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①的论文.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4032771 上传时间:2018-1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①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①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①的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①的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①的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的论文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学前教育是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对儿童进行智力等身体和心理要素进行开发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进行在儿童人生智力及各方面身心状态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有方法地进行多方面的培养,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且具有针对性的手段来有系统、有计划地激发儿童各方面素质的生长潜能。在这里,不可不提的是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方法。1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学家,即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且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对 20 世纪的教育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世界的许多地区都普及她

2、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一个又一个的蒙台梭利学校和协会纷纷成立,宣扬她的教育思想,可知她的理论方法对世界的教育界有深远的影响。如此强大的教育浪潮,是建立在对儿童创造性潜力、儿童学习动机、儿童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力的研究上来得出结论的。按照这个基础,蒙台梭利的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条块:(1)儿童的内在潜力。蒙台梭利在她 1949 年的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她指出,儿童的“心理胚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吸取它周围环境中的营养,这犹如“生理胚胎”在母体的胚胎内吸收营养一样。而两者的区别是:儿童的生理器官形成

3、于母体内;“心理胚胎”则是婴儿出生后才开始形成,这时虽然儿童的大脑里什么也没有,但它有一种积极的能动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事物的印象的能力。wWw.11665.COm蒙台梭利的重要思想基点是儿童的内在生命力,也就是这个内在潜力。她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 ,或者叫做“内在潜力” ,这种生命力具备积极、活泼、发展的特质,且具有无穷的发展空间和力量。(2)儿童的学习动机。儿童学习动机,在蒙台梭利的理论中大部分贯穿在发展的敏感期中。蒙台梭利解释“敏感期”为: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在此期间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这是儿童的学习动机

4、,也是成人对之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这种现象在一定的年龄段会出现,但是亦会等到了一定的阶段消失。在儿童发展的敏感期进行感觉训练和智力发展是蒙台梭利研究的重点,基于她从生物学在动物实验中得到“敏感期”的启示,这促使她观察和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感觉活动及其心理特征,因此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也存在“敏感期” 。故而我们得到经验启示:为人师长和为人父母,应该经常留意儿童的日常生活表现,发现和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并及时地进行帮助、鼓励和引导。若不然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缺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埋没其某些特殊才能。(3)儿童的个体特征。蒙台梭利有句著名的话:“人类的高贵来

5、自于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的复制品。 ”她强调儿童是发展着的个体,这个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融产生的结果。由于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他们会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然后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交融而获得经验,积累经验,由此,促进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发展。所以说,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前进过程,上一个阶段的充分发展是下一阶段的基础,下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个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这种发展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会从无意识状态逐步发展到有意识的状态,从自发的活动进到自由的选择性活动;然而在此过程中,儿童无意识的自发活动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一直会保持着,只不过是心理的内在需要在逐步增加的同时生命的本能冲动在逐步减少。蒙

6、台梭利强调儿童早期的环境经验对于以后阶段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重视丰富儿童的早期经验,重视儿童早期教育。2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根据儿童生理、心理、智力等的发展特点,本着学前教育的基本目的,把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体系运用到学前教育中是非常合理的,并且可以针对这些特征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1)针对儿童的内在潜力的特点。在蒙台梭利观点的指导下,我们知道虽然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但是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来使生命力显现出来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 ,让这种潜力能够按照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并且自由的发

7、展。她特意强调不应该把儿童当做一个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一个个人来对待,儿童并不应该是教师和家长等成人随意进行灌注和塑造的物品。比如,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培养艺术细胞,学习各种乐器,诸于钢琴、小提琴等等,可是孩子们并不喜欢,而是出于一种被胁迫的状态早学习,他们没有被当做自由人来对待,而是像一个可以随意被捏造的泥巴一样,本文由论文联盟 http:/收集整理被成人的各种观点灌输,且进行各种理想化的塑造,这是对儿童自由权利的一种剥夺,且许多时候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然而,很多儿童在年幼的时候,会时长表现出对各种奇异事物的爱好和冲动,比如看了电视电影画面上的武打动作片,他们就会幻想自己可以自

8、由飞翔,幻想自己也有某些特异功能,然后还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身体中某方面的动作和表演能力,其实这就是身体中的潜力在被激发。如果此时,可以正确的引导,那么,或许,这些儿童就能走上丰富的善于模仿的表演之路。所以,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认真地观察儿童,彻底研究儿童,热爱儿童,在尊重儿童个性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实现不仅是智力的且是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由此可知,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是在尽量避免干预儿童自主性的基础上阐发的,这种科学的方法有助于让儿童进行独立的思考,独立判断,独立生活和工作,成为有才能的新一代。(2)针对儿童的学习动机

9、方面的特点。这也可以结合蒙台梭利的敏感期教育理论来作为参照。蒙台梭利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敏感期进行了研究,这包括敏感的表现和敏感期的延续时间。她认为儿童各种敏感期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其论述的各种敏感期如下所示。语言的敏感期(出生后 2 个月至 8 岁) 。蒙台梭利认为,1 岁至 3 岁是语言敏感期的高峰时期。儿童在接触语言学习时,先是对人的声音感兴趣,接着在感受声音的基础上,感兴趣于词语,最后是对相对复杂的语法结构。也就是说,在这一敏感期内,孩子都会经历呀呀学语,模仿大人的发声和语调,说出单词并且将两个以上单词组成句子的阶段,后来进步到模仿更复杂的句子结构的阶段,最后学习复杂

