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归纳和概括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在论述类文章中,论题、论点(或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
2、证是次要信息。二是要有切块分层意识,即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属种关系取其“属” ,并列关系取其“和” ,偏正关系取其“正” 。三是要有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不能先入为主,以偏概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音乐艺术的特征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但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出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音乐艺术的声音,主要是由人们根据审美原则,加工创造出来的一种乐音,而且这种乐音,又不是单个独立的音,而是由一系列根据不同音高排列有序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乐音体系中,它又有自己律动美的法则,
3、如调性、节奏等规则。这些美的律动的法则,就像我们说话、写文章的语法规定一样,构成了音乐艺术语言美的形式。造型艺术可以较长时间地让人欣赏,但音乐一旦演奏、演唱结束,就不复存在了。如我们听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的演奏,持续时间为 8 分钟左右。这些音乐表演,时间到了,音乐也就完了。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的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的。这就要求人们欣赏音乐,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觉和听觉记忆,否则,音乐过去了,就等于你没有欣赏。由于音乐的这个特性,又加上古代没有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音响设备,所以今人就无法欣赏到古人的音乐表演艺术。就我国而言,古代音乐家的逝去,加上乐谱大量失存,使中国古代的灿烂音乐文化荡然无存。造型
4、艺术擅长直接再现外部现实生活,而音乐既可以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志,如歌曲歌唱祖国等;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的某一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情志,塑造出另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等。音乐艺术为什么能直接抒发人内心的感情?原因就是声音与人的感情直接相关。声音传达情感能更具体、更动人。音乐艺术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充分发挥声音运动的一般规律,又利用宇宙事物运动的一般共同规律、相似状态,以音乐语言为手段来描绘客观社会生活的现象,表达人的内心感情。换句话说,就是当音乐作品中的乐音运动形式与所描绘的客观现实生活的运动形式,又与人的心理感情活
5、动的运动形式取得某种一致时,那么,这时的音乐表现,通过人的心理联想、通感、共鸣等心理现象,就能使乐音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描绘社会生活场景、画面的能力,同时又表达了人的内心感情。在现代心理学中,格式塔学派提出了“异质同构”和“同形同构”的理论。按此理论分析,客观物理力的作用后果与人的心理力的作用后果有一种相似的对应关系,由此而产生一种人所共有的心理感应,所以人们就极容易“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如春江花月夜乐曲演奏中,我们可听到一串串和弦分解音,也即琵音的表现,在我们心里就极易形成水波荡漾、波光盈盈的感觉;再加上节奏平稳、轻盈起伏、明亮如歌等旋律的配合,综合起来,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月光如水、夜阑人静
6、、湖上泛舟的画面,抒写着我们神往的优美情怀。(原文有删改) 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音乐艺术的特征。【 答 案 】 (1)音乐艺术以声音为物质手段;(2)音乐艺术是由一系列乐音排列形成的有机整体;(3)音乐艺术有自己的律动美的法则;(4)音乐艺术受时间限制;(5)音乐艺术以声音为手段描绘社会生活,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答案。 技巧点拨1提取法。如果题目要求归纳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那么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答案。2合取法。题目要求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依据要求,所表达的意思要全面,这时最好的方法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达意思相同的语段分别抽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7、3摘取法。题目要求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其中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尾或中间,考生在归纳时只要把这些词语、句子摘录出来就可以了。如上题,文章首段首句即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可摘取出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季国平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中国戏曲雅俗共赏,选材宽泛,自古以来,既有帝王将相的阳春白雪,也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既登得了庙堂,又入得了街巷。中国戏曲深蕴传统文化的精髓,舞台之上,一桌二椅,唱念做打,节奏唱腔,全凭演员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营造具体的戏剧情境和表现鲜活的人物。而中国戏曲本质上是
8、写意的: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与中国整个的传统艺术,如文学、绘画、书法等,都一脉相通,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特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一直都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随着 20 世纪现代文明的崛起,西方文化大量引进,娱乐方式渐趋多样,中国戏曲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尽管戏曲从过去一枝独秀、舞台霸主的地位退了下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戏曲仍然是文艺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一朵。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流传, “通变”早已融入自身血液之中,善于继承传统,也擅长吸收和创新。戏曲代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沉淀了中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而地方戏更是凝聚了千姿百态的
