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88166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PPT 页数:391 大小:17.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1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1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1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1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珠 江 医 院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中医科 刘永源 13828476895,中医基础理论,珠 江 医 院,珠 江 医 院,珠 江 医 院,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 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中医学的贡献,功不可没。,珠 江 医 院,中医基础理论: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指导

2、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2、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3、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4、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珠 江 医 院,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它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珠 江 医 院,中医学的特征:以综合的方法为主 从宏观的角度动态地研究人体各种内在联系祥于机能 略于结构,现代医学的特征: 以分析的方法为主 从微观的

3、角度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珠 江 医 院,东西方医学之差异,东方医学,西方医学,认知方法,理论构建,思维方法,西医学应用逻辑思维 西医是治疗人的病,关注病的病理特征,珠 江 医 院,殊途而同归,系统生物学,珠 江 医 院,一、中医学发展简史,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四、藏象 五、精气血津液神,六、经络 七、体质,八、病因 九、发病,十、病机 十一、防治原则,主要内容,中医学发展简史,第一章,(分为七个主要阶段),远古时代,春秋战国、秦汉,晋至隋唐,宋至金元,明、清,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珠 江 医 院,1. 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4、觅食充饥、与兽搏斗、茹毛饮血、筑穴而居。 积累了原始医疗知识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 伊尹治汤液 商代:甲骨文出现医用文字如:疾、医、疥等 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如:食医、疡医、疾医、兽医等,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

5、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体生理和病,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使中医学从原始经验阶段步入抽象概念的理论阶段。,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秦汉时期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法 分析了病例。补充了内经的不足。,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书中提

6、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东汉医家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分别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创造出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著名医家 张仲景,珠 江 医 院,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东汉医家华佗“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运动养生创编了“五禽戏”华佗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

7、足。,珠 江 医 院,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 和发展阶段,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三个特点:,(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 (2)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专著如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要方、干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所录诊治经验和良方佳药甚多,外科手术发展亦至鼎盛.,珠 江 医 院,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 和发展阶段,(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颁布的官方药典 新修本草问世。,珠 江 医 院,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 和发展阶段,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8、)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 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珠 江 医 院,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 和发展阶段,巢元方(公元610年) 诸病源候论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 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 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

9、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珠 江 医 院,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 和发展阶段,苏敬等二十余人(公元657年659年) 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珠 江 医 院,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 和发展阶段,孙思邈(公元581682) 备急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 千金翼方30卷,载方2571首。 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

10、面,成就突出。 如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 如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珠 江 医 院,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 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 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说。 出现了“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了许多学派。,珠 江 医 院,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中医药学在各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宋元 人痘术已在中国出现,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

11、学的顶峰。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珠 江 医 院,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 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珠 江 医 院,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 理论突破阶段,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寒凉派 认为“病多因于火”, 主张以寒凉为主治疗。 张子和 攻下派 认为 “邪去则正安” 主张以祛邪为主。 李东垣 补土派 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主张以补益脾胃为主。 朱震亨 养阴派 认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12、主张以补益阴津为主。,珠 江 医 院,5 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有二:一是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多进展总结归纳,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二形成了著名的 “温病学派”;代表人物有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 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珠 江 医 院,本草纲目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医林改错,王清任,李时珍,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万多帖,5 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珠 江 医 院,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民国时期 中医学的发展处于低谷。西方医学迅速传播,国民党政府试图扼杀中医,中医学面临着生存危机。由于

13、中医学自身不容忽视的医疗价值和大批仁人志士的奋力抗争,她得以顽强生存下来。,珠 江 医 院,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中西医汇通:在抗争“废止中医”的同时,学习西医,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 指导思想:“东西文化,应相互容纳,科学得哲学以深造,哲学赖科学以证实,将来道器合一,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于一炉”。,珠 江 医 院,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代表人物:唐宗海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施今墨 施今墨医案,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珠 江 医 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家卫生部门对于中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其在理论、临床和科研都有长足进步,中医学出

14、现了一次新的飞跃。,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珠 江 医 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研究 针刺镇痛原理与针刺麻醉的应用 砷制剂治疗白血病 青蒿素治疗疟疾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二章,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含义: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 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中医学 :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体结构方面,生理功能方面,病理

