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1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65203 上传时间:2018-12-0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1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1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1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1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1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二 商鞅变法,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目标导航,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观条件。(重点) 2.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全面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重点) 3.结合背景和内容理解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地主阶级利益的。(重点) 4.结合变法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难点),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大变革时代时代

2、要求 (1)经济上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 逐步确立。 (2)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增强,主张废除 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各国先后出现一系列变法。,私有制,奴隶主贵族,(3)思想上 儒、墨、法等派别纷纷兴起,“ ”局面形成。 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2.取信于民,立志变法主观条件 (1)秦献公变法 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 把国都由雍迁至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等。,百家争鸣,(2)秦孝公求贤:向全国下“ ”,吸引各方有识之士。 (3)商鞅立志变法 商鞅以 之

3、术游说秦孝公,得到赏识。 实行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政策,收到良好效果。 商鞅南门徙木,取信于民,树立威信。,求贤令,变法强国,重点精讲,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二、强国之术商鞅变法的措施 1.主要目的:实现 。 2.中心环节: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富国强兵,3.主要内容,什伍,军功,思维点拨,井田制,易错提醒,史论要旨,分封制,1.商鞅变法废除了秦国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顺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潮

4、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所有成功改革的根本原因。 2.废分封,行县制的影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1.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3.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富国强兵

5、为目的。 4.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以农战和法治为主要特点。 5.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知识图示,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史料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史料二 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

6、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第二,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精简机构。 摘编自孙立群吴起改革的启示,史料解读 处划线部分体现了新兴政治力量和旧的社会体制的矛盾。 处划线部分体现了李悝的用人标准。 处划线部分说明李悝主张政府鼓励生产,体现了重农思想。 处划线部分说明吴起变法侧重于政治改革,打击国内保守势

7、力。,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提示,提示 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2)史料二中的两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提示 作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

8、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有效途径。,史论总结,(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避免战败或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主题二 商鞅变法的实施,史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史料二 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商鞅变法的规定,史料

9、解读 处划线部分说明打击旧贵族利益、创新制度是贯彻在商鞅变法中的基本精神。 处划线部分指商鞅打击“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提示,提示 创新:推广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2)史料二反映了商鞅的哪一项变法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提示 措施:按军功授爵制度。影响: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

10、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史论总结,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答案,解析,解

11、析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与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奴隶主贵族存在分歧与矛盾。,1,2,3,4,2.(2017北京顺义区模拟)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这一时期在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焚书坑儒 C.迁都洛邑 D.陈桥兵变,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材料,地图显示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可以推测所反映的时空为战国时期,故A项正确。,1,2,3,3.(2018济宁高二检测)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12、 D.中央集权政策,答案,1,2,3,4,解析,解析 材料中提到“本业”“末利”,在封建社会,“本业”指农业,“末”指的是商业,材料中对于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要进行奖励,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4.(2017江苏三市模拟)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取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路。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 材料二 军功爵制相对于五等爵制对国民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相比于东方各国,秦人尚功利轻伦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君主的强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热烈响应是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终助其统一天下。周建波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1,2,3,4,(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答案,1,2,3,4,答案 特点:军功拜爵;打破宗法;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 目的:增强军队战斗力。,(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国能够推行军功爵制的社会基础,并概括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答案 基础: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平民的热烈响应。 影响:统一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