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精品备课选集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90602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精品备课选集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精品备课选集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精品备课选集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精品备课选集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精品备课选集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4 课 烛之武退秦师来源:Z,xx,k.Com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3)秦伯说,与郑人盟:_(5)夫晋,何厌之有:(4)失其所与,不知:_点拨 (1)“已”同“矣” ,了。(2)“共”通“供” ,供给、供应。读 n。(3)“说”通“悦” ,高兴。读 yu。(4)“知”通“智” ,明智、聪明。读 zh。(5)“厌”通“餍” ,满足。2古今异义(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今义:_(2)行李之往来古义:_今义:_(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今义:_(4)且贰于楚也古义:_今义:_点拨 (1)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古义:

2、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箱包、铺盖等。(3)古义:东方道路上( 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4)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字“二”的大写。3一词多义(1)封Error!(2)军Error!(3)阙Error!(4)若Error!(5)知Error!(6)能Error!(7)说Error!(8)辞Error!(9)鄙Error!(10)微Error!点拨 (1)做疆界,动词/ 疆界,名词 (2)军队,名词/驻军,动词/军队编制单位 (3)宫殿,名词/空隙、豁口,名词 /侵损、削减,动词 (4)如果,连词/你,代词/ 像,动词 (5) 知道,动词/明智,形容词 (6)才能,名词

3、/ 能够,动词 (7)陈说,动词/杂说,名词/通“悦” ,高兴 (8)推脱,动词/ 告别,动词/ 推辞,动词 (9) 边远的地方,名词/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浅陋鄙俗,形容词 (10)细小的东西,名词/隐约地,副词/稍微,副词/ 没有、不,副词4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4)越国以鄙远:_(5)邻之厚,君之薄也:_(6)既东封郑:_(7)若不阙秦:_(8)阙秦以利晋:_(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10)共其乏困:_点拨 (1)使动用法,使撤兵 (2)名词作动词,驻军 (3)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

4、5)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用作动词,作为疆界 (7)动词使动用法,使 消弱 (8)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9)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10)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二、虚词(1)之Error!(2)其Error!(3)以Error!(4)焉Error!(5)而Error!点拨 (1)代词,指秦军/ 助词,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其,还是,表商量语气或希望语气/表反问语气,难道 /表疑问语气/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 (3)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把,介词 (4)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何/疑问代词,哪里/

5、兼词,于此 (5)才,连词,表顺承/ 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 表转折,连词三、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_(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3)以其无礼于晋:_(4)且贰于楚也:_(5)佚之狐言于郑伯:_(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7)夫晋,何厌之有:_(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10)辞曰:“臣之壮也”:_(11)许君焦、瑕:_(12)敢以烦执事:_点拨 (1)(2)为判断句 (3)(6)为状语后置句 (7)为宾语前置句 (8)(12) 为省略句四、名句积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五、课文点拨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点拨

6、 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之中请求烛之武,烛之武应允前往,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后来晋也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文章组织严密,融为一体。2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点拨 这篇文章将烛之武的娴于辞令表现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削弱了

7、秦的实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属于离间计。3课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的?点拨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8、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国家危难,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烛之武不卑不亢,措辞得体,聪慧机智,富有人格魅力。一、中心主旨文章通过记叙秦晋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塑造了烛之武这一人物的形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溢于字里行间。二、写作特色1伏笔与照应。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

9、贰于楚也” ,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 ,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国危矣”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2波澜起伏。本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 ,打起了退堂鼓,使拯救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

10、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 “知” “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之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的,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分明。三、结构图解烛之武退秦师Error!四、文白对译 晋 侯 、秦

11、 伯 围 郑 , 以 其 无 礼 于 晋 , 且晋 文 公 和 秦 穆 公 率 军 围 攻 郑 国 ,因 为 郑 国 曾 对 晋 文 公 无 礼 ,并 且Error!贰 于 楚 也 。在 与 晋 国 结 盟 的 情 况 下 又 与 楚 国 结 盟 。Error!晋 军 函 陵 ,秦 军晋 军 驻 扎 在 函 陵 ,秦 军 驻 扎 在氾 南 。氾 南 。军 :进 驻 ,驻 扎 。氾 (fn)南 :氾水 的 南 面 ,与 函 陵 皆 属 郑 地 。佚 之 狐 言 于 郑 伯 曰 :“国 危 矣 ,若 使 烛 之 武佚 之 狐 对 郑 伯 说 :“国 家 非 常 危 险 了 ,倘 若 派 烛 之 武

