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玉门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32349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玉门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肃省玉门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肃省玉门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甘肃省玉门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甘肃省玉门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甘肃省玉门一中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和机读卡上。3作答时,将多选题和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单选题按照题号填涂在机读卡上。第卷 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红楼梦的开篇神话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

2、的红楼梦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

3、。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

4、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这里

5、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B.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

6、草的人参。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 2 -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C. 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

7、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D.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第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B. 在第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C. 在第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

8、,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D. 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0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10 分)与周瑜相遇 注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9、。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

10、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 3 -我们

11、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 ”我说, “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 ”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 “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

12、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

13、、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选自小作家选刊 ,有删改)注 与周瑜相遇是迟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说,获得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C周瑜“笑了起来” “又一次笑了起来” “不再发笑了” ,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D “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

14、该倒下。 ”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本色英雄观” 。5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 分)6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 ,探究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4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唐诗过后是宋词(节选) 葛兆光- 4 -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深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歌词里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 “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 ,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

15、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 “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非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的形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的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 “劳动人民最懂得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

16、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引病梅馆记的病梅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学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种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崇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哟杭哟”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

17、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装作智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位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种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着浅薄。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了,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的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些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那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拧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欢喜得蹊跷

18、,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地用生造的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了,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儿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要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不知就里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的时代里,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

19、一项是(2 分)( )A作者用“野生的杂花”和“原生的鲫鱼”比喻民间创作的作品,用“可观赏的花卉”和“五彩的金鱼”比喻文化人参与创作以后的作品。 “培育”就是指文化人加工创作。B作者说“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 ,意在强调对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歌词必须进行再创作,否则就不会有真情实感,就不会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的标志。C作者说“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 ,意思是好在易于为大众接受;“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 ,糟在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D作者认为歌词创作要做到有文化品位,要做到内涵丰富深沉,就应该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就应该有知识储备,这样创作出来的作

20、品才会有真情实感,深刻动人。8.文章第一段对一些流行歌曲提出看法,请概括这些不被作者认同的流行歌曲的特点。(4 分)9.第二段说“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7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5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

21、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 ,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

22、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

23、,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24、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 、 尚书 、诗经 、 礼记合称“五经”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C.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苏

25、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B.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6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13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

26、书。(3 分)(2)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3 分)(3)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2 分)(4)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 分)(二)古代诗歌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水龙吟苏轼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因念浮丘 注 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注 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7、(5 分)( )A全词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B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幅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C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景色极佳的小村,词人整天闲居无事,没有凡事纷扰,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D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 “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 ,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的心态。E “飘堕

28、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 ,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15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赠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2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 分)(1)雨霖铃中表达恋人在离别之际,泪眼蒙眬,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说出口的两句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3)用典是诗歌的常用手法。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用刘义隆典故的句子是:, , 。(4)声

29、声慢中使用叠词渲染凄凉气氛的句子是: , , 。(5)登高中表明诗人关心国运和自身命运的一联诗句是: , 。第 II 卷 表达题三、基础知识应用(25分)1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参差(cn) 骤雨(zhu) 罗绮(q) 嬉笑(x) B天堑(qin) 纶巾(ln) 鲈鱼(l) 寻觅(n)C珠玑(j) 薄荷(b) 遥岑(cn) 吟啸(xio) D樯橹(l) 萧瑟(s) 盈袖- 7 -(xi) 蓑衣(su)1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A狼狈 羌管 巷陌 金戈铁马 B东篱 婉约 良霄 烟柳画桥C暮蔼 吴钩 嬴得 斜阳草树 D梧桐 憔悴 销魂 醉听萧鼓19

30、、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2 分)( )A. 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B. 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C.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水池)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常)D. 王道之始也(开端) 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20、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 非我也,岁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树之以桑C不拘于时,学于余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为天下笑者,何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21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31、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A/ B/ C/ D/22.对下列词句中所用典故和其相应人物,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孔仲谋已无处寻觅)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D.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以周瑜对比自己)2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A柳永,字首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

32、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本单元学习的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阐发了他的人生感悟。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D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4.读以下四首诗,选出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句意境相似的一首(2分) ( )A.朱雀桥边野草

33、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A.宜阳城下草萋萋,润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D.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25.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是雕琢镂饰,呈其返璞归真的自然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为“字字本色” ,被尊为“本色派”之首。B. 刚进校队时,李朗 800 米跑成绩最好,但王伟训练刻苦,成绩超过了李朗,真是青出于蓝。- 8 -C. 刚退休不久的老王常对老伴抱怨:“你看我才退下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

34、了,真是人走茶凉啊!”D.以发泄和煽情为主流的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作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学生往往不自觉地去模仿,写一些内容空泛、文体模糊的“异文” ,令人不忍卒读。2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 分)( )A由于王熙凤善于对上阿谀逢迎,因此博得了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政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B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的不同特点和人物语言,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C鲁迅以文学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 。D海明威以朴素的词汇、简约的语句和生动的日常用语纯洁了美国语言,并使之充满生气与活力。27.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一份军训决心书,部分语言表达不够

35、简明、得体,请找出其中五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5 分)亲爱的学校领导、各位老师、教官,尊敬的同学们:您们好!此时此刻,我内心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代表我们行政管理班的全体同学,向各位领导、老师、教官和同学们,表明我们顽强训练的决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能有一次这样的磨炼,虽然是苦涩的,但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大学学习的第一课。针是磨出来的,铁是炼出来的。经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经过努力才能有回报。军歌响起,绿色为伴,太阳为证,我们已下定决心: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项训练,请老师和教官考验我们吧。 (1)_改为_ (2)_改为_(3)_改

