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本试题共 43 题,140 题为选择题,共 60 分。4143 题为非选择题,共 40 分。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选择题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用规定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涂黑。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规定范围内规范作答,写在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共 40 小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A. 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
2、B. 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C. 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 D.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周朝在夏和商的故地分封了自己的兄弟,这样的方式是为了加强对周代的管理,安抚故朝地区,故 A 项正确;B 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这一一政策;周文王目的在于政治管辖而不是文化独立,故 C 项错误;D 选项错在“直接”二字,排除。2.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 ,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 推广精耕细作B. 推动社会转型C. 抑制土地兼并D. 改变地租形式【答案】B【解析】材料“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
3、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实际有利于形成土地私有制,从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 B;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特征,排除 A;材料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排除 C;材料与地主无关,排除 D。3.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 。由此可知,西汉刺史A. 成为一级地方长官B. 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C. 随意处罚违纪官员D. 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答案】B【解析】材料“刺史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反映了刺史的专门的监察职能,体现了职责明确的专职性,故 B
4、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故 A 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刺史可以 “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故 C 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刺史位高权重,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刺史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刺史的职能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 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 ”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 明朝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 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 明朝山西大同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答案】A【解析】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陆上运输和海上运输的频繁, “靡不辐辏而至者” 速度非常迅速。所以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 明朝5.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 10 州,南 7 北 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 10 道,正好 5 道在南,5 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 23路,南方占 14 路而北方只有 9 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设置A. 因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调整 B. 随着统治区域不断变化而调整C. 因为政治中心南移而不断调整 D. 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
6、【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主要论及行政区划数量的沿革,即汉朝“九部在北,四部在南” 、西晋前期“南 7 北 12”、唐朝“5 南 5 北” 、北宋“南 14 北 9”、明清基本是 “二比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完成的,从此以后,南方的经济实力超过北方,人口大幅度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仰赖南方,行政区域数量也逐渐增加,故 D 项正确。材料中变化不是因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提及统治区域变化,故 B 项错误;古代我国的政治中心大多是在北方,故 C 项错误。6.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
7、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A.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 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朱元璋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和权力的划分,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对地方加强了控制,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无法体现;D 选项错在“ 避免”二字。7.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 25 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1841 年 1 月 5 日
8、 贵州 1000 广东1842 年 3 月 24 日 甘肃 1000 浙江1842 年 6 月 1 日 山西 1000 江苏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D. 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答案】A【解析】表格表明,从 1840 年 6 月鸦片战争爆发,到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各省执行,存在着时间长、兵力人员不足、距离偏远等体制僵化落后等问题,故选 A 项。清政府害怕人民群众力量的壮大,不可能采取全民动员抗敌的方式,故排除 B 项;C、D 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
9、、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中国市场外国货增多,说明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正确;A 是鸦片战争之后;当时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B 错误;当时中国对外开放是被动开放,D 错误。9.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A. 政府开始出现
10、政治危机B. 集权体制受到冲击C. 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D. 专制制度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据材料“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举权的放松说明当时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故 B 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故 A 错误;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还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成,故 C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朝专制制度名存实亡,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发送了中央集权,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可知,保举权的放松说明当时
11、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0.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 ”这反映出A. 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 B. 康有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不满C. 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道路 D. 康有为无法原谅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答案】D【解析】【详解】从康有为在请辞中敢于说“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 ,可知,康有为虽身处威权政治之下,但知识分子的“傲骨”十足, “艰难抉择”说不过去,A 项错误。B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反对民主革命,故 C 项错误。康有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仍然奉清王
12、朝为正朔,坚持改革,反对革命,所以从康有为的视角看,袁世凯身为大清“臣子” ,不为朝廷效力,反而在辛亥革命中逼迫清帝退位,落井下石,绝对是“十恶不赦” ,不可原谅,故 D 项正确。11.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A.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 年到 1928 年中共党员构成变化反映了“工农武装割
13、据”的实行,因此选 C。AB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12.解放日报1945 年 9 月 5 日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 ”这说明A.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C. 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成立D. 国共重庆谈判,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在 1937 年 9 月,所以 A 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建立,所以 B
14、 错误;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会议室七届二中全会,所以 D 错误。由“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 ”可知中国共产党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故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重庆谈判13.下图列出了 1645 年、1725 年、1843 年、1865 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A. 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B. 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C. 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D. 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答案】C【解析】1645 年、1725 年、1843 年、1865 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是处于中国被迫开放,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背景,体现了在时代驱
