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36097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杭高 2017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水草在西湖里一年年开花、结(ji)籽,籽随水走,慢慢在西湖各处落了脚,在酝酿了一个冬天后,又开始“疯长” ,蹿(cun)得高的都冒出了水面。B. 对于充斥我们生活的大量资讯,若只是浮光略影似地略读,未经充分辨别与吸收, 毋(w)庸置疑,容易使我们陷入“名词朗(lng)朗上口,光说不会做” ,或是“张冠李戴,以讹传讹”的尴尬局面。C. 突如奇来的高温瞬间催熟了树叶,使它们变得枯槁,那些树儿似乎顷(qng)刻间就抖落了一身的树叶,在泥土上铺上了它们黄澄(dng)澄的斗篷。D.

2、浙江电信国内首开 5G 全景直播,体验者表示,无人机与 5G 结合产生卓(zhu)越的空中俯瞰效果,使得沉浸式观看体验更加震撼,毫无眩晕(yn)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过语音辨析、字形辨析、语义辨析、结构辨析、语境辨析等方法判断用字是否正确。B 项, “浮光略影”应为“浮光掠影” ,指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C 项, “突如奇来”应为“突如其来” ,意思是突然发生。D 项, “卓(zhu)越”应为“卓(zhu)越” ,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小题。2005 年,台北故宫博

3、物院开发了一款“朕知道了!”胶带作为纪念品销售。甲当电视剧甄嬛传如火如荼地播出时,这款胶带竟也迅速火遍网络。事实上,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在为如何吸引人们而烦恼。要消化几百年以致上千年历史的文物文化,没有一点底蕴是难以实现的;而文创产品营造的“萌文化”是其最好的诠释和延伸。乙当正襟危坐的皇帝皇后开始“萌萌哒”动起来,古董和文物也可以变得活泼有趣。让文物“述说”文化记忆,也是博物馆连接大众的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苏州博物馆有一棵紫藤树,是四百多年前文徵明亲手种植的(明代著名画家) 。丙苏博工作人员亲手采集、晾晒、筛选、试种,选出合适的种子包装成文创产品,仿佛使产品穿越 500 年的历史沧桑, “述说

4、”着古人的风雅与志趣。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火如荼 B. 以致 C. 正襟危坐 D. 风雅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甲 B. 乙 C. 丙【答案】2. B 3. C【解析】2. 试题分析:A 项,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使用正确。B 项,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此处使用不正确,应改为“甚至” 。C 项,正襟危坐: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使用正确。D 项,风雅:诗经中 有国风 大雅 小雅等部分,后世用风

5、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使用正确。故此题答案应为 B 项。3. 试题分析:C 项考查括号的用法。丙句括号的位置不正确, “明代著名画家”是对“文徵明”的解释说明,因此,括号及括号中的内容应放在“文徵明”后。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分清语句或段落的层次,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句,准确判断句号、问号和叹号使用是否正确;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准确判断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是否正确

6、,如,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是否正确。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有专家认为鸡蛋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因为鸡蛋中的多种营养素能改善人体代谢糖的能力,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B. 据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7 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29.3%,简单地从数据看,我国恩格尔系数确实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C. “刷脸”是一种新兴的电子考勤方式,即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考勤。把个人信息采集输入设备后,你只要每次上班刷一刷脸,考勤机就会快速地记录考勤状况并保存记录。D. 对国民性改造的热望和对社会痛苦的关注,始终都是孔子言论的灵魂和孔子精神的底色,只有孔子

7、这样的圣人才是值得我们崇拜的对象,才是我们真正的精神信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项, “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成分残缺,应改为“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机率” 。B 项, “据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句式杂糅,可改为“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 。C 项, “你只要每次上班刷一刷脸”成分赘余,去掉“你” ,或将“你”改为“员工” 。5.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段文字,并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注重的是自然时空,而且特别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 西方戏剧中舞台时间的结构偏重于结构上的逻辑性。它尽量使情节集中,空间的选择与转换也是以人物关系的