12、见 秦 君 ,师 必 退 。”公 从 之 。去 见 秦 君 ,秦 晋 一 定 会 退 兵 。”郑 文 公 听 从 了 他 (的 建 议 )。言 于 :对 说 。使 :派 遣 。 辞 曰 :“臣 之 壮 也 ,犹 不 如(烛 之 武 )推 辞 说 :“我 壮 年 的 时 候 ,尚 且 不 如Error!人 ;今 老 矣 , 无 能 为 也 已 。”别 人 ;现 在 老 了 ,(更 )不 能 干 什 么 了 。”Error!公 曰 :“吾 不 能 早 用 子 ,今 急郑 文 公 说 :“我 没 能 及 早 重 用 您 ,如 今 事 情 危而 求 子 ,是 寡 人 之 过 也 。然 郑 亡 , 子急

13、 了 才 来 求 您 ,这 是 我 的 过 错 。然 而 (如 果 )郑 国 灭 亡 了 ,对 您亦 有 不 利 焉 。” 许 之 。也 有 不 利 啊 。”(烛 之 武 )这 才 答 应 了 这 件 事 。夜 缒 而 出 ,见 秦 伯 ,曰 :“秦 、晋 围 郑 ,夜 里 烛 之 武 缒 绳 出 城 ,进 见 秦 穆 公 ,说 :“秦 、晋 围 攻 郑 国 ,郑 既 知 亡 矣 。若 亡 郑 而 有 益 于 君 ,郑 国 已 经 知 道 要 灭 亡 了 。倘 若 灭 掉 郑 国 而 对 您 有 好 处 ,Error!敢 以 烦 执 事 。那 我 怎 敢 拿 亡 郑 这 件 事 来 麻 烦 您

14、 。Error!越 国 以 鄙 远 ,越 过 晋 国 把 远 方 的 郑 国 作 为 秦 国 的 边 邑 ,君 知 其 难 也 。 焉 用 亡 郑 以 陪您 知 道 这 是 困 难 的 。您 为 什 么 要 灭 掉 郑 国 而 增 加 邻 邦 晋 国 的 土邻 ?地 呢 ? 鄙 :本 指 边 邑 ,此 处 用 作 动 词 。远 :指 郑 国 。焉 :何 。陪 :增 加 。 邻 之 厚 ,邻 国 的 势 力 雄 厚 了 ,君 之 薄 也 。若 舍 郑 以 为您 秦 国 的 势 力 就 相 对 削 弱 了 。如 果 放 弃 灭 亡 郑 国 ,而 把 它 作 为舍 :放 弃 。行 李 :出 使 的

15、人 ,使者 。共 (n):通 “供 ”,供 给 。 且 君 尝 为 晋 君 赐况 且 ,您 曾 经 对 晋 惠 公 有 恩矣 , 许 君 焦 、瑕 , 朝 济惠 ,他 也 曾 答 应 把 焦 、瑕 二 邑 割 让 给 您 ,然 而 ,他 早 上 渡 过 黄 河 归 晋 ,Error!来源:GksT而 夕 设 版 焉 ,君 之 所 知 也 。晚 上 就 修 筑 防 御 工 事 ,这 是 您 知 道 的 。Error!夫 晋 ,何 厌 之 有 ? 既晋 国 ,有 什 么 满 足 的 呢 ? 现 在 它 已 把 郑 国 当 作东 封 郑 ,又 欲 肆 其 西 封 , 若 不 阙 秦 ,将 焉东 部

16、的 疆 界 ,又 想 扩 张 西 部 的 疆 界 ,如 果 不 侵 损 秦 国 ,晋 国 从 哪取 之 ? 阙 秦 以 利 晋 ,唯 君 图里 取 得 它 贪 求 的 土 地 呢 ? 秦 国 受 损 而 晋 国 受 益 ,请 您 好 好 考之 。”虑 考 虑 这 件 事 。”厌 :满 足 。封 :疆 界 ,这 里 用 作 动 词 。阙 (qu):侵损 、削 减 。焉 :哪 里 。唯 :句 首 语 气 词 ,表 示 希 望 。秦 伯 说 , 与 郑 人 盟 。 使 杞 子 、逢 孙 、杨 孙秦 伯 听 后 很 高 兴 ,就 与 郑 国 签 订 了 盟 约 。并 派 杞 子 、逢 孙 、杨 孙戍

17、之 ,乃 还 。守 卫 郑 国 ,就 班 师 回 国 了 。说 :通 “悦 ”。戍 :戍 守 。 子 犯 请 击 之 ,公 曰 :“不 可 。微 夫 人子 犯 请 求 袭 击 秦 军 ,晋 文 公 说 :“不 行 。假 如 没 有 那 个 人之 力 不 及 此 。因 人 之 力 而 敝 之 ,的 帮 助 ,我 就 不 会 有 今 天 。依 靠 别 人 的 力 量 而 又 反 过 来 损 害 他 ,不 仁 ;失 其 所 与 , 不 知 ;以 乱 易这 是 不 仁 道 的 ;失 掉 自 己 的 同 盟 者 ,这 是 不 明 智 的 ;以 秦 晋 的 纷 争 混整 , 不 武 。吾 其 还 也 。”

