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发展,第一节 账表导向审计 第二节 制度基础审计 第三节 风险基础导向审计,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检查分析审计对象、取得审计证据、据以编写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审计方法从广义上理解,泛指审计的一般方法、计划方法、报告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处理审计文件的方法等,即指审计程序;从狭义上讲,审计方法指与取得审计证据直接有关的各种基本方法和手段。(一)账表导向审计(古代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 账表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围绕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所进行的一种审计方法和程序。账表导向审计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数据稽核、账簿审计、详细审计、
2、资产负债表审计和全部报表审计等阶段。账表导向审计适用于评价简单的受托经济责任,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方法程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第一,这种审计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第二,即使采用有限的抽样技术,但由于对会计系统的了解不够,容易造成由于抽查原因而遗漏重大问题项目的事件;第三,由于以交易为基础的审计工作主要都是围绕着交易进行的,因此不容易发现会计工作中的程序性错误,对于会计系统中的缺陷和不合理现象也很难发现,这样即使查出了技术性错误或舞弊的情况,却不能溯源追本,堵塞漏洞,避免重犯。,(二)制度基础审计(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制度基础审计是以
3、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它通过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断财产保护和会计记录真实性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制度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的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审计程序的变化上:1、通过了解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健全及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发掘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2、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即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评价控制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3、对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处理程序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可能情况下向管理当局提出管理建议书。制度基础审计程序的工作流程,制度基础导向审计程序的明显不足在于审计资源不恰当分配到低风险和高风险
4、审计领域,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从而使审计为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使效率较差或审计达不到效果。此外,制度基础导向审计还有一项更大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基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模式没有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没有为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供指南和帮助,而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要远远超出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范围。 (三)风险基础导向审计(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风险基础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
5、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水平。这一方法的另一特点是,明确确认在为审计测试选择一个样本。企业开展业务的商业环境、对报表余额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给予审计评价等都可能存在风险,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的区别:,审计的一般方法,(一)账项基础审计法(20世纪40年代前) 在审计发展的早期,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此时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审计人员围绕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进行详细审计
6、,通过对帐表上的数字进行详细核实来判断是否存在舞弊行为或技术性的错误。 帐项基础审计法的主要缺点是成本高、效率低。,返回,审计的一般方法,(二)制度基础审计法(从20世纪40年代始) 制度基础审计,又称系统导向审计法,它是以内部控制评审为基础,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程序的一种审计方法。 制度基础审计大量采用统计抽样方法,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审计的一般方法,(三)风险基础审计法 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审计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据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并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搜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 现代审计是风险基础审计,但现代审计不排斥帐表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