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 Word 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高效演练稳达标一、(2017衡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 分)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 ,升君白玉堂。【注】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B.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
2、,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但不受重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帝王的强烈不满。C.本诗中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D.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诗中写到陶渊明,赞扬了陶渊明脱离官场、隐身田园的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要学习陶渊明回归田园的愿望。E.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解析】选 BD。B 项,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D项,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出发点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愿望。2.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
3、分析。(6分)答:_【解析】本诗调动多种感官来写菊,抓住诗句中描绘色彩的词不难概括出菊花特点,注意“香”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答案: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二、(2017嘉兴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1 分)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何 逊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尔情深巩洛 ,予念返渔樵。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注】巩洛:巩、洛二古地名的并称,今河南洛阳、巩义一带,此处代指
4、京城。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诗的前四句为写景,后四句为抒情,五、六两句情景相合,挽结上下,章法井然。B.第三联是抒情,诗篇后四句的归隐之叹由此生发而出,是前四句写景过渡到后四句抒情的桥梁。C.第四联“尔情”和“予念”形成鲜明对照,鲜明地表现了诸君一意追求功名富贵,而诗人却无留恋之意,一心归隐。D.诗人在第五联的言外之意是,诸君宦情不薄,而“我”却毫无恋栈之意,一心归隐。E.最后一联感情一转,以渴望得到当权者赏识作结。怎样才有机会得遂志愿,与归隐分道扬镳?这一问题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渴望。【解析】选 BE。B 项,第三联情景相映;E 项,最后一联以陈述对归隐的向往作
5、结。2.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夕望江桥所见景色的?请简要赏析。(6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重在分析是怎样描写景象的。要注意分析写景的手法:从远近、动静、色彩、调动多种感官等角度作答。答案: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夕望江桥所见的寂寥景象,一、二句描写了夕阳西下,倦鸟远飞,残霞渐消的远景;三、四句分别从视、听的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动,水波荡漾、长桥倒映的近景。三、(2017遵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 题。(11 分)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刘克庄 一卷阴符 ,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须豪客 ,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
6、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 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 ,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注】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须豪客:用虬须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燕然:即燕然山。 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磊块:一作垒块, 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起首三句连用三个数词,塑造出作者年
7、少时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形象。B.“曾请缨”与王勃滕王阁序 “无路请缨”中的“请缨” ,都指投军报国。C.“折腰”反用陶潜做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自己今日不得志。D.“怅”两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勒石纪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E.“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 ,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解析】选 DE。D 项, “怅燕然未勒” ,用了典故。 后汉书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E 项, “运用衬托手法”错误,应是对比手法。2.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
8、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重在区分所塑造的自我形象的不同。分析时,要知人论世,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切莫偏离诗歌。答案:本词上片,从尚文习武、谈笑交游、建功立业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实际上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这样的形象,气魄豪迈,感情激昂。下片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塑造了一个华发苍颜的形象,一个满腔忧愤的形象,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形象。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是多么
9、鲜明的对照!下片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四、(2017沈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11 分)戏题牡丹韩 愈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写了牡丹花与别的花草之间“斗轻盈” 。 “隐约” “轻盈”写牡丹的神态, “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B.颔联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
10、层描绘。 “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与上联“同” “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C.颈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 “新妆面” “不语情”运用比喻手法,强化了牡丹的人格意识。D.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的吸引力,尾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E.这首诗以花喻人,借题发挥,既描绘了牡丹的婀娜多姿与诱人魅力,也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解析】选 AC。A 项, “与别的花草”错误,应是牡丹花之间。C 项,“比喻手法”错误,应是拟人手法。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描写” “角度”等关键词,而不是抒情方法。答题角度: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答案:侧面描写。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尾联通过写诗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