15、方面,诊断治疗方面,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体结构方面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人体 膀胱、胆五体:皮、脉、筋、肉、骨九窍:眼、耳、鼻、口(舌)、 前阴、后阴(肛门),内,外,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体结构方面所有器官通过全身经络而相互联系,其规律是:一脏、一 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以心、肝为例:心小肠脉舌(心系统)肝胆筋目(肝系统)注:每一系统皆以脏为首领,故五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而五脏之中又以心为最高统帅

16、,对人体生命活起着主宰作用。结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功能方面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出整体统一性,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病理方面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 常的局部反应,例:肝病胆胆汁上泛

17、黄疸、口苦,例:目赤肿痛肝火亢盛,舌体溃烂心火上炎,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病理方面,既重视局部病变与其相关内脏的联系,更强调该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影响,分析病理,结论: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对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把它看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诊断治疗方面,诊察疾病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盛衰,诊断疾病,例: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

18、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诊断治疗方面,诊察疾病 治疗疾病,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例: 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着手(肝开窍于目)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治疗疾病,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全身气血。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也当补益肺气 以助心行血。,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 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

19、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诊断治疗方面,诊察疾病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盛衰,诊断疾病,例: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生理方面,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存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五谷杂粮),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春夏(气温高)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汗孔开泄,多汗少尿(

20、散热、调节体温) ;,秋冬(气温低)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内,皮肤致密,汗孔闭,少汗多尿(保温、调节体温),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平旦阳气生兴奋、活动、抗病力强,夜晚阳气内敛抑制、休息、抗病力弱,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生理方面,病理方面,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力,但有一定限度。,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疾病发生,季节性多发病:春多温病;夏多泄泻;秋多疟疾;冬多伤寒,昼夜疾病变化:旦慧(好转);昼安(稳定);夕加(加重)

21、;夜甚(严重、甚至死亡),地方性疾病:东方多痈疡;南方多挛痹(潮湿)西方多内伤;北方多满病(藏寒),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诊断方面,诊察疾病,应联系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体质强弱等。,四时脉象,春圆滑流畅,夏洪大明显,秋轻平虚浮,冬沉伏在内,治疗方面,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治疗学的特点,用热远热用温热药,避开炎热的季节或地域,用寒远寒用寒凉药,避开寒冷的季节或地域,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内经概括为“天人相应”。,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大至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等 社会环境 小

22、至个人社会地位 、经济条 件、生活水准、经历遭遇、人际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抗病能力,疾病发生与否,珠 江 医 院,整体观念-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 物医学模式”“心身医学” 养生防病,注重“调摄精神” 病因情志致病(内伤) 治疗 “治病之要,首在治心”、 “以情制情”,珠 江 医 院,辨证论治,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

23、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珠 江 医 院,病的现象 症的病理概括自觉症状他觉症状病的个性或共性本质 有病必然出现若干症状,通过分辨症状,必然辨出若干证候。证候中又包含若干症状。因此,症是病的现象,是辨证的基础;证是病的本质,是症的病理概括。这就说明,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是“证”。,病,症,证,若干,若干,辨证论治,珠 江 医 院,辨证论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例:麻疹病

24、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 麻疹初 期麻疹未透,宜解表透疹银翘散或升麻葛根 汤; 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麻杏甘石汤; 而后期则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须以养阴清肺为主沙参麦冬汤。,珠 江 医 院,辨证论治,2、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例 : 久泻之后出现的脱肛产后调理不当的子宫下垂胃、肾等脏器的下垂,益气升提法,方选补中益气汤,中气亏乏,脾虚下陷,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章,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

25、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的基本特征 3.阴阳的属性特征 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阴阳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

26、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3.阴阳的相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4.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

27、的特点。,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素问.金匮真言论,(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 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 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对立制约,1.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 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28、,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2.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 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3.阴阳的消长平衡,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29、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4.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30、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也”,素问,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失调,阴盛,阴阳 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

31、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 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正常,实寒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属性归类,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六)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

32、,1.确定治疗原则,(1)损其有余: 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盛,阴阳 偏盛 实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泻其有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虚,阴阳 偏衰 虚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其不足,(2)补其不足: 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虚不能制阳

33、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归纳药物性能,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1)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2)分析五味:,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滋味不同,药效不同。,辛、甘属阳; 酸、苦、

