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明”与“文化”,学习目标,1理解“文明”和“文化”的概念,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2学习文章层进式的议论结构和多种论述方法与说明方法并用的写法。,学习重点:理解“文明”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文化系统之间交流和渗透的普遍性,增强在“文明的碰撞”中的认识与“文明的对话”中的自觉性,作者简介,陈炎教授,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7年,2000年分别获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
2、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导入新课,在拿来主义中我们知道了怎样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同
3、时我们也正不断地感受着外来文化的传入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如何正确理解“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在“文明的碰撞”中的认识与“文明的对话”中的自觉性,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文明”与“文化”。,“文明”与“文化”是一篇学术论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科学论文(简称“社科文”)。文章的题目是论题,全文的论点是:文明与文化互为里表,文明是内核,文化是表现形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是普遍的,必要的;当今,我们要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化系统问的交流与渗透。,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一3段),阐述文明与文化的关系,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阐述了两者的联系。
4、,第l段,谈什么是“文明”。作者先给文明下了个定义,从手段、方式、途径和目的等方面对它加以界定。在陈述这个定义之中,强调了作为目的的“基本需要”和“全面发展”两点,并由此转而探究人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所作的种种追求,揭示出一切文明所共有的特征和统一的价值标准。,第2段,谈什么是文化。指出文化是实现文明创造中所体现出的特征、风格和样式。第3段,列举事例,说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文明”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彼此的关系怎样?一直是学术界纠缠不清的问题。本文作者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从一点到另一点,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文明内容统一的价值标准(例:衣料),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
5、了文化交流与渗透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应取的原则。这一部分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谈起,指出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的特点,分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与渗透的两面性:好的一面使弱势文化提高文明含量;坏的一面文化面貌日渐趋同。进而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中,引出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则: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这一部分的论述,着眼于区别,作者对于文化系统进行分类,先选择了标准,即以强弱来分。再进一步探究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关系,逐步把问题引向深入。,第三部分(第814段),阐述怎样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和渗透。这一部分论述的中心是怎样进行文明对话的问题。文章先把形成文化交流障碍的原因总的概括出来,再逐一分
6、析。,第9、lO两段,着重分析文化系统的要素与功能所起的作用。文化要素实现文明价值的特殊功能满足人类群体需要。要素是基本点、出发点,满足需要是归结点。由于生存环境社会条件的差异,人们文化需求会有所差别,文明的功能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第ll14段,分析文化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分别论述了:1.文化要素与结构的关系;2.从结构角度看,不同文化形式的差异性与其内在价值的一致性;3.从结构角度看,注意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的深度,有相当的生活基础。,4文化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这一部分论述之中,作者运用了社会学中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大流派的学说,对问题逐一分析,从如何认识
7、问题谈到不这样认识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正反论证,把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讲得比较透彻。,本文论述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层进式的,后面的论述以前面的论述为基础,从弄清楚“文明”和“文化”两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人手,接下去谈论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作用,再谈了如何改善文明对话。每一部分的关系,是逐层深入。,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述方法和说明方法。一是下定义、作解释,比如为文明下的定义就相当周密,由于涉及的方面多,在定义后面又作了剖析。二是举例子,打比方。因为所说的道理比较抽象,作者举了不少富有民俗意味的例子。,在语言使用上,体现了学术文体的严密性,同时又注意到深入浅出。作者所运用的学理是属于前沿的,然而并没有简单地搬
8、用,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述。,教学“放出眼光”,请注意以下几点:1.鲁迅的拿来主义是论述文化交流与文化继承的经典文本。但是,用的是杂文体,并非正面阐释自己的主张,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宜简化头绪,突出中心,淡化一些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如旁敲侧击抨击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部分,着重于鲁迅对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思想的学习。,2.学习拿来主义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的。3.学习“文明”与“文化”,因为文章论述的问题比较抽象,概括性强,可以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人手,指导学生写好内容提要和提炼好关键词。,4.“文明”与“文化”已经涉及“文明对话的许多方面,教师不
9、必再加以扩展和加深。如果学生理解上仍有困难,可引用刮痧中的情节帮助理解。5.注意把拿来主义与“文明与“文化加以比较,把握两篇作品中所论述的带有共同性的道理,区别它们论述的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风格特点。,教学“调查与发现”,请注意以下几点:1.调查“文化差异”涉及的范围很广,举凡衣食住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调查对象。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精力和认识水平,不要提太高的要求。,2.师生都要意识到这是语文课的学习活动,归结点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不要把调查变成社会学的田野作业。3.调查前的准备要尽可能充分,调查汁划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4.对调查成果要认真整理,组织交流,评
10、定成绩。,练习,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8题。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求、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制度)、渴望和追求情感慰藉(包括一切精神享受)这三个基本特征,惟其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
11、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类要进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而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所谓“文化”,使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我们知道,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
12、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例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不仅龙山的黑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华夏文明如此,整个人类文明更是如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将会显得多么的单调乏味。若就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
13、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如此说来,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摘自陈炎“文化”与“文明”,见新华文摘2002年6期),1下面关于“文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明是借助科
14、学、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达到的程度。B. 文明是通过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来协调人际关系、调节自身感情、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C. 文明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的解决程度。D. 人类文明的统一价值标准就是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衡量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就看是否达到真、善、美。,D,2关于“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B. “文化”一词只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是因为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C.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15、、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D. 各个文化本身都是平等的,都包含有人类文明的价值,并无贵贱之分。,D,3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明与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文化决定文明,文明体现文化。B.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C. 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体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D. 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体现出来,文化的外在形式中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A,4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食物有无营养、是否卫生是文化问题;是用筷子吃水饺,还是用刀叉吃
16、牛排,是文明问题。B. 衣衫褴褛、衣冠不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是文明的表现。C.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然想互排斥,但都能满足人类的终极关怀,因而三教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异,其文明价值是一致的。D资本主义的文明程度与封建主义的文明程度是相等的。,C,5第一段末尾说“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请写出你对“统一的价值标准”的简要理解。,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6文章还提到了“文明的尺度”问题。请分三点写出衡量“文明的尺度”的简要标准。,(1)物质生产能力(2)社会组织形式(3)精神产品及其享受形式,7文章还讲到“文化”及“文化产品”的差异性问题。请写出造成这种差异
17、性的原因。,(1)时代特征(2)地域风格(3)民族样式,8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论述了文明的含义,认为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而文明的价值却原本没有高低之分。B文章还为“文化”下了定义,认为文化及文化产品具有广泛的多样性,风格和样式千差万别,在形态上也是五彩缤纷。C文章认为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D文章认为人类的文明史和文化史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E文章认为“文化产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因而可以消除这种外在差异,设计出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答案:BC(A项在“文明的价值也原本没有高低之分”,原文最后一段说:文明的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D项错在“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文第三段说:“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E项错在“可以消除这种外在差异,设计出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因为没有可以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分析第三段1、提问: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可见齐王是怎样的国君?,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受下赏”。 有错就改的国君。,2、齐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3、齐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齐威王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