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89710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一语文导学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 编辑人:安杰- 1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相关文言常识;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学习重点】目标 1、2【教学时数】2 课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 二、解题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

2、、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得就是游记。 ) 三、相关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 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四、相关山水资料。(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

3、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2)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 ,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3)马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

4、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所以我们

5、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学习步骤】一、朗读正音庐冢( ) 仆( )道 谬( ) 窈( )然咎( ) 何可胜( )道 王回深父( )二、疏通文意,初知文章内容。三、知识探究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高一语文导学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 编辑人:安杰- 2 -3、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 (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4、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6、? 5、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简述文章写作特点。四、梳理积累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二)词类活用1. 始舍于其址。 舍:2. 名之曰褒禅。 名:3. 有泉侧出。 侧: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6. 而其见愈奇。 见: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8. 火尚足以明也。 明: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传:名: (三)文言固定句式1. 其孰能讥之乎? 2

7、. 何可胜道也哉!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省略句、判断句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五)状语后置句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六)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七)多义词1. 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2. 道有碑仆道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一语文导学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 编辑人:安杰- 3 -何可胜道也哉 策之不以其道3. 盖日初出大如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4. 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过饰非 5. 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 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6. 其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进

9、愈难,而其见愈奇。然视其左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十)异义词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今义: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5. 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今义: 五、同步练习1.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1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其孰能讥之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高一语文导学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 编辑人:安杰- 4 -A./B./C./D./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A.句与句相同,

11、句与句也相同B.句与句相同,句与句不同C.句与句不相同,句与句相同D.句与句不相同,句与句也不相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项是(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褒之庐冢也 有穴窈然C.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又不随以怠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5.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 仆:倒 跌倒B.其文漫灭 漫:淹C.盖音谬也 盖:大概D.何可胜道也哉 胜:胜利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C.“临川王某记

12、”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1.B 2.C 3.B 4.A 5.D 6.D六、拓展阅读王安石游历了华山洞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他看来,成功在于有目标,坚持和有外物相助。目标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来源。王安石所说的“志”正是我这里所说的“目标”,首先,“志”的选取时尤为重要的,过高的“志”会让我们感到遥不可及,易是我们屡尝挫败,消磨我们的斗志。有了一个坚定的“志”后,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需努力的方向,然后为其而拼搏。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

13、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会变得越暗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样背离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得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而另一方面,不可不提的则是外物的帮助。聪明的人懂得“假舆马而致千里”,不谙水性的人也可以“假舟楫而绝江河”,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懂得巧妙地借助外物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说,“善假于物”者,更易取得成功。有一群土著居住在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中,他们从没走出国沙漠,因为每次他们都会迷途,最终又回到出发的地方,一位探险家用了三天时间走到了绿洲,他交给土著人一匹骆驼,让它一直想着北边最亮的那颗星星走,千万不要偏离方向。果然三天后,土著走出了沙漠。以上的故事中,土著们一开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会在沙漠中迷途,在原地打转。而后来,正是北极星给土著指引了方向,同时,也助他走出了沙漠,此时,北极星既是个明确的目标,有时帮助土著的“外物”。再试想,若土著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到携带,中途放弃,他有怎么可能穿越茫茫黄沙呢?成功=目标+坚持+外物的帮助,你是否也已经明白?高一语文导学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 编辑人:安杰- 3 -七、学生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