8、聚合为主要目的。中西语言所表现出的在时空观上的差异,在中西艺术中也有同样表现。即使是空间,也常表现为流动空间,因而在造句上采用句读按逻辑事理铺排的方法,这正是一种时间性的构造。英语的句子以定式动词为核心,运用各种关系词组成关系结构的板块,前呼后拥,递相叠加,这正是一种空间型的构造。如果说西方语言的句子是一种物理空间体,那么汉语句子则是一种心理时间流。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心理时空,而且特别偏重于时间。_【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这正是一种空间型的构造”紧承“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 ,应排在首位;是对中国偏重于时间和西方偏重于空间的具体分析,应排在一起,说的中国文化偏

9、重于时间,应排在后,之前。中西方语言差异说到艺术差异,与后文“西方戏剧”衔接紧密,故应排在最后。 6. 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白云反驳高山的话。 (要求:反驳要一破一立,兼顾双方;除拟人和对比之外,至少还须用两种修辞;不超过 80 字。 )白云掠过山尖,山对白云说:“你这样萍踪絮影,长年漂泊,居无定所,不显得累吗?”白云说:“_。所以我不羡慕你。 ”【答案】我虽然长年漂泊,有些累,但我能阅尽人间世态,饱览天下风光, (对偶)人生最宝贵的难道不是生活体验吗?(反问) 前立你虽然生活稳定,但眼界有限,视野固定,更主要的是你没有自由。 后破【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补写出白云反驳高山的话,考查的是语言

10、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反驳要一破一立,首先就要明确何为“立” ,何为“破” 。 “立”是提出一个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破”则是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考生可先破后立也可先立后破。可先证明白云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再批驳大山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也可先批驳大山观点错误,再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从形式上来看,补写的句子是“白云”说出来的,这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兼顾双方” ,就需要使用对比的手法,除此之外,还要使用至少两种修辞方式,建议考生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修辞手法来写。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学批评”通常与当代文学联系在一起;相对地说, “

11、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经典,例如唐诗、宋词或者明清小说。两个术语的微妙差异显明,文学批评更多地表现为坐标模糊的理论探险。当代文学尚未进入稳定状态,众多文学作品的探索和开拓尚未纳入文学史谱系给予衡量和定位,因此,批评家的阐述必然包含相当程度的试探性,带有种种个人趣味主导的印象主义联想。如果说,经典的历史地位也已公认, “文学研究”相对客观、中性,各种优劣评判遭到了大幅度压缩;那么,相对而言,当代文学未经历史检验,文学批评的各种结论则无法完整地享有“学术”的威望。许多时候,这甚至构成诟病文学批评的理由。 “文学研究”的范式被视为楷模之后,文学批评的褒贬以及伴随的激情无形地成为浮夸或独断的表征。当然,人

12、们可以听到来自文学批评的反驳;概括地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所谓的“历史检验”不能想象为历史的自动演算,仿佛真正的标准答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突如其来地降临。 “历史检验”是一个内容充实的伸展,包含了历代批评家持续的对话、辩驳、声援或者抵制。经典的确认毋宁是这种伸展的阶段性沉淀。事实上, “历史检验”不可能截止于某一天,从此一锤定音。即使面对公认的文学经典,种种细微的校正从未彻底停止。所以, “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隔离带,二者的“学术”性质具有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性” 。其次, “当代”趣味并非文学批评的软肋。文学批评力图表述的重要内容即是,一部作品如何拓展当

13、代文化空间。例如,谈论鲁迅的阿 Q 正传或者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批评家关注的是这些作品为 20 世纪文化增添了什么。所谓的“当代文化空间” ,不仅包含那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意识形态结构,也包含那个时期普遍的叙述、修辞或者文学类型。许多时候,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呼应构成了当代的某种边界模糊的“总体性” 。如果没有文学批评表述当代的声音,所谓“历史检验”的起点又在哪里?尽管如此, “文学研究”的辖区仍然构成特殊的压力文学批评必须意识到经典的分量。事实上,绝大多数作品只能获取短暂的存活期,仅有极为少量的作品由于未来历史的铭记而赢得了不朽。换言之,经典隐含了大部分当代文学并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14、,这种性质有助于作品跨越“当代”所标志的文化季节。藏之名山,传诸后世,我的作品等待的是未来的读者这一类宣言的前提即是以经典为归宿。对于文学批评说来, “当代”趣味与经典之间始终存在某种紧张。如果意识到“当代文化空间”的历史渊源,那么,经典犹如“当代”趣味的压舱石。按照 TS艾略特的著名观点,现存的众多经典构成了某种总体秩序,犹如矗立于文学史地平线的一道栅栏。一部新的作品只有携带足够的能量才能击穿既存秩序,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双方的相持包含了文学批评的角逐用艾略特的话说,这将是“新与旧的适应” 。显然,双方的相持必将涉及批评家的视角选择:注重尖锐的“当代”趣味,还是服从经典象征的坚固秩序?7

