指标及方法 2.2.5.1 测试指标的选择在实验前一周、实验开始以后第四周以及实验后一周内, 使用 IsoMed2000等速测力训练系统测定髋、膝
42、、踝关节在不同角速度等速向心收缩时的相对峰值力矩及相对总功。(1)峰力矩(PT):指在整个关节活动中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 即力矩曲线上最高一点的力矩值。 峰值力矩值与运动速度有关, 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 PT一般减小。PT 是目前等速测试中最常用的指标,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它是其他一切测试指标的基础,被视为等速肌肉测试中的黄金指标和参考值。由于峰力矩因受试者体重不同而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大多采用峰力矩的相对值,即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它可以进行不同体重与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42(2)总功:在一组所有重复收缩次数中,功最大的一次的值,代表肌肉的耐力,因受试者体重,运动等级的差异而造成
43、的个体差异较大,为减小差异采用相对总功。(3)峰力矩屈伸比,反映了关节肌群的平衡指标。2.2.5.1 测试要求(1)作好准备活动。(2)受试者的生理、心理状态正常,无疲劳症状。对测试目的任务明确,心态平静。(3)受试姿势和人机位置正确。(4)固定方法合理可靠。(5)受试动作与用力方法正确。(6)测试前,要向受试者讲清测试的目的、意义,测试姿势和固定方法,测试的动作范围、幅度、速度及用力方法等。鼓励受试者用最大力量,坚持到最后,完成测试任务。11测试方式及角速度( /s)(7)测试中,在测试进行中,要激励受试者不怕累,用最大力量、最快速度完成规定的测试动作。(8)测试后,要让受试者自己或给予帮助进行受试部位肌肉的放松活动。2.2.5.2 测试参数设置现在国内外的等速测试研究中, 为了了解肌肉神经不同性能, 一般选取 30-60/s 作为慢速测试, 募集 I 型纤维的募集率高,反映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