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第二板块 2.8.6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第二练 模拟放送(含解析)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97550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第二板块 2.8.6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第二练 模拟放送(含解析)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7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第二板块 2.8.6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第二练 模拟放送(含解析)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7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第二板块 2.8.6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第二练 模拟放送(含解析)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7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第二板块 2.8.6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第二练 模拟放送(含解析)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7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第二板块 2.8.6文言文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第二练 模拟放送(含解析)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练 模拟放送gkstk 传记类一、gkstk2015保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 ”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权闻之,

2、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诏曰: “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

3、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 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B.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徙:迁移C. 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D. 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解析 夺:耽误,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李密陈情表) 中“夺”为“ 改变”。答案 C2. 以下六个句子,分别

4、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 的一组是( )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A. B. C. D. 解析 “骨鲠 ”是刚直的意思。 说明他有远见; 是对皇上的赞颂。答案 B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B. 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 但见亡国之语耳 ”回答;明帝时

5、,他以 “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C. 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D. 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解析 “多次触怒人主” 错,蒋济在任东中郎将时,触怒过文帝一次。答案 C4.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译文:_(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译文:_(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译文:_答案 (1) 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

6、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被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2)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治理天下的时候。(3)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参考译文蒋济,字子通,是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达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

7、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的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乐于扰乱视听,道听途说罢了。 ”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一定不是孙权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 ”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

8、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 “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 ”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被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明帝下诏表扬说:“ 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 ”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奏说:“ 陛下正当发扬

9、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治理天下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 ”明帝下诏表扬说:“没有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蒋济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食邑七百户。蒋济上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的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

10、自统率的。 ”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二、gkstk2014昆明适应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明永乐二年,以敏练,拜工部尚书。七年丁母忧 ,诏留视事。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 。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明初输饷辽东、北平,亦专用海运。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永乐初,河海兼运。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

11、苦其劳。于是命礼及都督周长往治之。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 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明年,以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

12、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帝命俟秋成后为之。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派为民病,而船亦不坚。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以此而论,利病较然。请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衮州粮,合百万石,从河运给北京。 ”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益多。十三年遂罢海运。二十年礼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七月卒于官。(节选自明史宋礼传)注:丁忧: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蠲:除去,免除。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3、是( )A. 引汶绝济 绝:截断B. 属之卫河 属:连接(集中)C. 因相地置闸 相:交互D. 帝命俟秋成后为之俟:等待解析 C 项, “相”是“ 察看 ”之意。答案 C6.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礼治河有方的一组是( )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 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 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 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 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 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A. B. C. D. 解析 B 项中句均能表明宋礼治河有方,符合题干要求。句是解说会通河在元朝从东平安民山开挖河道至临清的前情,故A、D 项不可选;句治河之方是工部侍郎张信的建议,句虽也表明宋礼治河有方,但与句编组,

14、故 C 项不可选。答案 B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礼主要从事水利工作,并得到皇帝的重用,即使遭逢母亲丧事,皇帝也不同意他回家守丧,最终他积劳成疾,在工部处理公务时去世。B. 由于会通河淤滞,永乐初年,河海兼运。海运路途险远物质易失,而河运要抽调壮丁,也周折劳顿,所以皇帝下决心治理会通河。C. 要治理会通河,宋礼认为首先要解决会通河水源补给问题,他采用筑坝的方法,引汶(水)入卫( 河)。宋礼因治水有功,受到皇帝表彰。D. 宋礼认为海运劳民伤财,上言请求改用河运。会通河、卫河修浚后,河运昌盛,可运输大量物资。永乐十三年,海运终止。解析 A 项对原文有关内容

15、的概括和分析有误,原文说“ 二十年礼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七月卒于官”, “卒于官”相当于“卒于官任” ,是说他担任工部尚书之职未退休就去世了,选项中“ 最终他积劳成疾,在工部处理公务时去世”的“ 积劳成疾 ”和“在工部” ,于原文无据,且有悖于文中“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 之意。答案 A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译文:_(2)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派为民病,而船亦不坚。译文:_解析 注意落实(1)“任”“ 终”“世”等,(2)“有司”“科派”“病”这些字的释义。答案 (1) 然而河岸狭窄水浅,不能承受重载船只,所以