15、. 下列对文中“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文学批评”常带有个人的趣味,其阐述常被诟病为独断;“文学研究”享有“学术”的威望,其范式常被视为楷模。B. “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所有文学作品,其阐述必然包含相当程度的试探性;“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经典文作,其阐述相对客观、中性。C. “文学批评”力图表述一部作品如何拓展当代文化空间, “文学研究”力图阐明经典的分量,审美趣味的导向。D. 对“文学批评”而言, “当代”趣味与经典之间始终存在某种紧张;对“文学研究”而言,努力构建一种既存的秩序,成为“历史检验”的重要标准。8.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当代”趣味并非文

16、学批评的软肋,所以, “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隔离带。B. 经典的确认就是历代批评家持续的对话、辩驳、声援或者抵制之后的阶段性沉淀。C. 一部当代作品拥有了经典的特殊性质,才能由于未来历史的铭记而赢得不朽。D. “当代文化空间” ,包含一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意识形态结构,叙述、修辞或者文学类型。9.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答案】7. B 8. A 9. 文学评论的两种类型(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 ,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同(文学研究建立审美秩序,文学批评注重当代趣味)和关联(互为依存) 。【解析】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命题的手段为改变

17、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得出答案。B 项,“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所有文学作品”扩大范围,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说的是“文学批评通常与当代文学联系在一起” ,而不是“所有文学” 。8. 试题分析:A 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二段可知,作者认为“历史检验是一个内容充实的伸展” “经典的确认毋宁是这种伸展的阶段性沉淀” , “面对公认的文学经典,种种细微的校正从未彻底停止” ,由此才得出“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隔离带”的结论。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

18、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中心句、转折句分析。本文的思路比较清晰,文章第一段关键句总述文学评论的两种形式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并举例说明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阐述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内容、作用以及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四段引用艾略特的话进行总结,指出文学研究建立审美秩序,文学批评注重当代趣味。依据这些信息可总结出本题

19、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岱 庙车祥俊九月。秋雨淅沥沥洒在了泰山上下,也湿透了岱庙内外,到了下午,在雨滴之间,大地之上,还浮起来一层薄雾,让四周苍茫茫一片。模糊之中,近看岱庙的朱色墙壁,竟然平添了几分鲜艳。那红色,与地上被水浸润了的青砖,和青砖缝隙里撮撮油绿着的苔藓,构成了秋之岱庙的三原色。悄然间,有一个人,他踏过台阶,漫步走上了岱庙正阳门高大的城墙。平日里北望,那水墨画一样挂在眼前的泰山,此刻,已深深藏进雨幕之后,看不见一点踪影。转过脸,他看一眼墙外的红尘都市,再看一眼墙内的仙宫净土,轰隆隆的人间喧嚣和道乐佛号的交响,在他两耳间此起彼伏他,久久伫立。暮钟之声悠远传来,穿过碑林,穿透神殿

20、,又绕过唐槐和汉柏,在这雨中,它让岱庙更加寂静和深邃。一只夜鹭从银杏树上展翅飞走,而一只喜鹊正栖在古柏枝头,抖着它湿热的翅膀,一片羽毛轻轻落下,地上的小麻雀正巧抬头看见,它突然腾空而起,将羽毛衔走,飞回它神殿檐下的巢里去了。鸟巢渐多,鸟鸣不止。岱庙俨然是鸟儿们的乐园,鸟儿们的家了。然而,在这样一座殿阁辉煌、雕梁画栋的恢宏建筑群里,东岳大帝端坐其间千百年,一派主人的样子,岱庙是他的家才对。可是,无论庙里还是庙外,与鸟儿相比,他又能主宰什么呢?汉武帝栽下几棵柏树,走了;宋真宗立下几块石碑,也走了。当一千年前的那截石碑,和两千年后的几株汉柏开始对话的时候,那个伫立在城墙上的人,便慢慢走下来,他静默在