34、咸属阴,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第二节 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 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 行归类和说明,因此,原始的五行概 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 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 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 物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并贯穿到古代各种学术之中。,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的生克关系,(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运动和变

35、化。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谓“五行”,如同“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中医学不过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它来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玄妙的地方。,(二)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2.火曰炎上,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二)五行的特性,3.土爰稼穑,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二)五行的特性,4.金曰从革,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

36、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二)五行的特性,5.水曰润下,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对金木 水火土的具体观察,但古人已将 其运用于对一切事物属性的总概 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 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 象的涵义。,所以,五行的特性具有广泛抽象的含义,(二)五行的特性,(三)事物的五行归类,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2.间接推

37、演(推演络绎法) 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无法以直接归类法纳入五行之中,因此古人运用间接推演法。,五行的归类方法,在历史上曾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牵强附会的局限性一面。,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三)事物的五行归类,(四)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2.五行相克,(四)五行的生克关系,土 水,克,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化,是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38、木,火,土,生,生,克,所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 “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关系,任何 一个事物都是受着整体调节控制的,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四)五行的生克关系,4.相乘、相侮,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 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相乘的次序同相克: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原因: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 (被克方)本身虚衰/不足,如土虚木乘;其二是五行 中某一行(克方)过度亢盛/太过,如木旺乘土。,(四)五行的生克关系,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又称反克。,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 木

39、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侮原因: 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被克方) 本身过强(太过),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 反而被强者所克制,如木亢侮金。其二是五行中的某 一行本身(克方)过度虚弱(不及),被克方相对过 强,强者克制弱者,如金虚木侮。,(四)五行的生克关系,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但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克制关系,在人体为生理现象; 相乘是异常情况下的过度克制,在人体则为病理现象。相乘和相侮均为异常相克,相乘是按相克次序克制,而相侮则是按相克次序的反向克制。而且对于某一行(太过或不及)来说,相乘或相侮可以同时出现。如:木过强(太过),则木亢乘土、木亢侮金木过虚(不及),则木虚金乘、木虚

40、土侮,小结:,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肝属木: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资生和制约关系,即相生和相克关系。,2.阐述五脏的相互关系,相克: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 木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 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 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

41、水克火,本脏之气太盛,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他脏之气补之,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相生: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二)解释病理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主要为“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类型。 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如肾病及肝。 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如心病及肝。,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 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正常情况,肝木制约脾土,如果肝木过强或脾土过虚时,可导

42、致肝气横逆犯脾胃的病理变化,即“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 相侮:指反克为病。 正常情况,肺可制约肝,如果肺虚或肝旺,可表现为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即“木火刑金”。,2.相克关系的传变:,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传变有一定规律,但在临床上,有时病证的传变规律并不完全遵循五行生克的次序进行,因此,不能机械地套用五行生克传变规律来认识病理,必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辨证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指导诊断疾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确

43、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指导临床治疗,(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相生是母子关系虚则补其母,如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实则泻其子,如肝旺泻心法,指用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 传变,防患于未然。,2.确定治疗原则,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异常相克(相乘、相侮)是强弱关系抑强:抑制功能过亢之脏; 扶弱:扶助功能虚弱之脏 如抑木扶土法,指通过抑制肝木和健脾胃的方法,治疗肝气犯胃。,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

44、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藏 象,第四章,五脏,奇恒之腑,六腑,脏腑之间的关系,珠 江 医 院,第四章 藏 象,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珠 江 医 院,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又称“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45、统。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珠 江 医 院,“象”是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二: 1、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2、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珠 江 医 院,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名称大致相同,内涵不一)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其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 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 态功能合一性结构,它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 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

46、概念。(“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 器官而言。(内脏器官、感觉器官)就其结构来说、是一个纯形态学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珠 江 医 院,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二、藏象学说的形成: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珠 江 医 院,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三、藏象学说的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详于脏而略于腑,详于功能而略于解剖。,珠 江 医 院,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四、五脏、六腑

47、与奇恒之脯的生理特点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收盛和传化水谷;故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的区别,故称之。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益补”、“六腑益泻”。,珠 江 医 院,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1、五脏之精: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禀受于先天,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脾胃化生水谷之精);,2、五脏之气:简称“脏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合化为一身之气。,珠 江 医 院,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 3、五脏之阴阳: (1)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2)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