36、为_ (4)_改为_(5)_改为_四、作文(60 分)2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杜运燮光和影有删节)这些诗行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 9 -高一语文期末答案单选 18 小题,每个 2 分,共 36 分。语文参考答案1.A (2 分) 【解析】 “出资大荒山无稽崖下”并非作者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2.D (2 分)

37、 【解析】 “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应是其先人。3.A (2 分) 【解析】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是证明“大荒山,无稽崖”是“无可稽考”之处;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大荒山”就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4C(2 分) 【解析】A 项, “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理解错误;B 项,本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和平的梦,运用的是梦境再现的虚写法,写艾草味、鼓角声都是虚写;D 项,由“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5 (4 分,每点

38、2 分)从内容上讲,最后一段使文章连贯自然:在梦境中与最想见的男性周瑜相遇并进行了倾心的交谈,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动,由初见周瑜时的“发抖” ,到交流后分离时的“打着哆嗦” ,到最后想抓住他的手而不能,时光阻隔,难以再见,所以流下了泪水。从写法上讲,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使主题得到升华。6 (4 分,每点 2 分)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而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意近即可)7 B ( 2 分) 【 解析】自生自长、原

39、汁原味的歌词不一定“不会有真情实感” ;就算是进行再创作,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的标志。8(4 分,每点 2 分)内容单一老调,令人烦腻;歌词说通不通,似懂非懂,让人糊涂。9(4 分)因为文化人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10D(2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培养语感,注意名词、动词、对称性结构、虚词等。语意为: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

40、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11A(2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五经为易经 、 尚书 、诗经 、 礼记 、 春秋 。12B(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文中说“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13(1)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3 分)(2) 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

41、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 (3 分)题号 1 2 3 4 7 10 11 12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答案 A D A C B D A B B A C A D C C A C D- 10 -(3) (4)课内翻译部分每个 2 分,译文略。14CD(5 分) 【解析】C 项, “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错误,这里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了谪居的苦闷;D 项, “逃避现实”不合理,反映了东坡借仙人、仙境以疏解空虚苦闷的心态。15 (6 分)答案:(1)感叹光阴虚度,功业无成。上片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人面对美

42、丽的乡村风光,却感叹自己“寸阴虚度,了成何事” 。(2)于苦闷中见旷达。词人虽然对自己当前的困境感到苦闷,但又从“丝莼” “玉藕” “珠粳”与“锦鲤”的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3)怀念京城生活。词人想象的仙境生活亦可看作是对往昔和旧友痛饮沉醉的京城生活的怀念。(4)想要超脱苦闷而不得的无奈。词人虽然借美食、仙境、回忆来自我疏解,甚至还要“抱素琴”向月独奏来遥慰旧友,但仍有“此怀难寄”之感。 (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 ,作答时要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寸阴虚度,了成何事”抒发年华易逝之感慨;“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抒发对现实生

43、活的留恋;下片前半部分回忆京城生活;后半部分回到现实,突出“此怀难寄” 。形成答案时要按照要点逐条列举。16 (12 分) (1)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2)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3)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4)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5)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17 B(2 分) 【解析】 “纶”应读 un, “觅”应读 m。18 A(2 分) 【解析】B 项,霄宵;C 项,蔼霭,嬴赢;D 项,萧箫。19 C(2 分)20 A(2 分)21 D(2 分) 【解析】属于婉约派风格,属于豪放派风格。22 C(2 分) 【解析】C 项,以廉颇自比,非为显示功绩,而

44、是说自己虽然壮心不已,但无人重视无人问津。23 C(2 分) 【解析】解析:辛弃疾应为南宋词人。24 A(2 分) 【解析】例句与 A 均借眼前平凡景物与昔日繁华景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表现作者感慨历史变迁,追忆古人英雄业绩的感慨之情; B 诗句以轻灵的笔触,写长安城内的寒食节,勾勒出一幅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风俗画,表现了作者怡然自适的愉悦之情地;C.诗句以“寥落” 、 “寂寞” 、 “白头” 等语表达了一种凄婉、哀怨之情;D 诗句以“草萋萋” 、 “花自落” 、“鸟空啼”表现一种 孤寂、落寞之情。25 C(2 分) 【解析】A.“返璞归真”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此句中谈的是关汉卿戏

45、剧语言的自然本色,无所谓“返” ;B.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与句意不符;D.“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合语境。26 D (2 分) 【解析】 A 项语序不当,应为“对上善于” ;B 项搭配不当,把“的不同特点”放在“人物语言”后;C 项缺少宾语, “贯穿着的主题” 。27. (5 分)实际有六处错误,任改五处即可,只找出未改对的,不给分。(1)“亲爱”改为“尊敬”(2)“尊敬”改为“亲爱”(3)“您们”改为“大家”(4)删去“内心”(5)删去“和同学们”(6)“里程碑”改为“历程” 。【解析】解答此题,要一句一句地细细咀嚼,分析文段中的每一个词,同

46、时记住考查的角度是简明、得体。简明,就是简洁明确,不能有歧义,不能有赘余;得体,就是用词要符合特定的目的、对象、场合等。明确了简明、得体的要求后,再去一一对照,就能找出答案。【参考译文】:- 11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

47、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

48、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 ”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 ”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 ”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