21、石碑和古树之间,做起了它们唯一的听众。汉柏劫后余生,仅存一脉生机。那些受尽岁月盘剥,变得赤裸裸的枝丫,依然苍劲有力地直指天穹,它质问的姿态,显然不是针对曾经的风霜和雪雨,而是生命本身。当年宋真宗声势浩大的封禅、修殿和立碑,除了几分象征意义之外,更是无法解释汉柏的追问。在东御座里,乾隆帝的龙榻和龙座依然,他喜欢的画儿也还挂在墙上,一眼望去,桌上的茶壶,仿佛还在冒着热气,是一幅主人刚刚出门的样子。然而,当门外的黄金竹枯了又绿,绿了又枯,主人却始终没有再回来。因此,岱庙也不是帝王的家。那个人,他又穿过甬道,在钟楼里抄写下“东岳大帝真训”之后,心中默念“凡人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此

22、三者乃天运循环,周而复始”便到天贶殿门前细看东岳大帝去了。过配天门,进仁安门,眼前露台高筑,场地开阔。脚下的青砖已被游人踏去大半,青石台阶也磨得光滑如镜。秋雨虽然洗刷掉了层层叠叠的脚印,包括汉武帝宋真宗和乾隆爷他们的,以及两千多年中所有造访过的,但那个人他相信,到目前他踏上去的,是最后的新鲜的脚印。这一脚下去,他发现台阶已经向外倾斜了许多:所有坚硬的棱棱角角,都被时间打磨掉了。仿佛只有那砖缝或空地上的苔藓,不长也不短,不言亦不语,从两千年前,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他于是弯下腰,用手指抠下了一小撮,顿时,一股浓烈的历史的味道扑面而来潮湿而咸腥。一名香客将手中的“高香”举过头顶,祈祷之后,对东岳大帝

23、虔诚下跪。大帝的表情始终如一,端坐,威严,眼角里却又透出慈祥。他目睹过他眼前所有人的表情或表演,但他未必能够猜透人世间这些男男女女的心事。东岳大帝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他似乎在等待等待人们哪怕有一刻,能像他一样静下来,如他般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人是为劳苦而来,为名利而来,也就是为烦恼而来,除此便觉无聊。其实,东岳大帝也对人们没有办法,因为他知道,所有的下跪,都是对神灵有所祈求。绕过天贶殿,后面是“淑明后”宫。宫小,香火也不旺,但宫前的两株硕大银杏树,却吸引了极多的游人。树龄三百八十载,但依然挺拔健壮,枝繁叶茂。雨滴滑落时,会有熟透了的银杏儿从枝头坠落,啪嗒一声,在地上甩出那粒叫作“白果”

24、的杏核来。树叶哗啦一响,有风,从岱庙外面吹过来,很急躁。但除了叶子,银杏树是一动也不动。它已经在这里以这种不变的姿势,陪了“淑明后”几百年了。它用坚守告诉我们,这满树的黄杏和鸟巢,就是它结满的期待。但“淑明后”仍然是孤独的。宋真宗封了帝号,又赐了宫后,他以凡人之心去揣度神灵之腹,多少有些强人所难,不伦不类。因此又回到了究竟谁是谁的主宰的问题上来了。那个人穿过整个岱庙,穿过千年历史,他觉得累了,他来到“淑明后”宫旁一棵古藤树下。古藤盘根错节,遮天蔽日,藤下的青砖上有一层薄薄的淤泥,脚一踩,极滑。起身时,他趔趄了一下,就在差点摔倒的一瞬,深吸的那一口气,却又让他顿觉清爽宜人,心肺通透。走出厚载门,

25、他就又走进了城市尘世。回头,见高大的城墙上竟长出一株柏树来,想必当年那一粒柏籽无论如何也不愿离开岱庙,就算在墙上也要生根发芽。但他,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他还是要无奈地回到人间来他把粘在鞋上的淤泥弹了一弹,又跺了一跺,之后,便消失在雨雾之中、街巷之中。可惜的,是那一撮被他踩在鞋子上带出来的泥土,它可能再也回不到庙里了,深感遗憾。因为能在岱庙里清清净净做泥土,也是件幸事。(选自十月2017 年第 6 期)10. 文章第四段(划波浪线的)对暮钟和鸟类的描写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11. 赏析文章中划线的句子。然而,当门外的黄金竹枯了又绿,绿了又枯,主人却始终没有再回来。12. 文中多次提到“他” ,