16、直到元朝灭亡,海运都比漕运多。(2)有关官员负责修补,但迫于时间限定,增多摊派使百姓受害,而且船只也都不够坚固。参考译文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年间,以国子监生身份被提拔为山西按察司佥事。永乐二年,因(办事)机敏干练,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永乐七年遭逢母亲丧事,但是皇帝下诏让他留任处理政务。永乐九年皇帝命令开修会通河。所谓会通河,是元朝至元年间,从东平安民山开挖河道至临清,引汶水并截断济水,连接(集中)到卫河,形成转运漕粮的河道,名叫“会通”。然而河岸狭窄水浅,不能承受重载船只,所以直到元朝灭亡海运要比漕运多。明朝初年运输粮饷到辽东、北平,也专用海运。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决口,断绝了安山

17、湖水流,会通于是淤滞。永乐初年,河运海运并行。海运艰险遥远物资多有失亡,而河运则从长江、淮河到达阳武,征调山西、河南的民夫,沿岸牵引一百七十里入卫河,经过八个递运所,百姓觉得非常辛苦。于是命令宋礼和都督周长前往治理会通河。宋礼认为会通河的水源,必须依靠汶水(输送) 。于是在堽城和戴村筑坝,横亘五里,遏止汶水的流向,使汶水不向南流入洸水而向北流入大海。又汇集几处泉流,都从汶上流出,到达南旺后,又分为二道水流,十分之四的流水向南连接徐、沛,十分之六的流水向北到达临清。南旺地势高,开口引水,往南往北都注入水流,就称作水脊。借此观察合适的地方设置水闸,根据天时节令蓄水放水。从这里分水北边到达临清,地势

18、降低了九十尺,设置水闸十七处,而后到达卫河;向南到达沽头,地势降低了一百一十六尺,设置水闸二十一处,而后到达淮河。总共派遣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工三十万,免除租税一百一十万石有余,二百天疏浚工程完成。这一年,皇帝又采用工部侍郎张信的建议,恢复黄河旧河河道,用来削减水势,使黄河不再危害漕粮运输,命令宋礼同时监管这项工程。八月回到京师,评论功劳属于第一,受到上等奖赏。第二年,因为卫河水患,皇帝命令宋礼前往筹划治理。宋礼请求从魏家湾开挖两条支河,泄水放入土河,又从德州西北开挖一条支河,泄水放入旧黄河河道,让水流从海丰大沽河入海。皇帝命令等到秋收后开工。宋礼还提出:“ 海运经过艰难险阻,每年船只往往

19、损毁,有的还漂失沉没。有关官员负责修补,但迫于时间限定,增多摊派使百姓受害,而且船只也都不够坚固。统计一艘海船,用一百人运一千石,这笔费用可以办理装载二百石的河船二十艘,每船用十个人,可以运载四千石。据此分析,利弊很明显。请求调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衮州的粮食,合计一百万石,利用河运供应北京。 ”于是河运得到极大便利,漕粮运输越来越多。永乐十三年终于停止了海运。永乐二十年宋礼因为衰老患疾被免除了早朝参拜,有事奏请可让侍郎代办。永乐二十年七月死在官任上。三、gkstk2014江苏南京、盐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题。厓门 吊古记gkstk 明方良永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

20、道新会县。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办香敬吊,行与子偕。”乃具牲帛,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天未明抵岸。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 ;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予回舟次,伫立岸

21、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追思往事,黯然伤怀。徘徊间,典祠者曰:“ 前有奇石可往观。 ”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 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 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 ”今石长字没矣。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 ,或几乎息。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 ,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

22、。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注: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扆(y):屏风。 民彝:人伦。摩崖:在山崖上书刻文字。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僦:租用B. 登岸,典祠者逆于

23、道左典:掌管C. 谓当宋室播迁之时 迁:贬谪D. 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割:划拨解析 迁:迁徙。答案 C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B. 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C. 祭祀后,作者伫立岸边,回想当年战事,不禁内心怆然。写眼前水鸟飞鸣,渔歌互答,意在以乐景衬哀情。D. 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后人怀念景仰。解析 文中并无“宋军覆灭在于

