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二节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邵和平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人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延续生存而开创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天人合一”学说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也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儒家关于天的解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天的根本意义是“生” ,是万
2、物和人类生命之源。正是在充分肯定天(自然界)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和谐共处,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彰显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在自然界,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系统,而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儒家“天人合一”学说,给了我们诸多启示。要以自然界为“本” ,不能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虽然天地之间“人为贵” ,但不能以此强调人类中心论,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宰自然界。人之所以为贵,贵就贵在人有社会性和主体性,有思虑忧患意识,而不是贵
3、在对自然界实行为所欲为的任意宰割和索取。否则,将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要对自然界科学地开发利用,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可持续发展。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并不是否定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而是在遵循自然界为生命之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如荀子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 ,决不能违背自然界的生命规律,乱砍、乱伐、乱采,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环境保护国策,可持续发展,仍具有借鉴启迪的意义。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闪烁着生态文明智慧的光芒。除儒家“天人合一”学说外,道家强调人们的行动、作
4、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表现出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因此,一些西方生态学家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 。1988 年,75 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提出“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蕴含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与汲取中华优秀
5、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实现可持续发展。(湖北省文化研究会论文精选有删改)1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文化伦理形态。B生态文明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C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延续生存的文明形态,包含着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哲学问题。D生态文明是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 “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古文化形态。解析:选 B A 项应
6、该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 “客观规律”的说法错误。C 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不属于“哲学问题” 。D 项“ 古文化形态”说法错误。2.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与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人合一”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仁爱之心是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根源。B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C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界的生命规律,适时、有节地开发利用自然界,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D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弘扬儒家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肯定“天”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彰显人文精
7、神。解析:选 A “仁爱之心是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根源 ”说法无根据。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家“天人合一”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成就。B儒家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C西方生态学家奈斯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 ,从孔子那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重建生态智慧。D科学发展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科学开发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南。解析:选 D A 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成就” 说法错误。B 项“相互独立”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8、C 项“学习孔子的智慧 ”不是奈斯提出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我们大都记不起 2 到 3 岁以前的事,此后几年发生的事即便记得一些,但也相当模糊。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幼年记忆缺失” 。可是,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在人生的最初两年里,幼儿掌握了许多复杂的、终生受用的技巧,例如走路、说话和识别人的脸,但幼时记忆怎么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23 岁的幼儿并非没有记忆,但那种记忆很微弱,且容易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早期的研究一直认为这仅仅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但是近年来研究有了新突破。美国科学家帕特里夏鲍尔认为人大脑中的海马体有巩固和
9、强化记忆的作用,它把人们在经历中产生的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在那个区域中有一个很小的被称为“齿状回”的地方,那里的成熟要待人们长到 45 岁以后才会最终完成。齿状回的作用很像一座桥,来自周围结构的信号只有通过它才能抵达海马体的其他地方。因此,在这个部分尚未发展完善以前,人们的记忆便无法转变成长期记忆。英国科学家马克豪的观点是, “幼年记忆缺失”现象需要等待人们出生 1824 个月以后自我意识出现才会消失。这时,幼儿们开始意识到了“我”的独特性,自我意识帮助我们组织记忆,并使我们更容易唤起记忆,许多记忆开始被“固定”下来。不过,科学家又发现,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的相当时间里,我们的记忆依然是模糊不清
10、的,这说明自我意识并不能完全使我们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新西兰哈琳 海恩是研究儿童和青少年记忆能力的科学家,她认为,这个因素是语言。她邀请一些24 岁的幼儿玩一种特制的玩具,并记录下了一些在玩这种玩具时能说出词汇和能够理解词汇的幼儿。6 个月以后,她再次和这些孩子谈论那次“往事” 。结果发现,孩子们都记得那次游戏并再次描述了那次经历。海恩由此得出结论, “孩子们描述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与发生那件事时他们的语言发展程度相关联的。 ”也就是说,我们最早期的记忆有赖于我们最早期的语言去固定它。海恩和她的同事们还做了另外一次实验,他们记录了一些孩子在 24 岁时与他们母亲之间的语言交流。
11、在那些交流中,有的母亲使用了“详尽”的描述和“重复”的述说,而另一些母亲则只是简单的叙述。10 年以后,那些在幼年期与他们的母亲经历过“详尽”和“重复”的语言交流的孩子能明显地记得更早一些时候发生的事。这个实验说明,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影响了他的早年记忆。现在,一个很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人们逝去的早年记忆是否能够被唤回呢?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幼儿是有短期记忆的,而且能记住不少东西,但这些记忆很脆弱,并且有科学家认为它们不可能被贮存,因而也不能被唤回;但另一些人对唤回早年记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人的早年记忆并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我们无法接近它。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早年记忆就是一些
12、经历中的感觉“快照” ,当人们成年后,有了语言,有了自我意识和其他概念性的知识,人们便能唤醒它或者接近它。但这需要找到正确的路径,这些路径也许是语言,也许是图像,也许是气味和音乐。总之,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通过某些东西唤醒我们尘封的记忆。假若这些科学家是对的,那么我们终将找到一种方式把我们逝去的早年记忆重新找回来。选编自百科知识2012 年第 10 期1下列关于原文“幼年记忆缺失”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海马体,这个为人类巩固和强化记忆的大脑生理结构,要在 45 岁后才成熟,所以之前的记忆无法变成长期记忆储存下来。B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幼年记忆缺失 ”是因为人在 1824 个月
13、大以前没有自我意识,所以许多记忆无法被“固定”下来。C新西兰科学家哈琳海恩认为,即使有了自我意识,孩子的早期语言发展程度影响着孩子最早期的记忆。D幼年记忆缺失的原因与幼儿学习能力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也不全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解析:选 A 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海马体中的 “齿状回” “成熟要待人们长到 45岁以后才会最终完成。齿状回的作用很像一座桥,来自周围结构的信号只有通过它才能抵达海马体的其他地方。因此,在这个部分尚未发展完善以前,人们的记忆便无法转变成长期记忆” 。选项表述是海马体成熟在 45 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验表
14、明:孩子们如果能在游戏时更好地理解说出一些词汇,那么一段时间后也就能够更好地复述这件事,这段记忆就没有缺失。B虽然人类幼年记忆缺失了,但是并不能说明幼儿没有记忆,只是幼儿的记忆是短期的,而且也很脆弱,容易消失。C齿状回的作用是将来自大脑各处的信号传输到海马体的其他地方,最终转换成长期记忆。D科学家的实验说明:只要在孩子早期时母亲越详尽地与孩子交流,就越能使孩子记住更早些时候发生的事。解析:选 D 混淆充要条件,原文的意思是:实验说明那些在幼年期与他们的母亲经历过“详尽”和“重复”的语言交流的孩子能明显地记得更早一些时候发生的事。可见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你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影响了他的早年记忆。选项说
15、成只要这样就一定会发生是不对的,影响孩子记忆有很多因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对“幼年记忆缺失 ”原因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又有了三种新的观点:器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形成自我意识;语言发展程度不够。B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记忆不能被储存,所以一旦被忘记就不可能被唤回,所以幼年缺失的记忆也不可能找回来。C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人长大,有了自我意识,语言能力提高,就有可能接近甚至唤醒幼年缺失的记忆。D我们可以肯定幼儿的记忆虽然很脆弱,但他们是有短期记忆的,其中自我意识和语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我意识为记忆提供了框架,语言提供了牢固的结构。解析:选 C 原因不全,原文表述是 “有了自我意识和其他概念性的知识,人们便能唤醒它或者接近它。但这需要找到正确的路径” 。所以没有方法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