9、地域文化。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民族文艺的坚守和创新。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就具有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性、弘扬民族艺术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戏曲艺术是传统的、独特的,更是面向未来的。戏曲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保存个性和特性的传承,扬长避短、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这就如同书法艺术需要发展创新,但不管如何创造,终归是点画线条的艺术,是汉字的艺术。中国戏曲整体的写意性、程式性要保留,切忌盲目采用现代舞台声光电技术“大制作” ,破坏戏曲的本质。地方剧种的个性和风格也只能在创新中得到强化。戏曲要走向未来,剧本是基础。曹禺大师早就说过, “繁荣的关键在于创作” , “剧本的生
10、命在于演出” 。目前戏曲事业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 “剧本荒”尤为突出。戏曲剧本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现在的剧作家创作的天地宽了、条件好了,但市场经济对剧作家心灵的诱惑和腐蚀太严重了。没有纯净坦荡、自由放飞的心态是写不出好剧本的。剧作家要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有感而发,才能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剧本来。戏曲的题材要创新。今人看古人的戏,看什么?传统戏曲应该开辟题材创作的新领域,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立意必须是现代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厚重的经典就能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戏曲的未来在年轻人,戏曲的
11、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这是因为戏曲是高度艺术化的样式,“形式即内容” 。现在的小孩子很小就看得懂动画片、电视剧,但让他去看戏就不一定能看懂。一是内容看不懂,二是形式看不懂,比如为什么要勾脸谱?水袖表达着些什么?武将出场为什么要“起霸”?戏曲有一定的欣赏门槛,观众要经历一个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过程。因此,要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接触戏曲。现在时尚的东西太单薄,当年轻人腻烦了感官刺激,有了一定审美修养和内涵时,中国戏曲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戏曲是创造性的艺术,是与观众当场双向交流的艺术。如果我们重视剧本创作,扬长避短,好戏频出,老百姓怎么可能不喜欢看?新的观众不断成长,我们的戏曲怎么可能不繁荣?戏曲里有中国文化的
12、根,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雅俗共赏,选材宽泛,深蕴传统文化的精髓。B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娱乐方式渐趋多样,中国戏曲从过去一枝独秀、舞台霸主的地位退了下来,在观众的视野中消失了。C地方戏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地方剧种的个性和风格应当在创新中得到强化。D戏曲的题材要创新,戏曲的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立意必须是现代的。【 答 案 】 B一朵”可知,中国戏曲并未在观众的视野中消失。 (2)为什么说,中国戏曲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吸收和创新? 【
13、 答 案 】 (1)戏曲代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沉淀了中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所以要继承传统。 (2)在全球化大趋势下,发展戏曲艺术要求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进行艺术创新。 (3)戏曲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既要保存个性和特性的传承,又要扬长避短,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 解 析 】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内容就是讲中国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两大问题的,第 4、5 两段主要讲继承问题,第6、7 两段主要讲创新问题,找到了答题区间,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即可。比如从传统审美的角度进行思考需要继承,从兼容各艺术门类的角度思
14、考需要吸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思考需要创新,这样便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误区警示1断章取义。所谓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论断偏离原文意思。2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是因果关系。所以判断时一定要对照原文并参照生活逻辑。3偷换概念。所谓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文中的概念,二者似同而实不同。4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指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5主次不分。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问题说成是次要问题,将次要问题说成是主要问题,混淆重点。6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无端地生出
15、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说法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7指鹿为马。强行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8夸大缩小。论述类文章阅读设置干扰项也常用夸大或缩小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手法,引诱考生落入陷阱。9改变状态。混淆偶然和必然、已然和未然。把原文中的可能说成是必然,把设想或推测说成是已然。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史学社会化是历史知识由生产者向社会大众传播,并为社会大众所选择与接受,从而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它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历史研究得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和人的
16、发展建立起联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为史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史学社会化需要娱乐化吗?这是很多人都会产生的疑问,同时也道出了人们对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确实,近年来,学术娱乐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为平台,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学术明星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对这股热潮,有人歌颂,说它为历史文化的普及发挥了专业人士无法企及 的 巨 大 作 用 ; 有 人 批 判 , 说 它 的 媚 俗 降低 了 历 史 文 化 的 品 格 , 将 历 史 文 化 低 俗 化 了 , 损 害 了 学 术 的 神 圣 与 尊 严 。 走 学 术 娱 乐 化 道路 , 已 成 为 一