26、有时指“东岳大帝” “宋真宋” “乾隆” ,更多指称走进岱庙的“那个人” ,客观上有什么效果? 走进岱庙的“那个人”是怎样一个人。13. 最后一段说:“可惜的,是那一撮被他踩在鞋子上带出来的泥土,它可能再也回不到庙里了,深感遗憾。因为能在岱庙里清清净净做泥土,也是件幸事。 ”结合全文,分析这段话蕴含的意味。【答案】10. 内容上,以暮钟的悠远衬托出岱庙的寂静,以鸟类的活动写出岱庙已是鸟儿们的乐园,营造岱庙静谧自然、充满生机灵性的氛围。结构上,承接上文进入岱庙的描写,引起下文对岱庙是谁的家的思考。 11. 用了对比的手法。竹子的枯荣是时间的流逝, “主人却始终没有再回来”即贵为帝王也随着历史永远

27、消失,以自然的永恒轮回同人类的短暂寄遇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叹。 12. 把历史(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现实(对历史及生命的追问)交织到一起,突显文章主旨。走进岱庙的“那个人”是岱庙里的游客;“他”想要短暂逃离红尘的喧嚣,最终不得不重回红尘;“他”喜爱自然,向往清净而不功利的灵魂世界;“他”对历史有追问,对时间和人生意义有思考。 13. 泥土的角度。岱庙远离人间喧嚣,能够在岱庙里清清净净做泥土,不纠缠于红尘的劳苦、名利与烦恼,和历史对话,和自然对话,是件幸福的事情。人的角度。最后一段看似写鞋上的泥土,呼应前文的一次趔趄,实际表达了“他”离开岱庙重返红尘时的无奈,以及对象征着精神净土的岱庙

28、的留恋。时间的角度。泥土离开岱庙, “可能再也回不到庙里了” ,意味着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引发对历史和生命的思考。【解析】10.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第四段描写的是岱庙周围的自然风光,重点写的是暮钟的声音和各种鸟儿在雨中活动的情景。暮钟的声音富有穿透力,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反衬出环境的静谧。鸟儿在雨中轻灵自如飞翔跃动,呈现一派自由舒适的状态,表明这里已经成为鸟类的乐园。从结构上来看,这一段展现的内容是“他”进入岱庙后听到看到的,对鸟儿的描写又引出了下文“岱庙俨然是鸟儿们的乐园,鸟儿们的家了”的叙写,可见此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点睛: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

29、,内容就是段落大意,结构上主要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与下文作对比,也可以是交待有关背景,与结尾呼应等;如果在中间,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一般都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升华,是对全文主旨的概括。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可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来看,黄金竹是植物,是自然的代表,而“主人”是指的是上文提到的乾隆爷, “黄金竹枯了又绿,绿了又枯” ,自然界的植物枯了可以重生, “主人却始终没有回来” ,人去世了却不可能再重生,把黄金竹与乾隆爷进行对比,表达出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

30、思想,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感叹。从手法上来看,运用的手法就是对比。12.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文章的构思技巧, “东岳大帝”是传说中泰山的神仙, “宋真宗” “乾隆”是曾到过岱庙的帝王, “那个人”是现实中到泰山游览的游客,文中用“他”代指了不同时代的神和人,巧妙地使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达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第二问要求答出对“那个人”的理解,考生可根据文中的“他看一眼墙外的红尘都市,再看一眼墙内的仙宫净土” “相信,到目前他踏上去的,是最后的新鲜的脚印” “股浓烈的历史的味道扑面而来” “深吸的那一口气,却又让他顿觉清爽宜人” “走出厚载门,他就又走进了

31、城市尘世” “他还是要无奈地回到人间来” “能在岱庙里清清净净做泥土,也是件幸事”概括出他喜爱自然,想逃离尘世却又不得不回到尘世,对历史、时间和人生都有思考等。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段的意蕴,解答时要结合全文来分析。表面上看,作者写的是泥土,实际写的是人的感受。从泥土的角度来看,文章说“泥土”在岱庙里是“幸事” ,结合上文对岱庙的描写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岱庙静谧清幽,远离尘世,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追名逐利的尔虞我诈,泥土在岱庙里过的是“清清净净”的生活。从人的角度来看,这泥土本是岱庙内的泥土,被“他”的鞋子带出来,留在岱庙外,结构上与上文“他趔趄了一下”形成呼应, “再也回不到庙

