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 1: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 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 、 、 。2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有志矣, , ,亦不能至也。”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3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4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然力足以至焉, , ”,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5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可以无悔矣,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易错成语勤温习1
2、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方寸之地”:原指很小的地方,用来指人的心。用在此处不合句意,句意强调的是“地域狭窄,物产匮乏”,并非“小”。由于范围不清而望文生义造成失误。)2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有口皆碑。(“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突出的好人好事,受到众人的一致颂扬。常用来形容对人已有的事迹和成就的交口称赞,而例句却用来形容将来的“机关作风的变化”,显然不妥,这是范围失当或对象用错。)3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绘
3、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由于范围不清而望文生义造成失误。)4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由于范围不清而望文生义。)5高考复习阶段,有些同学天天开夜车,搞得白天上课精神不好,这样就象缘木求鱼一样,效果是不会好的。(“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并不只效果不好。)写作素材常积累备考话题:杨柳有意经典素材: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
4、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
5、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
6、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时新素材:新加坡森林企业集团是在
7、东南亚很有影响的大企业,它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拥有 19 家下属公司,经营贸易、金融、工业、建筑、种植业及矿业。到 1986 年,其总资产约 16 亿新元,可以称得上是一片茂盛的森林了。谁能想到,1950 年它只是一个小小的作坊,创业资金只有 2000 新元。集团企业的董事主席孙炳炎是这片森林的营造者,他从一个小学徒干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和精心经营,终于成了大富豪。在森林五十年特刊的发刊词中,他说到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凭自己的好学、好问、不怕失败。做人处世一定要谦虚有礼、不耻下问。要尊重他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搞好人事关系和好学不倦都是成功的要素“。他的座右铭就是“学无止境“。技能
8、再提高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该事物的属性。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本质属性。概念和词语有联系也有区别。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词语是概念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表示事物或概念的语言形式。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相同的,同一民族的语言中,也常常用不同的词语去表示同一的概念。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一切科学都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涵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点: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
9、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有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
10、的句子;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此外,还有一些警句。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重要信息,是指文章的基本内容,比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对概念的阐述以及那些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筛选和整合”一是指能够识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章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答表述。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安排,
11、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现形式。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文章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
12、系,考查对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阅读思维过程。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都相对集中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我们把这个中心思想叫做段落的中心。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段末的收束句。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上位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概括段落的中心。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一般来说,文章有几个主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要点
13、。多个内容要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释等关系组合在一块,就形成了文章的中心。论述文中的内容要点大多是全文的分论点,全文的中心意思大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大多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来说,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审读标题、寻找全文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
14、态度。有的论述文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别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这时就需要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语境作求同存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概括的方法有三种: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明的文章;抽象说明,即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即把文中的分论点综合起来进行阐述。基础巩固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
15、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
16、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 “逐客如僧岂有家” ,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 、 “故山
17、” 、 “归路” 、 “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对异乡的山水、
18、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 ,有删改)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
19、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 、 “故山” 、 “归路” 、 “归去”等泛化字眼。D “故乡
20、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答案】1C2B3A【解析】1试题分析:“不
21、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 B 曲解文意。3试题分析:B 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 ;C 因果关系不成立,加引号的“贬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贬低;D“泛化了的故乡”错,原文是“异乡的故乡化”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
22、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 B 项混淆范围;C 项强拉因果,D 项曲解文意。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3 题。 (每题 3 分,共 9 分)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
23、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 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 “礼” 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 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 来客敬茶, 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 茶经中强调选
24、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 之用, 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 ,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 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 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道家思想强调对自
25、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 ,这个“自然” ,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佛教传人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 “过午不食” ,不可饮酒,
26、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醒脑的作用,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 “不畏寒暑” ,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 来提神防睡。 “茶苏” 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 字上。正是在这个“悟” 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
27、共同之处, “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 ,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 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 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 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选自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是茶经 ,其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B礼仪观念深入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同的
28、茶文化也体现山礼仪的观念。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荣为礼,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C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潘以香料,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D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府思想,不仅体现在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还体现在饮茶的量也要适度等方面。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的饮茶已不足解渴、提神、解乏等生理的需要,而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咪、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B因为茶叶中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同时还符合佛教规诚,因此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C文化有道家养
29、生的精神,这和作为本草的茶 R 有 i-下气、除好觉、消宿食、消除心中烦恼的药草特性有很大关系。D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与佛结下了缘分,但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它与茶学的结合,丰市了茶文化的内容,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B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从儒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和”的最高境界;从道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忘记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和养生乐生的精神。C佛家把悟得茶道视作修身的过程,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D茶之为饮,既可以营造出和谐稳定、和睦相处的空问,也可以营造
30、出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答案】1、B2、A3、C【解析】2、试题分析:选项 A 对应的原文“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选项中“不是” “而是”偷换原文的“着重”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范围混淆、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 A 对应原文“唐代
31、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选项中“不是” “而是”偷换原文的“着重” 。偷换概念。3、试题分析:选项 C 对应的原文“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 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 ,选项中“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曲解文意。【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技巧点拨】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选项 C 对应的原文“把佛家的悟的境界
32、和茶道统一起来, 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 , “保持高尚的情操”是, “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的必要条件,选项“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 ,把必要条件变为充分条件,曲解文意。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9 分,每小题 3 分)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
33、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 ,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
34、;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专
35、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
36、者是感觉到了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 ;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 ,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 ,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寅恪先生认为,两千年来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最大的是在制度法律生活等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的影响或许不如佛道二教。 B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C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它的伦理色彩,即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 D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可以分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宗教、伦理、道德等在内的狭义文化和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的广义文化两类。 2关于佛教文化的分析,下列各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