18、乱 代 替 原 先 的 联 合 一 致 ,这 是 不 符 合 武 德 的 。我 们 还 是 回 去 吧 ! ”Error!亦 去 之 。晋 国 的 军 队 也 撤 离 了 郑 国 。Error!(45 分钟,90 分)一、基础知识(18 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3 分)( )A秦军氾南(s) 夜缒而出(zhu) 佚之狐(y)B共其乏困(n) 若不阙秦(qu) 许君焦、瑕(xi)C秦伯说(yu) 杞子(q) 杨孙戍之(sh)D逢孙(fn) 微夫人之力(f) 失其所与,不知(zh)答案 C解析 A 项“氾”读 fn;B 项“共”读 n;D 项“逢”读 pn。2下列各句中, “以”字的意

19、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答案 B解析 例句和 B 项的“以”都是目的连词, “来” ;A 项的“以”是介词, “因为”的意思;C 项的“以”是介词, “把”的意思;D 项的“以”是介词, “拿,用”的意思。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 (渡河)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 扩张)答案 D解析 D 项中“说”通“悦” ,高兴。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

20、句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答案 B解析 A 项介词结构“于郑伯 ”作后置状语,句意是:佚之狐对郑伯说。B 项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C 项介词结构“ 于君”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D 项介词结构 “于晋”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5默写名句。(6 分)(1)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_。_,敢以烦执事。_,君知其难也。_?”(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不仁;失其所与,_;_,不武。_。 ”答案 (1)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

21、以陪邻 (2)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以乱易整 吾其还也二、文本阅读(18 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69 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22、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答案 C解析 A 项名词用作动词, “驻军” ;B 项是“出使的人” ;D 项是“结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23、( )A.Error!B.Error!来源:Zxxk.Com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D 项做,给予;A 项都是连词,表目的;B 项已经;C 项并且。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 ,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

24、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答案 C解析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9翻译下列句子。(9 分)(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 分)(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 分)答案 (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 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 郑国

25、可以为他们)供应缺乏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三、课堂延伸(18 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 1013 题。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来源:学.科.网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6、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选自左传)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亟请于武公 亟:屡次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C蔓,难图也 图:对付D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答案 B解析 都:

27、城邑。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答案 A解析 A 项都是疑问代词,哪里; B 项第一个“之”为助词“的” ,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C 项第一个 “以”为介词“把” ,第二个 “以”为介词“用” ;D 项第一个“其”为代词,第二个“其”为语气副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B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地对国家的

28、重要性。C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不许,因为他对兄弟存有宽容之心,不忍下手。D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叔段。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答案 C解析 这绝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使其不断膨胀,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3翻译下列句子。(9 分)(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3 分)来源:GksTk(2)厚将得众。(3 分)(3)公伐诸鄢。(3 分)答案 (1)蔓延的野草都除不掉

29、,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2)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3)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译文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 ,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 ”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城墙长超过了三百丈,高超过了一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

30、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控制不了。 ”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的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仁义的事情干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31、”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 ”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 ”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郭,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四、语言运用(16 分)14请把下面的句子连缀成顺序合理的文段,在横线上填写序号即可。(6 分)主要有论

32、语 孟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等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先秦散文分为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两大类有编年体的左传 ,有国别体的国语 战国策等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它们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要求学生调整语句,做到衔接合理。回答时弄清楚材料话题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本题就是在分类解说先秦散文,解说一定有一个分类顺序,弄清楚分类顺序是第二个关键,例如本题就是按照总分顺序解说的。另外,本题还有个独特之处,即学生需要把课堂所学的先秦散文知识运用到答题中来。1

33、5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变”的漫画,简要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4 分)答案 讽刺了社会上某些人只要接受好处就改变态度的不良思想或风气。解析 要注意观察图形。手势的变化,皆因“小指”上的戒指。16目前,不少重点中学为了抢到尖子生,不惜代价,开出一个比一个优厚的条件:免学费、发高额奖学金、补贴生活费、提供单间宿舍,有的甚至许诺解决尖子生父母的就业问题。这种疯狂的抢尖子生的做法,被教育界形象地称为“摘豌豆尖” “撇油花” 。某中学团委针对这一现象出了一道辩论赛辩题:正方:给尖子生特别待遇弊大于利。反方:给尖子生特别待遇利大于弊。请你为正方写一段辩论提纲,要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条陈述理由。(6 分

34、)答案 从尖子生看,助长其骄傲情绪,滋生优越感,对其成长未必有利。从学校内部来看,增加学校负担,并让其他同学自卑,留下心理阴影;在学校内部也是一种不公平,损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从其他学校来看,损害其他学校的利益。从教育的形象来看,功利色彩太浓,商业味太重,影响教育界形象。从教育改革来看,分数至上不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从社会影响来说,肥一己之私,损害大多数学校师生利益,从而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教育不公会影响社会公平,也使学生的价值观扭曲。(任选三条)五、随堂练笔(20 分)17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文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烛之武退秦师中选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人物形象分析。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