10、的语法形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感觉的敏感期(出生至 6 岁) 。蒙台梭利认为,感觉的敏感期会在 2 岁至 2.5 岁之间达到高峰。她指出,认为儿童在感觉的敏感期内,各方面的感官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几何的形体,辨别颜色、方向,区别声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体等。而这些均有益于以后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比如孩子在 2 岁时对细微的物体会给予非常大的注意,就像他们喜欢观察摇篮床上的花纹,喜欢观察母亲的裙子边缘的形状,喜欢盯着各种普通的东西出神,他们看的东西中有许多都是成人注意不到的小东西,这种对细节的关心不仅使儿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会引发幼儿的有关活动,从而使幼儿的感觉变得更加

11、敏锐。秩序的敏感期(出现于 2 岁左右) 。秩序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最先发现并论述的现象。它最早出现于儿童两岁左右,持续两年左右,这个敏感期在 3 岁左右表现最为明显。比方说,他们生活视野范围内的所有物体的放置,是否在习惯放置的地方?一天的各种生活方式是否按照自己已经熟悉的顺序进行?这些问题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隐隐的秩序感,他们常常的喜悦感来自于将一个物品放在它本来该有的位置。这一时期的儿童适合进行自由和纪律的教育,因为尽管儿童的天性是酷爱自由的,但是他们有严肃的纪律观,他们铭记许多物品的摆放位置,在意许多事情发展的次序,喜欢用自己的行为去规范和矫正他

12、们看到的不合理现象。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这一时期的儿童形成了良好的秩序感,那么,他的一生都会是一个规范的人。反之,如果错过了秩序的敏感期,再想培养一个规范有序,有条不紊的人,就会变得比较棘手。故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在儿童人格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动的敏感期(出生至 4 岁) 。蒙台梭利认为,运动的敏感期处于出生到 4 岁之间。在这段时间中,儿童喜欢活动,并且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其动作会逐渐完美。比如蹬腿,爬行,举起轻重量的物体。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对某一动作熟练,会有助于身体和人格上的发展。同样的,如果这一时期缺乏运动,就要导致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儿

13、童对运动的信心缺乏,在性格上缺乏协调性,在精神上也缺乏满足感。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进行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在这一段时期内的儿童从喜欢爬开始到学习走路,他们充分活动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之后到各种抓东西的动作等都是用手和身体来完成,这是儿童对客观事物付出身体行动的一个初始辨认期。工作的敏感期(3 岁至 7 岁) 。“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的“工作”就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和环境相互交融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心理的健康发展。 “工作”是各种敏感期的主要

14、特征,是儿童在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基础。(3)针对儿童发展的个体性而言。在儿童发展的个体性特征中,蒙台梭利的理念更是经典。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始终是处在主体地位的,而儿童是被动地处在客体地位的。教师常常是按照成人的思维要求来塑造儿童,且是忽略儿童本身的个性,把这些各具特色的孩子按照一定的社会固有法则来进行教育。这是一种强迫的,屈从的行为,这样扼杀儿童的天性,扼杀他们本身活泼好动的特征,让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最后会导致成为一个具有奴性的思维呆板的人,严重的会出现忧郁的情绪和反应迟钝的状况。比如激发个性想象力的问题,教师习惯于将固定的对事物概念的理解传达给儿童,而且是按照着一种固

15、有的模式,好比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花是红色的,于是儿童在吸收了这些固定呆板的色彩概念后就形成了定势的思维,在往后的写作中和绘画中,就固定运用这种色彩模式,而不是充分考虑客观事物的多种不同形态。再比如儿童具有许多奇思妙想,他们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喜欢用奇怪的东西搭建自己想象中的房子,他们常常拿来大箱子之类的物品,然后高高兴兴地居住在其中,有时甚至自己虚拟许多场面,然后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这看似非常无聊简单的游戏,实则是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独到认识,且是积极参与创造的一种健康心态,而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家长,通常会认为不可理喻,且严厉斥责这种行为没有遵照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约定俗成的模式来进行。这是教

16、师掌握教育主动权的弊端,也是学前教育的盲点。其实,儿童才是主体,儿童才是中心。儿童能够全神贯注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他们可以自己去发现事物的特点,独立进行操作,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当一个观察者,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指导。这个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应该具有一种科学家的精神,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儿童,探寻儿童的内心世界,因为观察的对象不是物体,而是一个富有情感活动的人。所有的做法只是为了激发儿童的生命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让他们能够发展成为独立自主的人。用蒙台梭利的方法,即是不仅要观察儿童本身,也要观察儿童生长生活的各种环境,包括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且保持与儿童密切的友好的合作。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这种热爱儿童的精神来帮助他们整个人格得到良好的发展。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是可行的,有效的,她深入解剖了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这些均可以作为教师教育儿童的指导。而教师要做的,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足够的耐心,还有科学家的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要善于观察儿童的各种情态,向儿童学习,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家,才能让儿童得到良好的合理的学前教育。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