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3 页 秋兴八首(其一)学案【导学目标】 1、 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 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 、 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
2、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 、 春望 、 哀江头 、 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 、 “三别”。 第 2 页 共 3 页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
3、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 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 、 春夜喜雨 、 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 、 病橘 、 登楼 、 蜀相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又呈吴郎 、 登高 、 秋兴 、 三绝句 、 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 “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
4、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沉郁顿挫”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三
5、、五分钟背诵 【导学检测】 赏析首联和颔联 秋兴八首 (其一) 一课时【导学目标】1、 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 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 】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生字注音 萧( )森 孤舟一系( ) 砧( ) 二、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 萧森: 丛菊: 寒衣: 急暮砧: 三、问题导引,鉴赏诗歌 提问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 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第 3 页 共 3 页 提问 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提问 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