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湖北省高三(五月)冲刺理科综合试卷一、选择题1. 生物膜上常有某些物质或结构以与其功能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膜上附着 ATP 水解酶,有利于主动吸收某些营养物质B. 核膜上有许多核孔,有利于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C.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上附着核糖体,有利于对多肽链的加工D. 线粒体内膜上附着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有利于H的氧化【答案】C【解析】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细胞膜上附着 ATP 水解酶,促进 ATP 水解释放能量,有利于主动吸收营养物质,A 正确;核膜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有许多小孔,由特定的物质构成核孔复合体。它能够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
2、息交流,B 正确;高尔基体膜上没有核糖体,C 错误;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内膜中有许多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的酶,促进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D 正确,所以选 C。2. 研究者使用同位素 18O 标记水和碳酸氢钠中的部分氧原子,加入三组小球藻培养液中, 记录反应起始时水和碳酸氢钠中 18O 的比例,光照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的氧气中 18O 的比例,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18O2是在小球藻叶绿体的类囊体上生成的B. HCO3-可为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碳元素C. HCO3-中 18O 的比例不同导致放氧速率不同D. 释放的 O2中 18O 比例与水相近,推测 O2
3、来自于水【答案】C【解析】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分解,释放氧气,该过程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A 正确;碳酸氢钠释放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碳元素,B 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放氧速率与水中 18O 起始比例一致,与 HCO3-中 18O 的比例不同,C 错误;释放的 O2中 18O 比例与水中 18O 起始比例一致,与 HCO3-中 18O 的比例不同,推知 O2的氧原子来自于水,D 正确,所以选 C。【点睛】关键从实验数据对比得出结论:释放的 O2中 18O 比例与水中 18O 起始比例一致,与HCO3-中 18O 的比例不同,推知 O2的氧原子来自于水。3. 脊椎动物的大脑发送一个
4、神经信号使血管壁的平滑肌松弛,是由平滑肌附近的神经释放信号分子乙酰胆碱,导致附近的上皮细胞产生 NO,由它来使平滑肌松弛,使血管扩张来增强血液流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大脑发送神经信号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B. 大脑发出信号使上皮细胞产生的 NO 属于神经递质C. 接受乙酰胆碱的信号与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有关D. 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答案】B【解析】大脑发送神经信号是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静息电位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动作电位与钠离子内流有关,A 正确;大脑支配平滑肌附近的上皮细胞产生 NO,并不是突触前膜释放的,不属于神经递质,B
5、 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的神经递质,只能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 正确;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上皮细胞产生 NO,由它来使平滑肌松弛,就是体液调节,D 正确,所以选B。4. 某同学进行了下列有关酶的实验:甲组:淀粉溶液 + 新鲜唾液 加入斐林试剂 出现砖红色沉淀乙组:蔗糖溶液 + 新鲜唾液 加入斐林试剂 不出现砖红色沉淀丙组:蔗糖溶液 + 蔗糖酶溶液 加入斐林试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丙组的实验结果是“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B. 三组实验都应该在 37条件下进行C. 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 D. 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测【答案】C【点睛】
6、要知道蔗糖水解得到葡萄糖和果糖,都具有还原性。5. 第 4 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 1864 只,圈养 375 只,栖息地 258 - 349 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 67 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B. 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人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C. 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D. 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会增大【答案】A【解析】大熊猫属于栖息地原有的物种,所以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
7、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A 错误;大熊猫的放归会导致栖息地内被大熊猫捕食的生物、天敌等的数量、分布等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B 正确;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C 正确;放归的大熊猫中可能具有与栖息地大熊猫不同的基因和基因型,所以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D 正确,所以选 A。6. 一对灰毛鼠交配所产窝鼠中出现 1 只栗色雄鼠。让该粟色鼠与同窝多只灰毛雌鼠交配,子代雌雄鼠中灰鼠和某色鼠数量相等。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对该栗色鼠的分析正确的是A. 该栗色雄鼠来自隐性基因携带者亲