15、动下的被动转型,故 C 正确;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其是近代化的行政官员,故 A 错误;职务管辖范围显然不是本质问题,故 B 错误;职能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上海道台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故 D 错误。故选 C。14.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A. 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B. 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C. 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D. 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答案】A【解析】题干说的是建国之后的初期,我国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马
16、克思主义教育,这是为了适应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的需要,故选 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年代就被中共确立了,故 B 不符合史实;建国初期揭开教育改革序幕的是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方针的确定,故 C 不符合史实;题干所述是建国之后,不再是革命年代,故 D 不符合题意。15.有学者说,1954 年宪法“既不是一部共同纲领那样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也不是一部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这是因为此宪法A. 修正了共同纲领的基本原则B. 缺乏政治体制上的创新C. 坚持了对私营工商业经济的保护D. 体现了社会转型过渡性【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 1951 年宪法既有新民主主义性,又具有社会主义
17、特征,这是由于宪法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因而具有了鲜明的过渡性,D 项正确。 共同纲领基本原则主要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宪法同样坚持了此原则,A 项错误;尽管共同纲领中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但宪法将此体制具体地正式确立下来并实施,实际上是政治上的创新,B 项错误;宪法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对私营工商业的态度是消灭,而不是保护,C 项错误。16.公元前 5 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 500 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A. 增强公民参政意识B. 保障公民平等C. 宣扬神权至上观念D.
18、维护贵族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雅典“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 500 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都公之于众,这有利于雅典公民了解城邦民主政治,从而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故A 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保障公民平等 ,故 B 项错误;材料和神权至上无关,故 C 项错误;此做法目的是激发公民参政议政,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17.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 ”西塞罗认为A. 罗马法颁布后尽量
19、不要修订B. 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C. 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D. 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答案】C【解析】材料“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反映了自然法的原则,故 C 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故 A 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故 B 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故 D 错误。故选 C。18.英国 1688 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下议院代表权,而一些“衰废市镇” ,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表;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
20、。这一现象A. 说明光荣革命后代议制未发生本质变化 B. 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C. 说明国家的权力中心依然掌握在上议院 D. 反映了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退【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的政治力量发生变化,这意味着议会下议院的格局需要打破以适应现实的变化。故答案为 B 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CD 项。19.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1867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德国造”克虏伯炮王A. 德国统一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B. 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C. 德意志帝国已成
21、为世界军事强国D. 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了宿怨【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是在 1871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A 不正确;材料反映的德国“克虏伯炮王”的出现,与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密切联系,B 符合题意;C 说法与史实不符;德法宿怨的化解是在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D 不正确。20.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写进了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A. 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B.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C. 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D. 论述了垄断阶段的资本
22、主义特征【答案】A【解析】从题干所述内容看,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 1848 年,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及其社会问题,这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开始的时期,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故 A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B 不选;C 项应该是在斯大林时代,不选;D 项的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不选。21.马克思曾对巴黎公社做过如此评价:“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 ”由此可判断巴黎公社A. 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实行了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C. 其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23、 D. 将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答案】C【解析】【解析】依据材料中“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反映了巴黎公社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革命,由此可以看出其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故 C 项正确;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故 A项错误;B 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将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是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22.1917 年 4 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 ,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
24、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 ”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A.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B.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C.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D. 社会主文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答案】A【解析】材料中认为依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可能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而当时的俄国却不具备这种条件,故 A 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 “四月提纲”和平夺权的信息,故 B 错误;四月提纲发表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故 C 错误;材料说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无产阶级力量强大,不是依靠资产阶级,故 D 错误。点睛: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
25、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3.上映于 1939 年的前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 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 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B. 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C. 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D. 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答案】C【解析】据材料时间信息“1918 年”可知,当时处于内战时期,内忧外患,物资匮乏,新生的苏俄政权面临着重重困难,C 正确; A 与“1918
26、 年”的时间信息不符;1918 年处于内战时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尚未展开,BD 不正确。点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充分把握材料信息, “1918”和台词信息可知当时处于内战时期,物资匮乏,在答题时要求学生运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加以排除无关项。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要求较高。 24.美国1952 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A. 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B. 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C. 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D. 有利于美国
27、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答案】C【解析】美国1952 年移民法对于人才引进更多的是限制,无法扩大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并且材料中也并未体现有关苏联的描述。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的引进,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由题干中可知,此时处于冷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时不仅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安全甄别,还对职业等有所规定,体现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故 C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美国 移民法是对移民和临时工入境做了限制,目的是减少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故 D 项错误。25.1960 年 1 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
