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 1 新闻类文本时间:40 分钟 分值:40 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 分)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 “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 “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2、,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
3、,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姝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
4、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 “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
5、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 “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 “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
6、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 ,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 、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
7、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 ,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摘编自扬子晚报 ,记者张楠)(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
8、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
9、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答案 AD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的能力。B.“第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
10、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4 分)答:_ 答案 “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中国诗词大会”这一
11、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每点 1 分,共 4 分)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关于“诗词大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提取相关的直接信息,然后分类加以概括。如材料一中有“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还有“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这些可以概括出“诗词大会”的作
12、用。材料二中有“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还有“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等。材料三中有“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等。只要能够体现“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的意义或作用即可。可从对人、社会生活、文化影响方面分类概括。需注意的是材料三还有节目的展现方式、应试思维、孩子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内容,这些让人思考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二、诗歌鉴赏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试题。(11 分)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 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注 825 年(唐宝
13、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 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 ,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B “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格调上颇为相似。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答案 CD(选
14、D 给 3 分,选 C 给 2 分)解析 C分析了景情关系,并对所运用的手法进行鉴赏,其中“动静结合”错误,应当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表面写蝉、柳,实际上暗寓诗人数十年沧桑之感;D.“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说法错误,因为本诗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答:_ 答案 情感:尾联表达了作者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3 分)作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3 分)解析 本题在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一考点的同时,还考查了
15、考生鉴赏诗句对表达“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作答时,最全面的答题方法是,首先,根据原文诗句的字句、注释等信息,答出具有何种情感;其次,答出诗句在全诗中的结构意义,对抒发情感所起的作用。本题抓住“何必更愁苦”来理解其感情即可。白话诗歌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清早的凉爽生于北面的栏杆,残阳在东篱边落下。喝饱了露水的蝉不愿鸣叫,风吹落柳叶显得有些衰败。到这里已经二十年了,何必再生悲愁呢?三、语言文字运用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017 年 1 月,50 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世界经济
16、论坛 2017 年年会。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 “名人”辈出,而过去要成为名人必须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才能通过薪火相传、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市面上的防霾产品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但是经科学研究证明,许多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产品纯粹是无稽之谈。他读了青年作家郝景芳的获奖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后,掩卷沉思,惊觉人生如梦,白云苍狗,因此不必有太多执念,要学会放手。自己成了官员,说话语气就开始硬起来,办事胆子就开始大起来,如果此时没有警觉,等闲视之这些事情,离犯错误就只有一步之遥了。A B C D答案 C解析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合乎语境。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
17、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这里望文生义,应为“口耳相传” 。无稽之谈:指毫无根据的说法。使用对象错误。白云苍狗:本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合乎语境。等闲视之:指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不予重视。不能带宾语,句中使用错误。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一大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B目前,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 。C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 4 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18、。D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答案 A解析 B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C.句式杂糅,把“发射了”改为“发射的” ;D.语序不当,关联词“尽管”应放在句首。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准确、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保安师傅老王说:“校长,您家父来了!”B劳驾您把桌子上的红色小提包递过来!C这里条件简陋,但没关系,我会海涵的!D刘娟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答案 B解析 A “家父”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此处用于称呼别人的父亲,不恰当;C.“海涵”是敬
19、辞,指大度包容(用于请人原谅时)。此处误用作谦辞,不合语境;D.“芳龄”指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此处是询问“老奶奶”的年龄,使用对象明显不得体,可改为“高寿”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汩汩的水声好像响在别处。风过树林,树叶哗哗作响,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一汪清泉,_,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A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溪流异常清冽B溪流异常清冽,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C溪流异常清冽,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D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答
20、案 D解析 “一抹青黛”是写形,而“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是比喻泉的清亮。把“一汪清泉”比喻为“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不恰当。这样可排除 A、C 两项。 “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是写溪流,应紧接“溪流”一句,故可排除 B 项。三、名句名篇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 分)(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事例,与大鹏鸟的“徙于南冥”做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 。(2)岳阳楼上有一副长联,其中有“范希文两字关情” ,这两字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_,_” 。答案 (1)野马也 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 易错字:(1)埃;(2)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