8、本的隐性基因组合,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 该栗色雄鼠的形成与母本的一个基因发生显件突变有关,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C. 该栗色雄鼠的形成与两个亲本都有一个基因发生隐件突变有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D. 该栗色雄鼠的形成与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有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答案】D【解析】一对灰毛鼠交配所产一窝鼠中出现 1 只栗色雄鼠,该栗色雄鼠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亲本携带隐性基因所致。让该栗色鼠与同窝(多只)灰毛雌鼠交配,子代雌雄鼠中灰鼠和栗色鼠数量相等,说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因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相关的基因用 A、a 表示。若该栗色雄性鼠的形成是亲本携
9、带隐性基因所致,则双亲灰毛鼠的基因型均为 Aa,该栗色雄鼠的基因型为 aa,同窝(多只)灰毛雌鼠的基因型为 AA 或 Aa,所以该栗色鼠与同窝(多只)灰毛雌鼠交配,子代雌雄鼠中灰鼠和栗色鼠数量不一定相等,与题意不符。若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则只有 aa 突变为 Aa 时才会出现性状的改变,即该栗色雄性鼠的形成与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有关,但不能确定发生突变的是母本还是父本;此种情况下,双亲灰毛鼠和同窝中的灰毛雌鼠的基因型均为 aa,该栗色雄鼠的基因型为 Aa,所以杂交子代雌雄鼠中灰鼠和栗色鼠数量相等,与题意相符。综上分析,A、B、C 均错误,D 正确。【点睛】以题意 “一对灰毛鼠交配所产一
10、窝鼠中出现 1 只栗色雄鼠”和“该栗色鼠与同窝(多只)灰毛雌鼠交配,子代雌雄鼠中灰鼠和栗色鼠数量相等”等信息为切入点,围绕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明辨栗色雄鼠出现的可能原因及其相关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自设基因符号,围绕分离定律的知识,按两种情况(基因突变的结果或亲本携带隐性基因所致)推知亲、子代的基因型、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二、非选择题7.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核酸的分子差异,当两核酸分子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能配对形成杂合双链,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会形成游离单链区。某基因 A 中因插入了一段外来的 DNA 序列,而突变为基因 a,导致表达的
11、蛋白质异常。现有两条链均被标记的基因 A、两条链均未被标记的基因 a、基因 A 转录成的 mRNA,请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设计实验验证基因 A 突变为基因 a 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且增添部位只有一个。 (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_【答案】实验思路:(加热)获取基因 A 和基因 a 的单链,再将基因 A 和 a 的单链进行分子杂交,检测游离单链区的分布。 预期结果:未标记的单链上出现游离单链区,且只有一个【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双链 DNA 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a 基因是 A 基因插入了一段 DNA 序列形成的,故当 A 和 a 杂交时,会出现互补区和游离区,根据游离区
12、的的个数做出判断,游离区即为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实验思路:将 A 和 a 基因加热,使其解旋,得到 A 和 a 基因的单链,再将 A 和 a 的单链进行分子杂交,检测游离单链区的分布。 预期结果:因基因 A 中只插入了一段 DNA 序列,突变为基因 a,故未标记的单链上出现游离单链区,且只有一个。8. 当人体处于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不由自主全身颤抖,这是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外界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同答下列问题:(1)当人处于饥饿时,胰岛_(填“A”或“B”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其分泌物能与肝细胞膜的_结合,进而调节细胞中糖代谢水平。(2)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出现不自
13、主全身颤抖可以_(填“增加产热”或“减少散热” ) ,参与这一过程的神经中枢是_。面色苍白是由于_引起面部血液量减少所致。(3)饥饿时间过长会导致血糖下降,若此时遇到寒冷刺激,血糖下降的速度会加快,其原因是_,【答案】 (1). A (2). 特异性受体 (3). 增加产热 (4). 下丘脑 (5). 毛细血管收缩 (6). 受寒冷刺激时产热增加,消耗更多的葡萄糖,而不能得到有效地补充,使血糖下降速度加快【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的有关知识。人在饥饿时,血糖浓度下降,会刺激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
14、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人遇到寒冷刺激时,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使骨骼肌战栗,加速热量的产生,同时,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小,减少散热下丘脑还可以通过激素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使细胞产热增加。(1)人在饥饿状态时,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加强,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产生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2)人在饥饿时又遇到寒冷刺激时,细胞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温,所以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加速热量的产生,全身颤抖;而另一方而通过皮肤毛