32、里了” ,表达了“他”对岱庙内清净的留恋,对离开岱庙进入红尘的无奈和遗憾之情。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泥土离开岱庙再也回不去了,意味着时间不可能倒流,这就表达出对时间流逝、历史不能重来、生命不可重复的思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南园诗存序清姚鼐昆明钱侍御沣 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 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

33、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 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 ,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余于辛卯会试分校 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

34、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选自古文辞类纂 ,略有删改)注钱沣: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法式善:吉林长白山人,清文学家。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遭艰:遭父母之丧。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 耻:羞愧B. 故治狱无敢倾陂 倾陂:偏颇不正C. 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 谮:谗言D. 以发余痛云 发:表达15. 下列各组语句中,

35、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B. 积劳成疾以殒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 余所论诗与古文法 君安与项伯有故D. 诚不待善诗乃贵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钱沣去世时,儿子年幼,诗集散失,经他人收集得到其诗一百多首,抄录成两卷。因钱沣曾自称南园,所以这两卷诗就称为南园诗存 。B. 钱沣曾受命同和珅一道处理山东巡抚国泰违法乱纪一案,面对和珅的笼络,钱沣不为所动,这使和珅不敢徇私舞弊,国法也得到了伸张。C. 钱沣为人正直,不阿附权贵,为此受到了和珅的排斥和打击。在他担任通政副使、湖南学政之时,和

36、珅以湖北盐政有错误为借口,降低了他的职务。D. 作者为书画家钱沣的诗集作序,着重评价了他的诗歌特色与才华,哀其不待公论大白天下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1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2)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答案】14. C 15. B 16. D 17. 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

37、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 18. (1)至于立论刚直,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指斥他的错误,不过钱御史一人罢了。(2)他又弹劾和珅及军机大臣不值班理事的错误,有诏书进行告诫责问,认为他说的正确。和珅更加忌恨钱君。【解析】14.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 项, “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意思是“高宗知道钱君的贤德,不可诬陷” , “谮”是动词,“进谗言、诬陷”的意思。点睛: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

38、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1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 项,前一个“为” ,被,介词;后一个“为” ,是,动词。B 项,两个“以”都是表结果的连词。C 项,前一个“与” ,和,连词;后一个“与” ,和,介词。D 项,前一个“乃” ,才,副词;后一个“乃” ,竟然,副词。故此题答案应为 B 项。1

39、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 项, “着重评价了他的诗歌特色与才华”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重在赞扬其忠直敢言、与权臣和珅作斗争的行为。该文是为著名书画家钱沣的诗集作的序,只在文章最后提到钱氏的诗,而且只用了“苍郁劲厚”四字,由其人而见其诗,其诗也就不待多说了。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解答时可结合句子所在语段来分析。此句是对钱沣去世一事的评论,表达了作者的悲伤叹惋之情,由上文“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

40、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可知,和珅有意思安排繁重的事务给钱沣,致使钱沣积劳成疾而死。据此可确定“不能逐去”的意思是也不能驱逐, “第”译为“只是” “只能”的时候一般要放在句子开头,前面应断开。 “而已”一般放在句末,其后应断开。 “而君遭其困”指上文“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一事,其后应断开。 “不获迁延数寒暑”指钱沣积劳成疾而亡,其后应断开。 “国得尽其才用” “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结构相近,分别从国家和士人的角度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据此可确定“留”“彼” “士”前皆应断开。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41、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若夫” ,至于;“侃然” ,刚直;“讼言其失于奏章” ,状语后置句,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指斥他的错误;“而已” ,罢了。 (2) “不在值” ,不值班理事;“咎” ,错误;“饬责” ,告诫责问;“当” ,正确;“嗛” ,忌恨。文言文翻译:昆明钱沣侍御已去世,儿子年幼,诗集散失,长白法式善祭酒替他收集,仅得到一百多首,抄录成二卷

