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孔林,地面上的家谱杨朝明 刘续兵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2、 。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 ,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 。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 ,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 “四海之内皆兄弟”。“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 “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只要是“人” ,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 “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 ,孔子
3、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 ,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 ,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
4、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 “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摘自文明2011 年第 4 期 有改动)【考点专攻】7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 ,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B孔子对天
5、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 ,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 ,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 “四海之内皆兄弟” 。8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话的含意的一项是( )A只要是“人” ,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 ;人之为人, “孝”是一个基本标志。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几
6、年内不改其志。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制下的代代相续。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 ,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C井然有序、 “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
7、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三、7.答案: A(解析:A 项,这是现象,B、C、D 三项都是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的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 )8.答案:B (解析: B 项,这是解释什么叫“孝” ,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基。A 项,由“孝”到有仁德:到人的为人,已涉及到与伦理的这种联系;C 项,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中的“这样” , “这样”呼应本段开头的“孝” ,应指“孝的礼制” ;D 项,是“亲亲”与“ 文化品格”联系的判断,明显正确。 )9.答案:B (解析: B 项是原文意思的变换说法,语意没有变化,故正确。
8、A 项,第五代之后、四十二代以前的墓也都没有确切位置,已不可考,此项的时间跨度错了;C 项,因果关系错乱: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所以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青;因为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所以才可喻示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另外, “使”也改变了原意。D 项, “兵连祸结”时、 “礼崩乐坏”时人们祭祀孔子的目的,只是不完全列举,不代表一般或全部。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红楼梦和中国文化周汝昌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 ,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
9、,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底的以“情”反“理” ,云云。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 ,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 ,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
10、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 ,少讲“情” ,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 “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 。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 “无情的仁爱之心” ,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 (观念行为)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中内证分明,不难列举。书到第 58 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是全书的一大关目,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字样。这回
11、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菂官在清明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这是非理的做法。事后,宝玉从芳官探知:藕、菂小旦小生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 ,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大为赞叹欣喜。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
12、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是理” 。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 。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 。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 。宝玉则以“诚” “信” “敬”三字为之疏解阐发。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 ,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
13、强词”和浅见,夸张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 。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验。 ”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节选,有删改)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一种观点认为, 牡丹亭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是对宋明理学以“理”灭“情”主张的反抗。B清明节这日,藕官为悼念同伴菂官在园中烧纸为之焚祭,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因藕
14、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C造成人类社会混乱、争夺、欺凌、吞噬等结果的原因,是作为一种维系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纽带“理”被一概消除。D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与“理”密不可分,礼是“仪式” ,是“理”的具体体现或形式化。E宝玉以“诚” “信” “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11下列有关“情”与 “理”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面对 “理”与“情” , 儒者少讲“情” ,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情”需要“理”的节制, “情”需要社会化、伦理化和道德化。B “无情的仁爱之心” 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仁
15、以“情”为内主,实际上也不会有“纯理性”的“仁德”这种观念行为。C 红楼梦第 58 回回目“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将“情”和“理”平列,但情是“真情” ,理是“痴理” ,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 ,含有情与理和谐一体,万物皆然的思想。12. 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答: 。四、10. 答案:A D(解析: B 项“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不合文意,原文写宝玉与藕官的对话(“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 )是在“设词救之”之后;C 项因果关系表述不当,原文是“(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 ,是条件关系,并非因果关系;E 项“他憎厌祭吊之礼”不合文意,与后文自相矛盾。 )11.答案: C(解析:C“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不合文意。 “痴理”并非无理,而是“合理合礼”之意。 )12.答案: 红楼梦不废理。如藕官的一番“痴理” ,包含了要遵守作为社会规范的“理” 。 红楼梦 不反礼。如宝玉认为行为要合乎孔子的遗训,为祭亡者烧纸是“异端” ,是“非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