15、细血管收缩,流向皮肤的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所以面色苍白、全身颤抖,寒冷刺激造成全身颤抖属于体温调节,其调节中枢在下丘脑;(3)饥饿时间过长,体内葡萄糖得不到补充,若此时再遇到寒冷刺激,会消耗更多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热,以维持体温,故血糖下降的速度会加快。【点睛】第 3 小题要注意题设条件是“饥饿时间过长” ,所以没有外源葡萄糖补充。9. 某湖泊生态系统因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大量排人,导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 A 量繁而其他水生植物大面积衰退。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当该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很快消除污染,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2
16、)通过投放本地水生植物能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投放的水生植物与浮游植物竞争_,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投放水生植物修复该湖泊过程中,湖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_演替。(3)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但水体溶氧量下降。水体溶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答案】 (1). 微生物的分解 (2). 负反馈调节 (3). 养分(无机盐矿质元素)和光照 (4). 次生 (5). 好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了大量的氧气(1)当该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2)通过投放本地
17、水生植物能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可能是投放的水生植物与浮游植物都需要从水中获取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故投放的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竞争养分和光照,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投放水生植物修复该湖泊过程中,该湖泊原来有生物存在,故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使水生动物死亡,导致好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了大量的氧气,故水体溶氧量下降。【点睛】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会误以为光合作用加强,水中氧气含量会增加。10. 某多年生植物的高茎和矮茎由等位基因 A、a 控制,红花和白花由等位基因 B、b 控制,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某高茎红花
18、植株自交的子一代中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5:3:3:1。回答下列问题:(1) 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_(填“遵循”或“小遵循”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 。(2)已知通过受精作用得到的各种基因型的受精卵均能正常发育。为研究子一代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有人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亲本产生的 AB 雄配子不能受精;假说二:亲本产牛的 AB 雌配子不能受精。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植株为材料,设计测交实验分别证明两种假说是否成立。 (写出简要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支持假说一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是:_支持假说二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是:_【答案】 (1). 遵循 (2). 两对基因分别位
19、于两对染色体上 (3). 以亲本高茎红花为父本与子一代矮茎白花测交,子代未出现高茎红花 (4). 以亲本高茎红花为母本与子一代矮茎白花测交,子代未出现高茎红花【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两对或多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 9:3:3:1 的比例,题中的5:3:3:1,说明子代中双显性个体中有 4 份不存在,需要根据假说分别设计实验探究。(1) 据题意,控制高茎和矮茎、红花和白花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所以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 假说提出两种可能,AB 雄配子不能受精或 AB 雌配子不能受精,
20、故要用高茎红花为父本与子一代矮茎白花为母本测交证明假说一,因母本只产生 ab 雌配子,高茎红花能产生AB、Ab、aB、ab 四种雄配子,若 AB 雄配子不能受精,则子一代没有高茎红花个体;用高茎红花为母本与子一代矮茎白花为父本测交证明假说二,因父本只产生 ab 雄配子,高茎红花能产生 AB、Ab、aB、ab 四种雌配子,若 AB 雌配子不能受精,则子一代没有高茎红花个体。11. 桉叶油的化学性质与玫瑰精油相似,其中含有的黄酮、熊果醇、精油等多种成分具有抑菌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提取了桉叶油,并对桉叶油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提取桉叶油时应选择_(填“新鲜”或“烘干” )的桉树叶
21、,原因是_。(2)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桉叶油,原因是桉叶油具有_的特点;此法不适用于胡萝卜素的提取,原因是_。从蒸馏出的油水混合物中分离的油层还会含有一定的水分,需要添加_除水。(3)该小组采用抑菌圈法检测桉叶油的抑菌活性。抑菌圈法是利用待测药物在琼脂平板中扩散使其周围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而形成透明圈(即抑菌圈) ,再根据抑菌圈大小判定待测药物抑菌效价的一种方法。下表是该小组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供试菌的抑菌作用(抑菌圈的大小/mm)得到的实验结果:对照组应_(填“接种”或“不接种” )细菌。由表中数据可知,桉叶油对_的抑菌效果最强。【答案】 (1). 新鲜 (2). 桉叶油易挥发,新鲜桉树叶中
