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5课《登高》学案2.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81577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5课《登高》学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5课《登高》学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5课《登高》学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5课《登高》学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5课《登高》学案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14 页 登高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2、背诵这首诗;能力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赏析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1、熟读背诵这首诗;2、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设想】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要求: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杜甫的这首登高通过动人图景的勾勒,融入作者人生、国事的深沉感慨。不论在艺术特色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有鲜明的特征。因此,本堂课的教学,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着重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语言,把握形象,理解诗歌;并从这首诗的赏析中,

2、总结一点古代诗歌鉴赏中情景交融的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设计】1、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2、讨论法,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学流程】一、导入: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二九相重,俗称 “重九”。 易经云“ 以阳爻为九”,将 “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 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古时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丰富,有插茱萸、饮菊花酒、第 2 页 共 14 页 吃重阳糕、登高等风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描述的正是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直穷困潦倒,好不容易在

3、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 登高 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二、 登高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 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 军阀又趁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 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式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 ,也有家道的 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 样时时压在心头

4、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三、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2、分析情与景的关系3、背诵这首诗;四、讲授新课:1、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 轻重、 读出感情;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 进作者内心。3、引导讨论: 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设疑: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从这些景物中,你读出了作者饱含的什么情感?【分析引领】第 3 页 共 14 页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 ”“清” “白” “

5、飞回”来描写。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在到处盘旋。总起来看,这两句景物描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孤独,渺茫。 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设疑:这两句是景物具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分析引领】这两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 712 年,卒于 770 年,活了 58 岁,写这首诗时是 767 年,55 岁,也

6、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 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 ,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 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

7、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设疑:这一联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第 4 页 共 14 页 【分析引领】 “悲”字,体现了作者浓郁的愁苦。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杜甫从 48 岁开始,一直到 58 岁去世为止,11 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

8、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 ,是双倍的愁。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 ,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的愁苦是多么浓郁。 第四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设疑: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艰难”的含义是什么?【分析引领】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苦,是极度的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

9、,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 ,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设疑:讨论分析,前后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

10、不同?【分析引领】: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第 5 页 共 14 页 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整首诗寓情于景,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五、总结拓展:从全诗看,前两联写的是 、 的秋景,后两联抒发的是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这种写法是 。这种方法又分为三类:以哀景写哀情:如登高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

11、,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长亭送别 “正宫” “端正好” 。以乐景写哀情:如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以乐景写乐情:如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巩固练习】分析下列诗歌是怎样运用借景抒情这种写法的?绝 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

12、归年?春行即兴李华第 6 页 共 14 页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预习自读文选中的旅夜抒怀登高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2、背诵这首诗;能力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赏析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1、熟读背诵这首诗;2、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设想】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要求: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

13、杜甫的这首登高通过动人图景的勾勒,融入作者人生、国事的深沉感慨。不论在艺术特色上,还是在思想第 7 页 共 14 页 内容上,都有鲜明的特征。因此,本堂课的教学,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着重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语言,把握形象,理解诗歌;并从这首诗的赏析中,总结一点古代诗歌鉴赏中情景交融的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设计】1、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2、讨论法,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学流程】一、导入: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二九相重,俗称 “重九”。 易经云“ 以阳爻为九”,将 “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 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的

14、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古时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丰富,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等风俗。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 节佩戴茱萸的习俗。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直穷困潦倒,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 登高 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二、 登高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 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 军阀又趁隙而起,相互争夺

15、地盘,造成社会 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式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 ,也有家道的 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 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三、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第 8 页 共 14 页 2、分析情与景的关系3、背诵这首诗;四、讲授新课:1、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 轻重、 读出感情;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 进作者内心。3、引导讨论: 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

16、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设疑: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从这些景物中,你读出了作者饱含的什么情感? 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设疑:这两句是景物具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 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设疑:这一联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第 9 页 共 14 页 第四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设疑: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艰难”的含义是什么?设疑:讨论分析,前后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五、总结拓展:从全诗看,前两联写的是 、 的秋景,后两联抒发的是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这种

17、写法是 。这种方法又分为三类:以哀景写哀情:如登高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长亭送别 “正宫” “端正好” 。以乐景写哀情:如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第 10 页 共 14 页 簪。 ”以乐景写乐情:如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18、巩固练习】分析下列诗歌是怎样运用借景抒情这种写法的?绝 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第 11 页 共 14 页 【比较赏析】 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 766 年)和大历二年(公元 767 年) ,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 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 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 咏怀古迹五首, 九月五首,在夔 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

19、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 五年即 770 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 天地间” (咏怀古迹其一 ) ,在“何日是归年 ”(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 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秋兴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 “玉露(白露) ”“枫树林” “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

20、而起兴, 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 “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 雄壮。 “波浪”在下而说“兼天” , “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 “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作者在大 历三年(公元 768 年) 登岳阳楼中有诗句“老病有孤舟” ,可见“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物,有家难归,魂系孤舟,其惨苦又有谁人知(大历

21、五年公 元 770 年作者卒于湘江孤舟中) 。尾联“催刀尺”即赶制寒衣,强调天已寒冷, “急暮砧”即黄昏时急促地捣衣声。结尾两句紧承上联,用 “催第 12 页 共 14 页 刀尺” “急暮砧” 这两个声动相连的词组作铺张,把作者想回家的焦急心情进一步烘托出来。此外,诗中用字处处对仗而双关, “波浪” 、 “风云” 、 “两开” 、“一系 ”、 “催” 、 “急”等,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忽近忽远,忽高忽低,犹如巫峡治水,时而盘旋回落,时而奔腾向前,与杜甫自己的澎湃思潮汇合在一起,诗意十分 缠绵感人。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

22、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 的颔联“江间波涛” 对“塞上风云” , “兼天涌”对“接地阴” ,颈联“丛菊两开 ”对“孤舟一系” , “他日泪”对“故园思” 。 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 , “萧萧下”对“滚 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 , “常作客”对“独登台 ”。 当然,

23、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 壮阔。 秋兴诗 首联基调低沉, “凋伤” “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 “风急” “天高”“鸟飞回” 。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丹 和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相比还是有点逊色。【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预习自读文选中的旅夜抒怀【知识拓展】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登高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这首诗不管从写景的角度还是所营造的意境方面都同旅夜书怀很相似第 13 页 共 14 页 尾联中“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

24、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自己人在羁旅的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

25、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把心中的悲凉镶嵌在字里行间了,你看这个“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这个“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而最后一小句把诗人心中的这份万古悲愁浓缩在一份无奈之中,你看“新停”不仅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也因为多病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

26、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明明是个人的痛苦,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动)之中,这个气魄就宏大了。诗人最后凭轩老泪横流,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雄浑宏大,情感悲凉深沉了,正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这样的风格在他其他的诗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比如我们最近学的兵车行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诗歌内容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意义深广,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开始“咸阳桥头悲惨送别的场面”到“边庭血流成河的场面”到“千村万落荒芜的场面”最后“青海白骨无人收”这些场面体现诗人情感起伏也表达了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尤其最后一句“天阴雨湿声啾啾”承载着诗人满腹的血泪控诉和郁愤悲痛之情,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