28、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C.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1961 年埃及以及南斯拉夫等国倡导成立反对美苏争霸的第三条道路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故 B 项正确;A 项不是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
29、非洲的“变迁之风”与美苏和两极格局无关,所以CD 项错误。26.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A.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 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C. 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D. 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答案】B【解析】由材料“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故选 B;材料反映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 AC 发生在两极格局期间,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欧洲的信息,排除 D。27.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
30、的、危险的,但 20 世纪 50 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种全球地方主义是 1500 年以前的数千年中世界事务的特点。 ”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恢复的根源是A. 世界政治已呈现多极化趋势 B. 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C. 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世界经济已呈现多极化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实际是在说明欧洲和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级格局正在向多元化转变,政治格局的转变取
31、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D 项正确;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故 A 项错误;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是 1991 年苏联的解体,时间不符合,故 B 项错误。区域集团最早出现是欧共体,成立于 1967 年,时间不符合,故 C 项错误。28.下图是 2017 年 11 月 19 日,最新一期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的封面耐人寻味象征五星红旗的红黄底色上用中英文写着“中国赢了” ,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使用中英两种文字展示其封面内容。这说明A. 中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B. 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C. 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D. 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答案】A【解析
32、】图片信息表明,中国经济的崛起受到美国的强烈关注,虽然目前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中国正在利用国企提升国内外影响力,稳步赶超美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正在走下坡路。突出了在当今时代下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故 A 项正确;图片没有强调中 美的对抗,故 B 项错误;该封面没有突出中国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霸主,不存在美国“单极世界”彻底破灭,故 C 项错误;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是世界一超多强格局的发展和深化,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属于图片信息题,关键在于对图片信息的正确理解,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中国力量的增强,结合选项加以作答。29.墨子中有关于“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
33、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墨子中的“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 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
34、旨趣,故 D 项错误。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 D 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30.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
35、唐朝的统治,故 D 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 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 C 项错误。点睛: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一中的 25 题几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今年高考命题打破常规,考查了唐代政治;而唐代的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启示我们遇到和教材结论相违背的题目,解题的最好方法是排除法,本题中 A、C 不符合史实,B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由“兵额与功能”可判断出
36、此时期的藩镇有延续统治的作用。31.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 ,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解析】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 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
37、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 B 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 D 项错误。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32.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
38、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详解】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 B 项正确;图中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 A 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 C 项错误;材料体
39、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落实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出高考考查“双基”的基本特点。 “表明类”选择题的解题可转化为问题意识,如本题材料可转化为“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外国进献的长颈鹿当做麒麟 ”?这一方面说明明朝君臣孤陋寡闻,另一方面说明“天朝上国”的心态,用中国文化解读外国贡品。33.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 欧美舆论宣传
40、左右了战争进程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 C 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
41、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34.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 ,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
42、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 “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 C 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故 A 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 B 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
43、仍有分歧, “消除”一说太绝对,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 2019 年是五四运动爆发 100 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 2018 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 ,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35.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 中国共产党
4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A 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 B 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 C 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
45、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36.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 年” “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 D 项正确; 1957 年“一五计划
46、”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 A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 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故 C 项错误。点睛: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37.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A. 反对奴隶制度B. 主张权利平等C. 抨击贫富差别D. 具有人文精神【答
47、案】D【解析】“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 D 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 A 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 B 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 C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38.1847
48、年 6 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答案】A【解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49、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 A 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1848 年 2 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 B 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 C 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 D 项错误。点睛: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周年)问题。这启示我们平常学习时在关注历史周年热点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感受时代脉搏。39.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 缺少对欧洲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