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过秦论(第三课时) 教案.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83082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过秦论(第三课时)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过秦论(第三课时)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过秦论(第三课时)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过秦论 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 “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2.教学方法。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

2、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 2 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 “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而第 5 段则是, “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 2 段还列出 20 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 ,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

3、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3.课时安排。本文拟用 3 课时诵读。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 1、2 两段。第二课时:诵读第 3、4 段。第三课时:诵读第 5 段。预习安排1.朗读课文 23 遍,要求字音准确。补充注音如下:殽()函 膏腴() 合从() (以下“约从” “从散”之“从”皆读)翟景之“翟”读(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名)召()滑之“滑” 、王寥之“寥”皆依今读。镞() 笞() 因利乘( ) 万乘 ( )之势 将()数百之众二、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

4、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背诵课文第 3、4 段。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 4 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 )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 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 “易动” ,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 5 段。补充注释:“且夫天下非

5、同小弱也” 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棘 课本注, “棘”通“戟” 。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 “鉏耰”又作:“耰鉏” ,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同年而语 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之意。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 。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 “序” “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

6、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 140 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 。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 ,才说到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 “攻” ,指统一六国以前;“守” ,指统一六国之后。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 1、2 段, “然后”二句照应第 3 段, “一夫”

7、三句照应第 4 段。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且夫 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以下连用六个“也” ,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 ”“非銡(于) ”“非抗(于) ”和“非及” 。 (“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 。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 ,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然秦”

8、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三、总结全文。1.归纳全文中心。让学生答课文后练习第一题。答案:第二种。注:人教社教参认为答案是第一种,误。理由参见前面的引文(一) 。要尊重作者原意。再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 )试从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以史实为论据。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

9、有什么关系?(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 )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试用引文(一)中的话来说明。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 ) “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样的意思?(仁义不施。 )板书:用史实作论据。 对比论证。问:第 5 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

10、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 (“民危” 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 )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板书:对比论证。3.语言特色。先让学生举出若干对偶句和排比句,再举出若干散句,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归纳:骈散结合,读起来声调铿锵,而又不觉呆板。四、做课文后练第三、四题。附答案如下:(个别题答案与教参不同)第三题1.AC2.AD3.四“利”字均有细微差别:A.利益,与“害”相对。B.锋利。C.顺利。D. 有利条件。4.BC第四题1.席(名词作状语)卷天下,囊(名词作状语)括天下(注:人教社“教参”以此二字在文言文中作动词用,误。 )2.争(动词作状语)割地面赂秦。3.会盟而谋弱(形容词用如动词)秦4.弱(形容词定语)国入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