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2017山西考前质检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 13 题。植被类型积雪开始时间(日)积雪结束时间(日)积雪日数(天)年最大雪深(厘米)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草地 135 266 129 29.6农田 136 264 128 33.5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注:积雪年指每年的 7 月 1 日开始至次年的 6 月 30 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 5 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 5
2、 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 5 天日积雪深度小于 5 厘米确定。1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A稀疏灌木 B草地C农田 D建设用地2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3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解析:第 1 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第 2 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
3、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 日) 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 A 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6 日) 较早,故 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 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 C 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 D 错误。第 3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故 A 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 B、C 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 D 错误。答案:1.C 2.B 3.A(2017广东深圳一模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 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4、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1 示意研究区范围,图 2 示意研究区 20012010 年间年 NPP 的变化。据此完成 45 题。4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 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 草地 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 湿地。由此推测,年 NPP 最大的地区是(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5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 年间洞庭湖平原年 NPP 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解析:第 4 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 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
5、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 NPP 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第 5 题,洞庭湖平原年 NPP 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 NPP 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在 2001 至 2010 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因不同植被类型年 NPP 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 NPP。答案:4.B 5.A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下图为 2050 年我国东部自然植被分布预测图。读图,回答 67 题。6与我国目前自然植被分布比较,2050 年出现的变化有( )A热带季雨林
6、面积缩小B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下移C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D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消失7自然植被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区域性 D开放性解析:第 6 题,通过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说明气候变暖,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上移,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但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不会消失。第 7 题,结合上题分析,气候变暖导致我国自然带发生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答案:6.C 7.A(2017威海质检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据此完成 89 题。8低碳经济的本质是
7、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大气圈 B岩石圈C水圈 D生物圈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中C 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解析:第 8 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 9 题,图中显示环节是人类活动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答案:8.A 9.D(2017珠海质检 )全球的竹林按其自然分布可划分为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下图为非洲竹区的竹林分布示意图。读图
8、,完成 1011 题。10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非洲的竹林多分布在(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广阔的沿海平原地区C日照条件好的高海拔山区D年降水量 1 0002 000 mm 地区11近年来,世界竹林种植面积连年扩张,主要得益于( )A市场需求增加 B全球气候变化C科学技术进步 D海运条件便利解析:第 10 题,由图并结合非洲地形图可知,非洲竹区的竹林分布既有沿海平原地区,也有内陆高原地区;由图可知,在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也有竹林分布;非洲竹区的竹林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 1 0002 000 mm 的地区。第 11 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关注健康、关注环保的意识增
9、强,对于竹制品等由天然材料制作的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加,所以世界竹林种植面积连年扩张,以增加原料供给。答案:10.D 11.A二、非选择题(共 56 分)12(2018 河南濮阳市调研)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 分)材料一 甲岛面积约 3 635 平方千米,拥有宽阔的大陆架,白色沙质海滩四周环布。岛上多荒漠,石灰岩层遍布全岛,但溶洞数量较少。材料二 龙血树是甲岛独特并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生长在山区有少量土壤的地方,外形像一把巨伞,多刺的树叶上有一层蜡质。材料三 图 1 所示洋流为甲岛附近 49 月洋流流向。(1)分析甲岛附近海域 49 月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2)描述甲岛气候特征并分析成
10、因。(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解析:第(1)题,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是由于饵料丰富导致的,而饵料丰富是由于寒暖流交汇(主要在温带海区)或者上升补偿流导致的,当地没有寒暖流交汇,只能考虑上升补偿流,上升补偿流是离岸风把表层海水吹向大洋中部,底层冷海水上泛。第(2)题,根据纬度,结合图 3 气候资料可知,该岛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小,为热带沙漠气候。第(3)题,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渗透的关系,组成的任何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在景观上保持一致。答案:(1)49 月为北半球夏半年,甲岛海域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离岸风 )带走表层海水,深
11、层冷海水上涌补偿,将海底盐类物质带至表层,浮游生物繁盛,饵料增多,渔业资源丰富。(2)气候特征:终年高温( 年温差相对较小),降水稀少。成因:地处低纬度,终年高温;该岛离大陆较近,冬季的东北信风和夏季的西南季风都从陆地吹来,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夏半年时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所以气温年较差小。(3)甲岛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多为旱生植物,物种独特单一;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土壤贫瘠;外力风化作用强,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较差;地表水(和地下水) 缺乏,河流稀少。13(2018 株州质检)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 分)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多年
12、平均降水量100 毫米,蒸发量却高达 2 000 毫米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处有一个槽状盐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判断理由。(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池盐层的形成过程。(4)请你为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提出可行性措施。答案:(1) 高山冰雪融水。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小;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类为芦苇提供肥料。(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 或地下径流输送) 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4)发展多种经营,如渔业、旅游业等;延长产生链,对芦苇进行深加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