42、。钱侍御曾经自称南园,因此给它取名南园诗存 。正当乾隆末年,和珅执政,妄自尊大,作威作福,朝中士大夫中有把奔走他的门下来企求升迁重用认为是耻辱的,就已经很可贵了。至于立论刚直,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指斥他的错误,不过钱御 史一人罢了。当今皇上已经亲自主掌政事,扫除奸邪,多次进用往昔不被利诱的人,可是钱侍御偏偏不幸早已死去,不能参与褒奖录用,难道不令人悲伤吗!钱君当初任监察御史时弹劾山东巡抚国泰污秽混乱,清高宗命令和珅偕同先生前往处置。钱君在路上衣服破旧,和珅拿衣服请他换,他最终拒绝,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因此处理这个案件不敢徇私舞弊,国法得到伸张。那以后钱君被提升做通政副使,出任湖南学政,当时和珅已

43、特别显贵,不能寻到先生的短处加以陷害,便以湖北盐政有错误为借口,降低他的职务。钱君不久因父母丧事回家,服丧期满,被补授为部曹。高宗知道他正直,再提升他做御史,让他值守军机处。他又弹劾和珅及军机大臣不值班理事的错误,有诏书进行告诫责问,认为他说的正确。和珅更加忌恨钱君。高宗知道钱君的贤德,不可能进谗言,就将军机处所有劳苦的事,都交给他去办。钱君家贫,衣裳单薄,出入军机处常两头不见天日,积劳成疾而死。当今皇上仁爱贤明,法制还在,大臣纵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也不能驱逐,只能用劳苦来屈辱他罢了。可是他遭受和珅的困辱,不能多活几年,留着他的身体以等到公众的评论完全明白的一天,使国家能够尽量发挥他的才能,士人

44、能够尽量地看到君子有所作为。痛心啊,痛心啊!我在辛卯年礼部会试担任阅试卷的官员时认识钱君,四年后我回到家乡,竟没有再见到他。我所评论的诗及古文法,钱君听到后特别欢喜。他的诗苍劲深厚,深得古人的旨意。士人如果能如同他一样注重品德修养,那么确实不必等到擅长写诗就已经很可贵了。然而读他的诗,也就完全相信他这个人了。我以前得知钱君去世,已经写了诗歌哀悼他;如今得到他的诗集,于是又写下了这篇序文,用来表达我的悲痛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宋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45、恼。19. 结合全词,试分析“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的作用。20. 词的下阙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试作分析。【答案】19. 承上启下。 “枝上柳绵吹又少”一句描写暮春柳絮纷飞之景,与“花褪残红”之景相呼应,寓情于景,表现伤春之悲;“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在描写芳草长遍天涯之景的同时生发议论,既表现了内心的超脱旷达,又自然引出了下阙的场景。 20.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句富有情趣。诗句“隐” “显”并存, “藏” “露”共生,只写佳人的笑声,让读者跟随“行人”想象并产生无穷意味。行人与佳人的相遇实属偶然,而“多情却被无情恼”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物无情而人有情,行人有

46、情而佳人无情,诗人借爱情写人生普遍存在的矛盾,富有哲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解析】19. 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看,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写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此时,诗人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然而诗人却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旷达心胸于此可见。从结构上来看,所考查的诗句是上片的结尾处,有总结上文,引出下片的作用,另外“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花褪残红青杏小”都表达了春天将逝,夏天来临的意思,前后形成了呼应。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语

47、句作用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分析其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在结构上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达主旨、情感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材料二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

48、至也。 ”(庄子人间世 )21. 两则材料体现了儒家的_情怀和道家的_情怀。22. “知其不可而为之”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两个观点是否完全对立?试作阐述。【答案】21. (1). 儒家:有为的入世情怀 (2). 道家:无为的出世情怀 22. 不完全对立。两者完全可实现对立统一。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指处世过程中,明知做不到还意志坚决地去做,是一种挑战,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使命;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是指面对结果时,知道不可改变,那就任其自然,不因个人的好恶执着于选择和取舍,是一种生命的智慧。【解析】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选自论语宪问 ,体现了儒家想,晨门的观点也就代表了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价。晨门说孔子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意思是孔子明知处境艰难,仍然不屈不挠,积极入世。据此可知第一个空应填有为的入世情怀。材料二选自庄子人间世 ,关键句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表达的是一种无为的出世情怀。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儒家和道家思想观点的理解。解答时可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阐明理由。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这是一种挑战,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