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2、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 幻灯片出示 【背景材
2、料】注释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历史 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 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 、 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
3、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
4、n)南 佚(y)之狐 夜缒(zhu)而出共(gng)其乏困 阙(ju)秦 函(hn)陵秦伯说(yu) 逢(png)孙 其他词语略读一读。三:题解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四:讲解课文(一) 讲解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解析: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
5、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读一读,背一背(二)讲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 (判断句)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武)答
6、应了。解析: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读一读,背一背五:文言小结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n古今异义 贰 是 n通假字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n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n虚词 以、之、也、矣、六:小结本节课七:作业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n2、逐字
7、翻译 1、2 段,写在课本空白处。n3、背诵 1、2 段,预习 3、4 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三四段。2、背诵课文。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一:复习旧课。1 译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 2检查背诵二:串讲导读第三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 (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 )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8、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陶后鲜有闻。菊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概括内容:第 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 ,理由充分:飞地难治论亡郑陪邻论舍郑有益论过河拆桥论晋国扩张论 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秦郑订立盟约;秦国驻兵守郑。三:串讲导读第四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
9、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 )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 (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则有去国
10、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第 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 “不知” “不武”三条理由退兵, “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 ,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四:烛之武形象探讨: 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
11、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小结本节课六: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三四段,争取背
12、诵全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复习旧课1译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2检查背诵二: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 出示幻灯片 (一)归纳文章的结构(一)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13、 。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词类活用 幻灯片出示 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何厌之有(
14、有何厌 宾语前置)C判断句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4。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四:小结本节课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高#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