17、 种 新 的 文 化 现 象 。 2004 年 , 美 国 学 者 尼 尔 波 兹 曼 的 娱 乐 至 死 一 书 在中 国 出 版 , 他 认 为 , 后 现 代 社 会 是 一 个 娱 乐 化 的 时 代 , 文 化 的 严 谨 性 、 思 想 性 和 深 刻 性 正让 位 于 娱 乐 和 简 单 快 感 。毫无疑问,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就一般民众的历史文化水平和接受特点而言,娱乐化是他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至于所接受信息的正确与否,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接受史学社会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虽然这种接受也有学习知识
18、的功能。既然客体有娱乐的需求又有选择的权利,那么史学社会化只有尊重这种需求和权利,采取娱乐化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主体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变成了媚俗,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基本目标。但是,要真正达到双赢,史学社会化主体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把握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尺度。一个现实的证据,就是最为学者们所批判的宫廷秘史、历史传奇类题材的节目的收视率往往是最高的,而专业水准较高的节目,如“叶嘉莹讲诗词” “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等反而少有观众叫好。这说明,主体要在娱乐化与科学性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尺度是何等困难。史 学 的 娱 乐 化 是 有 限 度
19、的 , 不 是 所 有 的 学 术 问 题 都 可 以 通 过 娱 乐 化 方 式 进 行 传 播 。 万 卫在 谈 到 百 家 讲 坛 的 选 题 时 就 曾 谈 到 , 合 适 的 选 题 往 往 是 既 结 合 主 讲 人 的 专 业 方 向 , 又 符合 电 视 传 播 的 特 点 。 有 些 话 题 不 是 不 能 讲 , 而 主 要 是 离 观 众 太 远 , 大 众 完 全 不 了 解 。 还 有 些题 目 是 不 好 讲 的 , 比 如 易 经 , 曾 被 讨 论 过 很 多 次 , 但 最 后 , 主 讲 人 还 是 觉 得 没 把 握 。 这种 情 况 说 明 , 史 学
20、社 会 化 的 内 容 需 要 经 过 科 学 的 选 择 , 有 些 史 学 问 题 可 以 通 过 娱 乐 化 方 式 进行 传 播 , 有 些 史 学 问 题 则 只 能 通 过 小 众 的 精 英 学 术 进 行 研 究 , 不 一 定 非 要 走 向 大 众 化 。1关于“史学娱乐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学娱乐化使得史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为史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B史学娱乐化是其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途径,涉及三方面:生产者、社会大众、社会。C 主 体 如 果 一 味 迎 合 客 体 的 需 求 , 就 会 丧 失 主 体 的 地 位 , 难 以 达 成
21、 史 学 社 会 化 教 育 和启 迪 大 众 的 最 终 目 标 。D对史学娱乐化的批判,是对史学科学性的尊重和支持,也是对当前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2关于史学“科学性”与“娱乐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B易中天、于丹等人对史学的娱乐化传播,使得学术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C史学社会化如果不尊重民众的娱乐化需要,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D史学娱乐化是史学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学术娱乐化中,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
22、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B即使现在史学社会化中传播主体有很高的素质,但仍无法把握其中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平衡。C史学娱乐化是有限度的,观众不了解的话题不适合以娱乐化方式化传播。D史学娱乐化要符合三个条件主讲人的专业方向、电视传播特点、话题观众须了解。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室” ,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能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人们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古往今来,
23、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但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的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
24、。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 人 憔 悴 ”, “众 里 寻 他千 百 度 , 蓦 然 回 首 , 那 人 却 在 灯 火 阑 珊 处 ”, 既 有 刻 苦 钻 研 的 精 神 , 又 有 不 懈 追 求 的 境 界升 华 。 诚 然 , 对 于 很 多 人 来 说 , 阅 读 并 不 是 为 了 改 变 命 运 , 也 不 都 要 “望 尽 天 涯 路 ”, 不少 人 是 为 道 德 传 承 而 读 书 , 更 有 不 少 人 为 个 人 修 养 而 读 书 , 还 有 的 只 是 以 读 书 为 人 生 乐 趣和 良 好 的 生 活 方 式
25、 , 为 读 书 而 读 书 。上述关于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学以致用,二为学以修为。前者强调实际效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后者注重审美愉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两类阅读的目的建构了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其实,从阅读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这两大传统并非泾渭分明,阅读可以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在春秋时期,社会阅读、教育就同时体现了阅读的两大传统。古人在教育上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和学术上的“六艺之学”(诗 书 礼 乐 易春秋),显然是实用与修养功能并存。直到汉代“独尊儒术” ,官员进阶需要对儒术有所研读,这时候功利性
