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11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习目标:1、了解两篇新闻记述的历史事件。 2、了解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阻遏( ) 荻港(d) 锐不可当(dng) 溃退(ku)歼灭(jin) 要塞(si) 2、解释下列词语业已: 锐不可当:课内探究一、导人新课。 1949 年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60 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能强烈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百万
2、雄师过大江的气势.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是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从“20 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从“20 日夜起“到“已渡过 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
3、突破地点、渡过人数。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教师点播:简述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新闻的结构:标题(有的还有引题、副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通常是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2、新闻的语言:准确、简明(由新闻的真实性和简明性决定) 。四、合作探究: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材料,通过这则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2闻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新闻的结构特点。 1、新闻结构的把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概括所要报道的事实) 导语:
4、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气势壮阔、语言精炼)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东路军渡江情况) 2、导语分析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第一句话,既报道了我军之强大(“百万大军“),又点出了战线之长(“1000 余华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第二句话中的“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广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又是对“1000余华里“战线的具体说明。 3导语前面的
5、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4、小组合作讨论,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A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B.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
6、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C.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3待.“至发
7、电时止,该路 35 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23,余部23 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D.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宁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
8、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5、新闻语言的把握: 准确:交代时地、人数确凿有据,整个事件的叙述,措词十分准确。 简明:善于利用背景(交战双方或作者读者都了解的东西,尽量少说或不说) ,适当运用概括性强的语句。六、学生自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边理解内容,一边对新闻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分析。 (先小组交流,再在班上发言) 1、结构分析: 标题: 导语:主体:2、小结。 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2)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9、结语 (3)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几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消息。 七、训练提升 阅读“课后练习四“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这篇消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提示:相同: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歌颂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不同:课文从全局上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本文只介绍了西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4军某部渡江的情况。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只交待了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进展情况;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对敌军的分析及
10、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等内容;本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 课后延伸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仔细阅读,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和理解课文详略的处理。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 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 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 24 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
11、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2 芦花荡学习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感受其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
12、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二、走近作者 孙犁,1913 年4 月 6 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1944 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5传,散文集津门小集等。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
13、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 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背景资料: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保卫祖国,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蹿( )提防( ) 仄歪( ) 飒飒 ( ) 张皇失措( )白洋淀( )竹篙( )悠闲( )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 悠闲: 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 课内探究一、自
14、主学习自由阅读课文,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并复述故事,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小说的一般知识 (1)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3)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
15、,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6第三部分:(55-末尾) 。(高潮、结局) 5、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作出标记 6、“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英雄性格表现在多方面,请用“老头子是一个 的人,因为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的句式说一段话,写出你心中的老英雄。二、合作探究1、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
16、,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
17、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2、跳读课文,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描写的段落,细细品味,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3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
18、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7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
19、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
20、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
21、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8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5、赏
22、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A.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从文中画出,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明确:(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
23、,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B.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 “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
24、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 “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
25、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96、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三、训练提升(一)、填空。芦花荡是_(作者)的著名短篇小说。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芦花荡这个故事发生在_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_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_感到快乐,让_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_ (二)、阅读课文 18 自然节做下面的题。 1、第一段文字是 描写,其作用是: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运用了
26、什么手法?“钻”改为“长”好吗,为什么? 3、课文中第 4自然节是老头子的外貌描写,有人说这形象地刻画了他的特点,试对之作简要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 P11页) 四、拓展延伸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的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外貌 老当益壮 老头子 语言 爱憎分明 心理 智勇双全 动作 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3蜡烛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27、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10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上汉字。 闪烁( ) y( ) 窝 屏 zhng( ) 明晃晃 ( ) j( ) gng( ) 颤 wi( ) wi( ) 惊 ro( ) 肃m( ) 瓦砾( ) 揣在怀里 ( ) 地窖( ) 2、解释下列词语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永垂不朽 3、概述本文大意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二战时期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驱赶德国法西斯强盗,为南斯拉夫实现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本文记述了战争中的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
28、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 45 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4、文章助读作者简介: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1915 年生于一个军官家庭,1934 年开始写作,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 俄罗斯人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诗集友与敌 。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 年10 月访问中国。1950 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 至1971 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 军人不是天生的 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 年的斯大
29、林格勒战役,到 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 1974 年度列宁奖金。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感知课文大意。2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11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 (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炮火(11)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 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 3)
30、 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
31、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 “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32、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12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
33、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
34、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三次写“跪”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3.文中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
35、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13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
36、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37、”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6.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7.归纳本文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8.这是一篇战地通讯,补充介绍一下通讯的一些知识 明确:通讯,即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它要求真人真事。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有新闻性
38、,又有文学性。二、教师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14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课后延伸一、阅读下面这首诗,体味诗中的情感。世纪挽歌王晓霞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公然袭击我驻南使馆。消息传来,群情激愤,遂成诗句,以悼念殉职的许杏虎、朱颖、邵云环三君。大海狂啸长天垂泪亿万万同胞的愤怒化作悲痛的世纪挽歌作
39、为战地记者亲历炮火用心作证 用笔控诉战争罪恶硝烟中为正义呐喊长夜里为和平奔波虽然生命潜伏着危险想不到是在自己的领地被黑手掠夺真理何在 公平何在罕见的侵略必遭历史谴责强权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怎能不令人深深思索愤怒的手啊举过头顶悲痛的心啊不会沉默听,正义和平的吼声已汇成滚滚的长江二、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
40、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15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10 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 ,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 145 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 3
4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 1861 年 11月 25 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4 理清结构: 分三方面概括课文内容. 1-4 赞美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5-6 揭露英法联军的罪行 7-10 指出英法政府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 相关链接:1雨果(18021885) ,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 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 ,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 国王寻乐 ,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
42、会。18611869 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 ,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18561860 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 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 月攻陷广州。1858 年5 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 月分别与俄
43、、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 ,11 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 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 ,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 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 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16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 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 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 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沙俄又迫使清政
44、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3、找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 课内探究一、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4 段: 1、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2、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_ ,埃及有
45、_ ,罗马有_ ,巴黎有 _,而东方有_ .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具体讲园中之物; 耗费了巨大劳动;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4、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5、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46、?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17小结: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从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二、重点研读:
47、阅读 5-10 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
48、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5、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6、“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三步四环节”教案187、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