24、未能据险坚守” 之意,作者意在说地利不足恃。答案 B11. 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解说。答:_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对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文章第三段说“ 今石长字没矣。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 ,以下几句话主要就是说明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答题时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以概括即可。答案 (1) 宋无道,故国灭不足惜;(2) 张弘范为元臣,无须咎;(3)无损三公风节名垂青史。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译文:_(2)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译文:_(3)

25、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译文:_解析 (1) 这句翻译的难点是对“ 达”“ 颠末” 的理解,重点词语是“ 少顷”“ 考 ”等。理解时可从整体上把握,第一句不难理解,不一会儿来到祠堂前;后两句说“达观 ”殿堂碑亭,并考察它建造的 “颠末”, “末”是末尾, “颠”有“ 顶” 的意思,据此可推断“颠末” 应该是“始末” 的意思,全句是“ 考察它建造的始末” 之意;由此,可以推断 “达观”就是“ 看遍”(遍览)之意。(2) 本句理解的重点是“ 与”“ 抑” 两个词,其中“ 与”应该是“帮助” 的意思;“抑”应该是“还是” 的意思,在文言疑问语句中, “抑”多数情况理解为“ 还是”;“

26、 胜” 如译为“支撑”“胜任”也可以。(3)本句理解的难点是最后一句, “恬不知恤 ”中 “恬”应该是“恬然” 的意思,结合全句说宋朝的统治者把国家送给别人,很恬然(黯然)而不知道什么,由此可以推断“恤”就是“ 顾惜”的意思,当然,理解为 “顾恤”“ 忧虑”也可以。答案 (1) 不一会儿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考察它建造的始末。(2)难道是险要的地势也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承担的呢?(3)南宋掌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安然处之不知顾惜。参考译文弘治甲子年春天二月的丙午日,我出京巡察海北,路经新会县。新会县的官员们拜见之后,我召见知县罗侨,对他

27、说:“厓山之事让人千古痛心悲愤。我要置备香烛去祭拜凭吊,请你陪我一同前往。 ”于是就准备了祭品,租用了熟悉航海的民船前往。晚上二更天,乘着潮汐驶出港口,风平浪静。天不亮时抵达厓门岸边。打开舷窗,向东望去,厓门近在眼前,但天色朦胧,辨不清景色。登岸后,掌管祠堂的人在路边迎接。不一会儿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察考它建造的始末。殿正中祭祀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人,两厢祭祀的都是和他们同时为国殉节的大臣。祠堂的匾额与祭文,都是向朝廷奏请,得到圣旨准奏设立的。在祠堂祭祀之后,我换上便服,穿过茂密的草丛,从西边一直登上山顶。回看后山,一片苍翠,高耸如屏风;环视左右的山峰,蜿蜒曲折,如虎踞龙腾,水流

28、如弯弓般环绕其间。隔水相望的许多山峰,层峦叠嶂,秀丽如画。凭此险要的地势与元军较量,这也足以依仗,可是却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难道是险要的地势也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胜任的呢?我默默地离开了。我回到泊船处,久久地站在岸边,看着水鸟上下翻飞鸣叫,两岸间渔人渔歌对唱。回想当年厓门战事,不禁内心怆然。正徘徊时,主管祠堂的人对我说:“ 前面有奇石,可以去看看。 ”我就乘小船一直驶到奇石处,沿着台阶,登岸仰望,巨石就如屏风。大石的平面处有刻字,但已经磨灭了,无法辨识。回头向掌管祠堂的人询问,他说过去石上刻有大字:“ 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近世的广平巡按监察御史徐瑁将字改刻为

29、:“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 ”现在巨石仍在,字迹已经不可辨识了。我以为对元将张弘范应是不值得指责的。南宋掌握国家大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就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一样,安然处之不知顾惜;如果不是陆秀夫、张世杰二位在其中有所作为,天理人伦,可能都几乎要泯灭了。那个张弘范是元朝的臣子,哪里值得去过分指责呢?何况这几位贤臣的名望和事迹,永垂青史,会与日月争辉;这几个字的摩崖石刻,哪里值得看重,一定要去和它计较呢?于是就和罗知县谈论厓山的史事:认为在南宋王朝流离迁徙的时候,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并不是先帝临终前托以辅国重任的大臣,都没有和国家休戚与共、共存共亡的责任,即使他们不为国牺牲,