22、桉叶油含量高 (3). 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难溶于水 (4). 胡萝卜素不易挥发,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 (5). 无水硫酸钠 (6). 接种 (7). 大肠杆菌【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芳香油的提取的有关知识。提取植物芳香油有三种基本方法:蒸馏、压榨和萃取 水蒸气蒸馏是常用的方法,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再冷却分离;压榨法主要为冷压榨。原理是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优点是常温下不发生化学反应,质量提高; 萃取是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
23、剂中,蒸发溶剂后就可获得芳香油。桉叶油易挥发,可以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胡萝卜素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挥发、不溶于水,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可以使用有机溶剂萃取。(1) 因新鲜桉树叶中桉叶油含量高,而且桉叶油易挥发,故提取桉叶油时应选择新鲜的桉树叶;(2) 桉叶油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难溶于水,故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桉叶油;由于胡萝卜素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挥发、不溶于水,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可以使用有机溶剂萃取;从蒸馏出的油水混合物中分离的油层还会含有一定的水分,需要添加无水硫酸钠除水;(3)据题意可知,该对照实验是检测桉叶油的抑菌活性,自变量是是否有按叶油,
24、故对照组也应接种细菌。由表中数据可知,接种大肠杆菌的抑菌圈最大为 9.67,故桉叶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强。12.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是指可同时与癌细胞和药物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下图是科研人员通过杂交一杂交瘤细胞技术(免疫的 B 细胞和杂交瘤细胞杂交技术)生产能同时识别癌胚抗原和长春碱(一种抗癌药物)的烈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部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的目的足 _,制备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_和_。(2)过程诱导融合常用的化学方法是_。经过过程得到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应具备的特征是_。(3)获得的单克隆杂交一杂交溜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或_,均可提取出大量的双特异性
25、单克隆抗体。(4)与直接使用长春碱相比,将长春碱与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合后给药,对人体的副作用更小,原因是_。【答案】 (1). 使小鼠产生能分泌识别癌胚抗原抗体的浆细胞(B 淋巴细胞) (2). 动物细胞融合 (3). 动物细胞培养 (4). 聚乙二醇(PEG)诱导 (5). 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6). 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7).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将抗癌药物(长春碱)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这样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剂量【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有关知识的应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1.对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使小鼠产生免
26、疫反应;2.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 B 淋巴细胞;3.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 B 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4.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这种杂种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5.对上述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6.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这样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1)过程表示给小鼠注射抗原,目的是刺激小鼠产生能分泌识别癌胚抗原抗体的浆细胞;根据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可知,该过程涉及到的技术有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2)过程诱导融合常用的方法是聚乙二醇(化学) 、灭活的病毒(生物) 、电激(物理)等;经过过程得到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的特征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3)获得的单克隆杂交一杂交溜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均可提取出大量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4) 直接使用长春碱不仅杀死癌细胞,还会杀死正常细胞;而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将抗癌药物(长春碱)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这样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