26、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到了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为官场人才选拔设计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的制度,学以致用阅读、专业性阅读、功利性阅读、应试性阅读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学习赶考成了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尽管其间也有居于科举“官学” “私学”之外的书院。教育,主张以德为先、格物致知,但学以修为的阅读传统始终未能成为大多数学子读书学习的主流。直到当代,应试教育仍然是其最终归宿。此外,社会的价值取向,也过分地强调功利实效、精英目标。功利性阅读的教育目的,加上相对呆板的阅读教育方法设计,应试与成功就变成了阅读者、受教育者的唯一任务,他们是否在学习、考试的同时达到修身的目的,通常不在考量范围之内,因而许多时
27、候这种阅读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重视读书的历史很悠久,我们的祖先在周朝的时候,就设有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的“藏室” ,老子还担任过看守藏室的史官。B中华民族是诗书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尤其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更是我国很早就有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的有力证明。C中华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虽然从古至今一直很多,但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学而优则仕”这一类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名言。D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其中既有执着追求和刻苦钻研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这些引起做研究的专业
28、人士的同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与一般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之类的想法不同,他的这句名言说出了他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B虽然阅读或许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其过程是艰辛的,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故事就具有启人心智、鼓舞精神的激励作用。C不少人选择读书,不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 ,也不是为了刻苦钻研去搞学术研究,而是为了道德传承或个人修养,当然还有人只是为读书而读书。D阅读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强调实际效用的学以致用,二是注重审美愉悦的学以修为,两者共同建构了中
29、华民族的主要传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的目的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不相同。在先秦春秋时期,社会阅读和教育就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B古人的“六艺之教”和“六艺之学”说明阅读的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这两大目的并不矛盾,相反,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C功利性阅读并非与生俱来,随着汉代官员晋升官阶对儒术提出要求,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学习赶考成为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D当代的应试教育注重功利性阅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阅读者、受教育者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应试与成功,他们的阅
30、读许多时候也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伴 随 技 术 化 世 界 物 质 主 义 的 兴 起 , 艺 术 也 日 益 受 到 人 们 的 轻 视 或 忽 略 。 艺 术 在 金 钱 、博 物 馆 和 市 场 的 统 治 下 , 日 益 沦 落 为 一 种 博 物 馆 式 的 艺 术 只 是 作 为 谈 论 和 保 存 的 对 象面 对 我 们 。 艺 术 场 成 为 彻 底 的 名 利 场 ! 这 是 何 等 的 虚 无 空 虚 、 萎 缩 、 缺 乏 创 造 性 和 生命 力 ! 而 “虚 无 ”恰 恰 是 世 界 “祛 魅 ”的 必 然 结 局 。“祛魅”
31、是指“那些充满迷幻力的思想和实践从世上的消失” 。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瓦解过程和世界的合理化过程。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的过程是传统宗教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不断分化为科学、道德和文化各自独立领域的过程。这种分化既具有解放的意义使文化艺术从宗教、道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具有灾难性的意义在世俗化的理性面前,文化艺术失去了终极意义的依托,不得不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这不仅意味着艺术的非神圣化艺术表现领域的世俗化、艺术家光环的失落和艺术重要性的降低,而且意味着艺术认同的危机艺术仅仅是人们保存和收藏的对象,一种商品。正是世界的“祛魅”引发了艺术的“祛魅”艺术的非神圣化和艺术的对
32、象化。前者使艺术的表现失去了方向和意义,后者使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这正是黑格尔最先所感所思,又被海德格尔一再阐释的东西。黑格尔认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曾是艺术、宗教和哲学享有同样崇高地位的原因。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艺术是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它曾拥有的作用和地位。与此类似,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乃是现代的根本现象之一。它证明了美学思维与现代技术本质一样,乃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在此意义上,正是审美体验的对象化,使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对宗教和意识形态统治的怀疑使现代人把目光转向了文化艺术,试图在世俗化的世界中使艺术承担“世俗的救赎”(韦伯)功能把人们从合理化的压力和刻板的日常生活状态下解脱出来。然而,这似乎是一种无法完成的乌托邦想象。一方面,世界的“祛魅”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艺术的“祛魅” ,使后者失去了合法性的根据;另一方面,现代艺术缺乏宗教曾经拥有的功能。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一书中强调:宗教的力量在于它能够通过一整套的仪式和体制,把艺术、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神话等不同价值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赋予这种庞大的宇宙秩序以生命和意义。但现代艺术和日常生活、文化价值及平凡事实之间缺乏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