30、也没有敢指责他们的人。现在他们忠贞自持的高尚节操,的确是人以平常心无法料想的,这就是他们尤其被后世人怀念景仰,不能遗忘的原因。祠堂拥有三顷多田产,是知县从已废弃的寺庙遗留下的田产中划拨的。厓山中向来没有虎豹等猛兽为害,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向来不做盗贼,虽然这里设置了主管巡检的官员,但多年以来并没有捕获盗贼的功绩。天已至傍晚了,我独自坐在船舱里,感慨古今,多次躺下但却无法入睡。祭祀归来之后,大家都说:“自从去厓山之后,天气没有这样晴朗,风浪也没有这样平静的。 ”gkstk 游记类四、gkstk2015陕西省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 题。游鼓山记吴海岁乙巳秋,郡人黄伯弘,约予与广平程

31、伯崇、建安徐宗度,自河口买舟,顺流而下,抵白云廨寺。过东际石桥,桥覆以舟。沿麓稍登,鸣涧在左,荔荫团团,有大石可坐。近里许,有亭曰“乘云” 。近亭有窾泉,行者掬以饮。又里许到半山亭,亭后小溪,俯瞰山下。又里许,有阁曰“玄通 ”,阁外疏竹斜映,倚栏平睇,江流二道,如白虹游龙,萦带长洲,靡焉而东趋,渔歌互答,西山凝晖,碧翠异状。前登岭路,影射人背。转而右,见奇光玲珑,筛林若金色,点缀树上,如花婴条,如果有叶,华彩相映,瑰丽不可名状。转而上,皆幽林清树,半里许,夹道有小松,曰“松关 ”。日已下山,促行。下小坂,皆干途,迤逦达寺,已昏黑,宿超凡阁。明日径寺右,行蔬畦间,度松林二三百步,入丛篁中,径傍小

32、竹,微露缀其上如珠,时滴人衣,觉清爽,出篁竹微蹊,二里许,登小顶峰,峰直寺后,下视殿阁,若骑其危。西望都城,列雉数千,市廛阛阓 ,台前府寺,释老之宫,辉耀崇丽,州邑之雄,可谓罕丽。由小顶而上,又里许至大顶。使僮仆伐披棘,拟步而后可进,若是二百武 ,少转而南,然后造乎鼓山之巅。乃拂石刻,观晦翁大字,读沈公仪铭,摩挲徐鹿卿请雨记 。记漫,久不可辨。中宵月色如午,罡风忽起,联立东望扶桑,以候朝旭,奔星矢驰,四面相射,有玄云横亘在海面,高四五丈,不得视其初出之景,须臾日上已高,山烟水霏苍茫,远近隐显迭出,恍然如画图中,又一奇也。至寺已近午。寺左有灵源洞,石磴垂梯,两岸崇塘,通以石梁,白云亭其上。坐稍久

33、,洞谷生风,时来袭人。起观蔡君谟书,有奇石立道侧,号将军石。于是履危栈,度石门,求晦翁题名,赵子直诗,抵“ 天风海涛 ”之亭极焉。孤撑巉岩,凭栏欲堕,川分谷擘,江面如沼,险绝清旷,遂兼得之。夫升培 者隘一方,陟冈阜者薄百里,乃今纵目力于霄汉,纳溟渤 于胸次,晦冥昼夜,收拾举尽。岂非所处者益高,所见者益远,所造者益深,则所获益富邪?(选自闻过斋集 ,有删改)注:阛阓:市场,商场。武:半步,泛指脚步。培 :小土丘。溟渤:指溟海和渤海。这里泛指大海。1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抵白云廨寺 抵:到达B. 如花婴条 婴:缠绕C. 记漫,久不可辨 漫:随意D. 远近隐显迭出 迭:交替,轮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